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租房经历
查看话题 >14年,从450元房租到3套房产
大学毕业那年,因为朋友的感召和介绍,我北上前往了哈尔滨,在那个很北的城市里,我背叛了我的专业——法律,开始了我人生第一份工作:房地产广告文案。
做广告是我上大学之前就暗暗立下的志向之一,因为我喜欢广告,让人眼前一亮的和让人呕吐的都让我感到有趣,相对于对簿公堂的冰冷,广告对于我来说还算是有温度的行业。毕竟,自己笔下的产出是要面对很多很多人、尽可能多的人的,这是个与大多数人对话的过程,是修行。
再一点,就是大学临近毕业的时候,一个奇人给我算了一卦,说我八字里事业属土,跟“土”和“木”沾边的都会让我受益,譬如房地产、譬如珠宝矿石、譬如种植。
当时我是没把这些信息当回事的,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临毕业的时候把这个想法跟一个哈市网友说了之后,网友就对我说:那你来我这里吧,我马上要起一个房地产公司,正好配你的事业土命。
于是我就北上了,当时没有考虑什么城市前景啊这些,仅仅就是因为那是一个我从没去过的地方、那里没有家人、没有同学、没有老友,而且一样可以远离家乡。
当时那位网友还并没有自己的公司,只是在蓄力阶段,让我先随便找个活干干,等公司起来了就招我一起做。当时在哈市我就认识那一个朋友,于是就在他家附近找了个房子租下了,也方便日常来往。
那时我住在淮河路红旗小区(老区),跟大名鼎鼎的哈药六厂仅一路之隔,步行三分钟就到了。房子7层封顶,我租的那家是6层,屋子里原来住了一个老太太,有三个女儿,都拒绝和老妈一起生活,老妈一直独居,但怕久了在家里出问题没人管,于是小女儿就打算给老妈送到养老院去。

我签合同就是跟这家的小女儿签的,她已经是一个上小学的孩子的妈妈,中介的人给她打电话,她很快就到了,带着我跟屋里的老太太打了个招呼,然后带我大概看了看房子。房子很小,南北通透的两个房间,一厨一卫一厅,使用面积30平米。屋子里的陈设实在简单,就一床一桌一椅一柜而已,被老太太住得很脏,但我也租下了,我只是为了图个便宜,当时房租是450元/月,每半年交一次。
当天晚上我就搬到出租房里去住了,小女儿也开车赶来,把老太太和生活用品都接走了。
搬家很简单,我就是一个箱子还没装满,箱子锁在屋里,我下楼吃了顿面条,在楼下的广林仓买入了百洁布、五洁粉、钢丝球,然后就开始上楼打扫卫生。用了一晚上的时间,我把主卧地板擦出本来的质地,又把卫生间的马桶、墙砖、地砖、厨房地面和墙砖都擦成了新的才睡觉。


次日,我用一天时间熟悉了一下周边环境,路上买了能买到的所有的报纸,然后就开始找工作,逐个打电话问讯、上门面试,没超过一周就很快找到了我喜欢和喜欢我的工作。
那是一家距离我住处不太远、位于哈尔滨开发区龙塔附近的一家广告公司,乙方,面对的客户有大有小,大的有500强企业,小的还有做不干胶贴纸的。在试用期内,我接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给一家在售楼盘写楼书文案,一稿出来总监惊了,副总惊了,总经理也惊了,从此以后给我的定位就是专门负责地产广告文案这块,当然有其他快消品和500强的客户需求,也会把我临时调用。
一年后,公司彻底转型为地产代理公司,因为哈市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地产元年”,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在卖地盖楼,因为利润可观,BOSS就下决心只接地产项目了。
我在这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里我从文案升职到策划、策划总监、营销执行总监;淮河路的房子也租了三年,三年里房租一直都是450元/月。因为我把屋子收拾得很干净,一直废弃的北卧我被我整理出来做了步入式更衣间+书房的功能,一直被冰封废弃的北阳台也重新启用种上了花花草草,主卧的墙壁太脏,我就用了几张宣纸写了楷书的《心经》贴在墙上遮丑。房主小女儿看了很开心,说没想到能遇上这么省心的房客,所以也一直没涨我的房租。

