2019上半年读书总结
查看话题 >2019上半年读书总结——生活与求知
2019是挺忙的一年,但阅读量还是基本和前几年持平。前半年忙着复习基础考试,后半年则要进医院实习。
如今觉得,在十几二十岁的年级,每到一个新阶段,你都会发现刚刚过去的前一个阶段才是更舒服更轻松的,即使你当时并不这么认为。现在回想前几年的大学生活,如果再多拿出来一点低效的学习时间用来看书交朋友,别用所谓的努力麻痹自己,或许会让自己更开心。
已经不止一个人说我读的书很杂,因为我的兴趣确实很广泛。虽然在专业领域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是生活中我真的有太多想知道的东西。

以下是上半年已读书目和上半年的总结。我的习惯是从每个月读的书里挑出来一本最喜欢的做评价。如果喜欢,可以关注我查看我之前的四篇读书总结。

1月:《美国宪政历程》(美国系列)
这半年我列了很多本关于美国的书,打算作为一个专题集中读一下。曾经断断续续读完了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四部曲,于是产生了从多个角度了解一下美国的想法。但是这些比较权威的书往往都是大部头,没有整块的时间很难坚持看下去并且吸收,我只在寒假看了几本,这里想重点说一说《美国宪政历程》这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一本专业书,不是学法律的读者很有可能望而却步,其实这本书虽然专业性强,但同时也写得非常易懂,甚至比很多小说都更能吸引我读下去。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三权分立,《宪政历程》就是着重于介绍最高法院这个看起来“最弱”的权力机构,通过25个司法大案,向人们展示了最高法院的权利是怎样发展演变,这些判决结果是怎样对美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美国的社会十分多元,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千奇百怪,这些案子也有大有小,有引起悖论的民事纠纷,也有美国诉尼克松这样的国家大案,还有中国人几乎无法理解的,甚至是在宣誓爱国誓词的时候,也有美国人民拒不遵从。
美国人与我们其实没有不同,他们的人民也容易陷入到群体的狂热,权力中心也趋向于发展甚至滥用权力,但司法却依靠它精巧的设计与大法官们睿智的阐释,如同托克维尔那本经典里所说的那样,避免了少数人的独裁,与多数人的暴政。
最让我震惊与感动的是“星条旗保护焚烧它的人”,这种极为理性的思考与裁决体现了美国人对于言论自由的珍视更甚于国家的名号。我曾肤浅地认为法律就是严格服从条文,法律的发展就是如何让这些白纸黑字更加准确和公平。但这本书告诉我,结合事实与判例,考虑到对社会和法律本身的影响,斟酌如何使寥寥数字的条文得到最理智清晰的解释,才是对法律最好的贯彻。
摘抄:
大法官肯尼迪虽然投下了多数票中关键的一票,但他特别写下为自己行为辩解的补充意见:“一个严酷的事实是,有时我们必须作出我们不喜欢的决定。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它们是对的,在宪法和法律决定结果的意义上,它们是对的”。他无奈地承认,“本案最能显示运用司法权力所经常遇到的困难…,国旗历来表达着美国共享的信念—对法律、和平及维系人类精神的自由的信念。本案的决定迫使我们承认坚持这些信念所要付出的代价。一项痛苦而又基本的事实是:国旗保护那些蔑视它的人”。肯尼迪的感叹反映了美国知识精英对言论自由原则近乎于宗教般的顶礼膜拜,甚至连保护国旗一这一最为美国人珍视的自由象征—的行为,也必须服从言论自由这一原则,而不能有所例外。
2月:《我要快乐,不必正常》
原生家庭是最近比较火的一个话题,仿佛大部分的人格缺陷,社交障碍,甚至不单是做人,哪怕只是做事的失败,都可以把锅推给原生家庭带来的坏影响(当然可能要承认,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原生家庭没教给他们责任感是什么)。
大部分人的出身应该都不会比温特森还要差了吧,被收养,养父家暴,养母则个性刻薄,经常对温特森恶语相向。她16岁便逃离了养父母家,靠兼职支撑学业,睡在破旧的汽车后座。但她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寻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试图摆脱那些消极的东西。她如饥似渴地阅读,在图书馆里按照字母顺序啃书,没人教她生活的法则,但她自己却茁壮地野蛮生长。
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可能是,即使你有一个不错的原生家庭,你也不可能从那里学到为人处世、成就事业所需要的一切品质。另一个现实是,自然界的绝大多数生物,都要靠自己向大自然攫取养分。也许的确没人能彻底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但这只是人们成长,追寻美好的过程中一个影响因素,而不是破罐破摔拒绝改变的借口。组成美国帝国大厦底座的硬砖产自温特森的故乡阿克灵顿,但其上的这座宏伟建筑却早就不是硬砖的寒碜样子了。
摘抄:
1. 她讨厌自己默默无闻。和所有孩子一样(不论是领养的还是亲生的),我必须活出些她未竟的人生。我们要为父母做这件事,我们其实没什么选择。
2. 他从来都是个小孩,而我很难过没能看顾他,难过有那么多小孩从未得到看顾,因此未能长大。他们会变老,但无法长大。长大需要爱。如果你幸运的话,爱会在以后到来。如果你幸运的话,就不会朝挚爱脸上打去。
3. 我伤害过的人,我犯过的错,对自己与他人造成的损害,并非源自错误的判断;而是爱硬化成了失落。
3月:《名誉领事》
今年的另一个主题是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豆瓣上能搜到的格林一共有20本,分别是外研社、上海译文、熊猫读客出版的,至今我读过了其中的11本。
