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国
书名:《巨婴国》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版次:2016-12 阅读时间:2019.6.1-2019.6.16
这本书现在已经下架了,下架原因是图书质量不合格。当然,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当所谈及的话题相对敏感的时候,我们就不确定所谈及的话题是否触及了国民的底线。当出版商下架召回的时候,我的朋友的书柜上已然摆上了这本书,于是我才有幸阅读一番。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作品脱离于作者之后,作品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读者褒,或者贬都是作品生命的一个截面。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听那一个?我总是倾向于先听好消息,那么我就先来说说这本书的好。
武志红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完整的人性历程:婴儿时,我们都是全能自恋的龙;龙被看见,则变成人;龙不被看见,则变成魔;被全能自恋控制的人,直接成为神或者魔;绝大多数人,则想去做好人——与内心的魔相反的人,但是,这个好人,因为切断了与全能自恋能量的链接,而变得无力;不管是好人,还是坏人,巨婴们都倾向于将失控视为有一个魔鬼导致了失控,于是要去找归罪对象……但这一切的坏人乃至魔鬼,其实首先都是来自内心的交战。并且,解决内心交战与外界冲突的办法,不是压制全能自恋,而是理解、看见和拥抱它(以上摘自于原书)。当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审视自己,我知道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按照书中提及的心理问题去审视自己,很容易让自己掉入心理的漩涡。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只是得了感冒,查看了医学书籍之后,竟以为自己得了癌症。我没有让自己掉入深渊,但我深刻地感觉到,当我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着我。
武志红在书中谈论的人性孤独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奶奶。年轻的时候,爷爷因为当兵常年不在家,奶奶独自一人撑着整个家。后来爷爷退伍回来了,奶奶肩上的担子才卸下了一半。从我记事以来,奶奶特别怕小偷,每天晚上睡觉前总是要再三查看门窗是否关闭严实。事实上,我们那个地方已经好多年不曾发生偷盗事件了。后来,我念书去了比较远的地方,每年只有在寒暑假的时候才能回家看望爷爷奶奶。每次我回家的时候,我就发现奶奶会时不时地自言自语,特别是在做饭的时候和拌猪饲料的时候。我鼓励过奶奶,让奶奶多出去走走,农村乡下的邻居很多,跟邻居一起聊天总好过一个人在家忙进忙出。奶奶出去了一两次之后,她就不再出去了,她似乎更喜欢待在家里。直到我读了《巨婴国》,我才明白,奶奶是一个人孤独久了。她不知道如何跟外界建立联系,但是她又希望跟外界建立沟通,所以她总是一个人,所以她总是时不时地自言自语,所以她很害怕小偷。
武志红在书中谈论的全能自恋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我是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在出来工作之前,我并不曾真正地和母亲相处过。和母亲相处地这两年,我发现母亲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在她的心中,只有她自己,没有别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她不爱我,这是说在她的潜意识里,她更爱自己。我记得有一次跟母亲去市场买菜,当我们坐车回家的时候,我让母亲帮忙提一下菜,母亲却说:“东西又不是我的。”东西不是我的,却是我们的,但她似乎没有这个概念。还有一次,晚上一起吃饭,母亲吃完饭就把自己的碗筷收走了,桌子上其他人的碗筷还依旧摆在桌上,等到父亲提醒她,她才回过头来收拾。用国人的逻辑,如母亲般的性格,我们可以称作自私,但是跟母亲相处这么长时间以来,母亲却是过得极开心的,她愉悦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母亲有一句口头禅:只要是我看中的东西,我就会买。而事实上,她也是一直这么做的。
武志红在书中谈论的中国式好人不幸言中了自己,而且我还是那种典型的中国式好人,不得罪人,帮助别人,帮忙父母分担生活压力,一切以父母的意志为主。也因为我的乖巧懂事,父母成为了其他人羡慕的人。我骗自己说,我是不得己才需要这么做,但事实上,我可以做的选择很多,但我却选择成为了一个中国式好人。或许对自己而言,做一个中国式好人比坚持自己的选择更容易一些。成为一个中国式好人之后,我并不开心,武志红形容说这是因为我们切断了和自我的联系,个性呈现不出张力。我总在想,要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会不会更开心一些呢?
在一个小小的家中,我就审视到这么多小的心理问题,放大到全国,类似的问题只会多却不会少。武志红提出的这些心理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真的严重到巨婴的程度吗?对此,我有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我想说的这本书不好的地方。
我前两天跟同事聊起《巨婴国》,我问他:“关于《巨婴国》中所说的国人都是全能自恋的龙,都是巨婴,你怎么看?”同事摇头说:“我并不认同他书中的观点,国人或许有某些问题,但是巨婴这个说法太绝对了。”武志红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去到他的咨询室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心理问题,而这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到自己没办法调节的程度,甚至需要长期心理疏导。书中的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案例的出现让他提出的理论靠谱了很多,但实际上他给出的的大部分案例要么来自他的病人,要么来自新闻之中出现的极端案例。他可以用心理分析去解释那些行为过激人的反应,但是却不能用心理分析去定义普通人的行为。他给出的案例是少数,中国人口基数十三亿,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的人可能也就百分之几,而极端案例就更少了。武志红给出的巨婴定义是在用少数人定义多数人,而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
除了心理范围以外,还有心理程度的问题。我在书中多次读到“他人即地狱”“既然你和我不是一体,那你就是敌人”“你没有顺从我的意志,我就希望你死”。这些话语对我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人无完人,当别人变得比我好,比我优秀的的时候,我难免会嫉妒。就我自己而言,我一般会有两个反应,其一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和别人一样优秀;其二是心理默默地希望别人的人生不顺利。但我从来不曾有一丝希望他人死去的想法,就算嫉妒别人,那也仅仅是嫉妒。我们是接受传统教育的人,而传统教育的核心是仁爱。尽管我们不能一直将仁爱贯彻到底,但仁爱为我们树立了一条底线,那就是对生命的敬畏。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而中国有十三亿像我一样的平凡人。
我们不是巨婴,但我们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缺少核心自我,比如无效的沟通,比如内心的孤僻。但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我们要试着和自我和解,和他人和解,和这个社会和解。武志红有一句话说得很对:当家庭中有一个人发生了改变,那么将会迎来整个家庭的变革。就像如今,当我知道奶奶只是因为孤单,我会试着跟她多说说话,让自己成为她和这个世界的纽带;当我知道妈妈只是更爱自己,我会试着听取她内心的需求,同时也告诉她别人的想法,让她自己可以走出来,别人可以住进去;当我知道自己的能量在收缩,我也会试着去聆听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让自己过得更开心一些。改变都是不容易的,但每一次改变肯定会带来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