说实话,虽然房子又旧又破,但我很喜欢这里,生活气息浓郁,楼下就是泰山路农贸市场,日常杂货跟蔬菜水果很全,距离家乐福也很近,买东西不愁。每天下班回家在厨房做一顿素菜的工夫还能欣赏一下我最喜欢的夕阳,在阳台上逗逗邻居养的鸽子,看到哈药六厂耀眼的金顶,南卧可以看到哈市地标——龙塔,我工作的地方就在那下面。




三年后,我看准了一次机会,在哈市三环外一个叫“立汇美罗湾”的项目,我去现场踩盘(装作买房的人去做市调),觉得这小区绿化真好啊,虽然距离上班的地方远了点,但距离是可以忍受的,于是我从一个踩盘的人成了一个准客户。
接待我的小哥很负责,带我在小区里走了一大圈,我都走累了,他也一头的汗,我又问他买房子这活儿好不好干、挣不挣钱,他就跟我说了好多业内的事,当时我就有意向从幕后策划转为销售一线了。
回到售楼处,小哥告诉我一个月后就会开售几栋新楼,到时候给我打电话,好位置可以给我留着。他很认真地记下了我对房子楼层、朝向、格局、总价区间等一系列需求,我就走了。
一个月以后,我就交钱买了一套,当时是4400元/平米。
交了钱之后,我告诉了我认识的一些人买房的消息,几乎所有人都反对我买那个楼盘,说太远了、地段不够优越,周边没有配套,就算是去平房区(郊区)买也比那里强百倍。
但是我喜欢,我觉得很值,因为我喜欢小区里的树影,还有远离闹市区的微妙距离。


新房是精装送家电、家具、拎包入住的,但因为是新房,我没有马上搬进去,而是买了一堆绿植先替我住了一段时间,周六日坐公交车到新房用双肩包背一些零七八碎的个人用品,再把门窗都打开放半天空气,又找专业单位除了甲醛,这样折腾了半年。次年的元旦,我入住了,赶上红旗小区的房租也到期了,就这样我告别了淮河路住了三年的房子。
其实搬家还有一个诱因,就是有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后惊奇地发现:因为暖气试水,楼上邻居家里管道爆了,把我的整个北卧都泡了水,那水从七层到我所在的六层一直淹到四层,可谓叹为观止。
这次跑水事件里还发生了一个诡异的细节:我的书除了南卧床头放了一些睡前读物之外,大部分都放在北卧窗台和书桌上了,只有一本爱新觉罗·溥儒写的《金刚经》的书法字帖没被淹水,水流从佛经四周流过,完美地形成了一个干燥圈,但我其他的书包括北卧的衣服和鞋子基本上全遭殃了。
这次跑水让我损失了不少家当,以至于促使了我搬家乃至买房的打算。