人们都说格林的小说有两类,一类是消遣小说,比如《恐怖部》与《我们在哈瓦那的人》,另一类属于严肃文学,比如这本《名誉领事》。而无论是哪一类,格林的主人公几乎全部都有着高尚悲悯的性格,比如《命运的内核》中忠实的天主教徒斯考比,《恋情的终结》中痴情的英国作家莫里斯。这本《名誉领事》自不例外。书中的医生、情妇、领事、神父,有着复杂的利益冲突,但他们都忠于内心,从不对自己撒谎。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角色人性的展露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微妙的平衡,甚至比他写的单纯的消遣小说更引人入胜(当然不能排除翻译问题,外研社这几本确实更好读)。
摘抄:
1. 我羡慕雄鹰,就像天上落下的石头,向猎物直扑下来,而不像秃鹫那样拍打着翅膀慢慢降下来,边飞边看下面的腐肉是不是挪了地方。这就是我写诗的原因。散文移动得太慢,诗歌就像直扑下来的雄鹰,趁你还没注意猛地给你一口。
2. “爱情”是一种他无法满足的要求,是一种他不能承担的责任。爱情总是要求回报的:或顺从,或道歉,或一个不愿给予的亲吻。
3. 我从来也没有遇见过一个单纯的人,即便是我过去一连几个小时坐在那里听人忏悔的时候,也没有遇见过。人生来就不是单纯的。我年轻时做牧师的时候,总想弄清楚那些来忏悔的男男女女有什么动机、他们受到了什么样的诱惑、有哪些自欺行为,但很快我就学会放弃了。因为根本就没有确切的答案。
4月:《搏击俱乐部》
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早已人尽皆知,爱德华诺顿和布拉德皮特,把这个癫狂的精神分裂者演绎得十分出色。而在看过电影的情况下,我依然推荐这本原著小说,与电影如出一辙的简洁有力,充满荒诞。与电影不同的是,相较于每一个镜头都确切给出的电影来说,文字更能营造一个欲言又止的留白效果。
很多人喜欢这部电影,可能是由于故事最后的反转,但这部小说的内核则是在控诉这个消费社会缺乏有价值的精神内核。这种控诉洪亮有力,并不像故事情节叙述的那般晦涩。在机械化的生活和压力下,人们被迫压抑,但总需要一个渠道发泄他们与生俱来的情感,搏击俱乐部就是这样一个狂欢的场所。这样一个玩世不恭,目空一切,痛恨虚无,崇尚暴力与毁灭的故事,发生在没有战争的消费时代,依旧能俘获众多的信徒。顺便说一句,在豆瓣上就有很多模仿帕拉尼克的语言风格写的文章,读起来也很有意思。
摘抄:
1. 你不是一片美丽而独特的雪花。你跟别人一样都是正在腐烂的一堆有机物,我们都是同一堆肥料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文化已经将我们造得一模一样。再也没有一个人真白、真黑或者真正富有了。我们想要的东西也都一模一样。就个人而言,我们一文不值。
2. 技师朝着车窗外大喊:“只要你置身搏击俱乐部,你就不再是你存在银行里的钱。你就不再是你的工作。你就不再是你的家庭,不再是你原本以为的那个人。”
3. “你拥有一班强壮的青年男女,而且他们想将生命投身于某样东西。广告已经使这些人一心追求他们并不需要的汽车和衣服。一代代的人一直在干他们憎恨的工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购买那些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我们这一代并没有一次大战,或是大萧条,不过我们却有一次精神上的大战。我们有一次反对当今文化的大革命。这次大萧条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拥有一次精神上的大萧条。”
5月:《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本书是毛姆的读书随笔,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毛姆谈自己对于读书的理解,第二部分是毛姆对许多文学名家及其作品的概述和评价,最后是毛姆以读书为基础投射出的对人生的一些思考。
第一部分毛姆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读书就一定是“有用”的吗?恐怕很多人都将读书过分神圣化了。如果只是阅读小说,那不过一种消遣,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精神愉悦,未必通过其他的渠道不能获得。另外,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不应当指望能从小说中找到生活的答案。
全书篇幅最多的部分是中间的书评,毛姆评论的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却对很多人来说属于“读不下去的经典文学作品”,对于我也不例外。但读读这些伟大作家的生平,也不失为一种愉快的消遣,他们备受后人赞誉,但他们的一生里也充满了俗世的烦恼,甚至他们自己的性格也难以和高尚伟大挂钩。你会发现伟大的作品绝非一定出自伟大的灵魂,但一定饱含了他们独特的观察思考和理解。而且在小说领域,即使是这些大师,也很难把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东西描写得令人信服。
第三部分则是毛姆对伦理学、宗教和美学的一些思考,我发现我平时的一些小思考,居然和他不谋而合。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一个乐趣所在。如果你也真的热爱阅读,那么去试试这本书,这本书本身就是一座轻松闲适的精神避风塘。
摘抄:
1.他把自己全部的疑惑和苦闷倾注在这部小说中,热切地寻找人类被上帝抛弃的原因,同时一心想求得生活的真谛。即便这样,我还是奉劝读者们,不要期待这本小说会给出你答案,一个作家没有这样的权利和义务。
2.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寻求自身的快乐,并不为别的,那些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只是为满足人们的一种幻想 —— 实现自己所寻求的、做一名慷慨者的快乐。既然未来是不确定的,及时行乐理当是一种常识。在我看来,是与非不过是两个词语,行为准则只是人们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而约定的一种习俗。追求自由的人并不一定要遵循那些准则,除非他认为它们对他并无妨碍。在那个流行格言的年代,我把自己的信念也编成了一句用以自勉的格言:“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只是别让警察盯上。”
