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在西方(3): Culadasa

Upasaka Culadasa(Upasaka, 优婆塞,居士的意思) ,本名John Yates,有一套自创禅修体系的老师。他的系统被简称为TMI系统(书名The Mind Illuminated的略缩)。这个系统里的ten stage model取自《瑜伽师地论》的九住心,但仔细琢磨,TMI并不是完全照搬九住,而是用了九住里一些标准来判断自己离初禅还有多远。TMI系统后期明显引入了南传佛教干观的方法,所以这算是止禅和观禅拼凑在一起的方法,但整个系统最终目的还是等持/禅定。

Culadasa有学术背景:博后,在高校教过书,退休后专心搞禅修教学去了。他原本是搞生理学的,到了博后阶段,他考虑过去读神经学,但在那个年代,神经学研究主要靠动物实验,那个时候他已经皈依做了居士了,对动物下手和信仰有点冲突,所以他的研究方向还是属于生理学。(不过据我所知生理学的研究也会涉及大脑...)
我猜他也读过和注意力有关的研究。学过认知心理学的人应该知道注意力被分为很多种,例如Selective Attention, Divided Attention, Sustained attention等,因此他创建的TMI系统有一个很独特的分类方法:他把注意力分为peripheral awareness(PA)和attention这两块。一旦把这两个领域划分清楚,整个禅坐的目的也很清楚了:业处(meditation object)对应attention,打坐的注意力主要在这里;而PA里发生的事情你无法掌控(例如外界的声音,身上的感受),你只能让它们自由来来去去。
PA的动向还是和我们禅坐有密切关系,留一小部分在精力在PA有各种好处。会读取PA变化的人知道自己身心状态的变化——例如人开始犯困的时候,首先明显会感觉到周遭的声音变得模糊。如果你发现PA里的内容(例如外界的声音)开始模糊不清,这是昏盖的表现,察觉到变化你要警醒起来,马上用对治方法把昏沉给镇住。
另外举个例子,如果外界不相关的事情开始牵引你的注意力,你会明显感觉到业处部分的注意力(attention)开始向PA转移(例如你正在观察呼吸,这时候外面有人开始说话,如果被说话声分散注意力,你会察觉到呼吸的感受变模糊,注意力都跑到听觉上去了)。总之,TMI系统属于纯技术碾压路线到初禅的指南,不一定所有技巧都会用到,但可以学学,看哪个适合自己。
一个悲报,我也是前几周才知道的,Culadasa前几年被检查出肺癌,现在处于病情稳定期,但是什么时候会复发说不清楚。Reddit上有讨论他病情的帖子。
最后补充一个和Culadasa相关的论文和网站资源:
Zawidzki, T. W. (2018). What is meta-cognitive skill? Kindling a conversation between culadasa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Contemporary Buddhism, 19(2), 476-492.
他的个人网站,在Resources那一栏可以获得各种资源,如广播或者阅读材料之类的,很多都是免费的。
Reddit上TMI方法的讨论小组。这个小组11.6k人!
© 本文版权归 Dhamma Geek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Dhamma Geek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禅修汇总(8):缅甸六十日(下)V. 2.0 (21人喜欢)
- 2025年になったら本気を出す (2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