3.生命的美别无其他,不过顺应其天性,做好分内之事罢了。
6月:《醉酒的植物学家》
令人心神迷醉的酒液,基本上都来自葡萄糖分解成酒精的过程。在这个自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植物和微生物。一个知识渊博的酒类品鉴师,几乎必然是一个博学的植物学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对酒的制作和风味的来源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并不算一个爱喝酒的人,我只是喜欢偶尔和朋友坐在一起享受快乐的时间。除此之外,我反而对这些名酒的背景有更强烈的好奇心,无数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少不了这种能带给人们灵感和欢愉的液体。小时候看《丁丁历险记》,大胡子的阿道夫船长就是朗姆酒忠实的拥趸,英国小说里永远少不了威士忌和杜松子酒,美国小说里则经常会有龙舌兰酒和波本酒的身影。而这些酒类的来源、成分,以及其他的背景知识,我终于从这本书里得到了详细的解答。如果你是一个喜欢自己动手的酒类爱好者,这本书中同样提供了很多鸡尾酒的调配方法。
虽然醉酒算得上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梦魇,但不可否认的是,酒精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精准娴熟地控制发酵和蒸馏,将植物变成艺术,也是人类成功改造自然的一个鲜活的证明。
另外,给大家推荐一个读书APP“滴墨书摘”,可以通过拍照或者打字录入你想要摘取的文本内容,十分方便。iOS版本免费下载和使用,但非会员每日只能使用四次拍照截取的功能(貌似手动输入不限次数)。只需要输入你正在阅读的书名,一般都能找到那本书,在其下录入你的摘抄即可。我平时读书,纸质版,kindle阅读器,手机电脑上的kindleAPP会使用,读完还会把想摘录的句子抄在本子里。虽然kindle提供摘录同步的功能,但有时候并不方便,容易丢掉我喜欢的句子。所以无论在哪里读到好句,我都会顺手拍照或截图,存在这个APP里,之后集中时间摘抄也很方便。另外这个APP也有很棒的生成图片分享的功能,免费用户的图样有限,不过我觉得已经够用了。


-
三水要上首医大.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30 00:33:18
-
峻贤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25 16:13:17
-
十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23:18:22
-
冰美式单奶半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0-02 18:45:37
-
夜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30 22:44:32
-
晨露微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5 22:10:56
-
路过路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4 11:08:46
-
summer👑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3 09:04:13
-
极简主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2 12:26:54
-
樊布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2 00:17:41
-
长日将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2 00:11:16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0 23:52:11
-
唐揚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0 20:40:32
-
吃过牙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0 10:42:40
-
Ameli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0 09:19:32
-
任霄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10 00:18:48
-
珠珠也有烦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9 18:31:20
-
土豆不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9 09:32:30
-
tim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9 00:27:36
-
umium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8 00:11:13
-
明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6 22:52:18
-
めぐ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7-06 18:09:37
NSBette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阅读记录:第一个100小时 (21人喜欢)
- 2024下半年读书总结——从书本到电波,“希望成为你读书的引子”。 (3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