也就是在我入住新房之后,那栋房子的价格从入手时的4400元/平米涨到了7000元/平米,过程只用了一年。
在我买房之后,那位哈市最初认识的网友得知就问我:买房了,这是要在哈市结婚生子吗?
我的回答是:仍然不,买房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我还是要一个人前进的,成家会拖后腿,我是单身主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信奉一句话——一群人走得远,但一个人走得快。家是坚实的后盾不假,但也不折不扣是个拖累。
之后,我迅速转岗做了置业顾问,走出办公室进了售楼处就去卖房了,我算是赶上了好时候,因为后来的三年,可以说是哈市地产最如火如荼的三年,然后就走了下坡路,或者说依然很火但远没那么火了。火到什么地步?我在售的那栋楼盘做了一个月的蓄水预售,开盘当天门就被挤碎了,售楼处负责收银的六台验钞机当天报废了三台,副总开车去给我们又买了几台验钞机,打印合同的打印机和复印机也都各自坏了一台……好多楼盘的置业顾问在一夜之间就有了百万身家。
在那三年里,我又攒下了一笔积蓄。然后,我就遇到了第二次际遇。
读过我另一篇豆瓣日记《上电视,我忽悠了四千万人》的豆友一定知道,我曾经录制过一个电视综艺栏目,地点在北京。当时负责接待我的副导演家住公益西桥,也就是那时候我才知道这个地方。
当时,公益西桥是北京地铁四号线最南端的终点站,再往南就只能坐公交车,而且公交车都很慢,不走运的时候四十五分钟一趟,走运了也要十五分钟一趟,可以说交通非常不方便。第一次听说那边开楼盘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看好,老北京人都说南城是穷地方、没发展,在哪买房都不要在南城买,尤其是南四环之外。但我一向都是不听话的,在我的意识里,“没有发展”本身就意味着“将来会发展”,而买房虽然是安身置业,但往长远了看也是投资行为,投资当下,那当然不叫投资。
副导演就在公益西桥买了房,还在装修中,当时房价还只有3800元/平米,我动心了。我出手了全部积蓄,现金,全款,入了一套三室三厅的,之所以买这么大,是为了将来爹妈老了可以在一起生活。房子还附送一个半地下室,车库是三万元一个,虽然我没有车但我想了想还是买了,因为我目测到车库是小区里的稀缺资源:每个单元有12户,但只有一个车库,即便我今后一直不买车,车库也是可以租出去的。
这套房子的存在很长时间内我没告诉任何人,因为我觉得没必要,说出去肯定会招来一顿埋怨:要么老生常谈说什么“不要在南城买房”,要么又是一番“那个地段我不看好”之类,而且说这种风凉话的一般都是没有实力买房的,为了不伤害交情,我再不想给任何人在我面前装13的机会。
北京这套房当时是简装的,只有基础装修没有家电家具。当时副导演就问我,如果节目播出之后,火了,是否有意向留北京工作?我当时是不太想,因为哈市的工作很开心,同事们也都很好,有难得的家的感觉,再就是那边也算是安家落户了,虽然没有爱人没有孩子,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眷恋的。
然而计划不如变化快,回到哈市之后不到半年,我抓住一个机会,去沿海某城市卖了一年海景房,再回到哈市之后,又去一家新的地产公司工作了一年,这一年遇到了地产的拐点,市场冷落,且这家的BOSS让我很不开心,冲突了几次之后我就离职了。虽然最初在哈市认识的那位网友多年后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但我也完全没了动力,尤其离职后的一个月内,我开始联系之前忙碌的时候一直处于冷淡失联中的一些朋友,忽然发现好多人都已经离开了东北,去北上广深发展了,基本上我认识的20个人里,其中18个都不在本地了……
也就是在这时,我萌发了告别哈市前往北京的决定。
哈市的房子就这样没住热乎就租出去了,租给了楼下的邻居,因为邻居生孩子了,要把爸妈接过来一起生活,但因为是小户型所以住不下那么多人,楼上楼下有个照应还方便。我把所有的书籍、影碟、衣服鞋子都打包封存在六个一立方米见方的纸箱里走德邦发到北京,自己背着包拎着箱子走进了没住过一晚的南四环的“新”家。
就这样,我在京重新开始生活,抛掉了过去六年里积攒的一切:人脉、行业经验。因为有房子作为后盾,且我生活上花销很少(吃素的),不喜欢车也不会买车,没有贷款,没有结婚生子(单身主义),所以可以大刀阔斧地任性胡来:在京的这几年里,我彻底告别了地产行业,每隔2-3年就换一个行当;做电视栏目、做公关PR、做互联网APP……在36岁这年,在老家辽宁投资了一个文玩店,售卖文玩和我的字,同时又在旅顺入了一套海景房;在京跟合伙人有了一个茶叶店、在云南和武夷包了几颗茶树,于是我退休了。



这多年后,我北京的房子已经从刚入手时的3800元/平米涨到了50000元/平米,哈市的那套也从4400元/平米涨到并维持在8800元/平米,旅顺的房子也维持在7600元/平米。即便是家人、朋友、同学,很多人也都不知道我这三套房子的存在,也不知道我已经退休,过上了每天睡到自然醒、白天跑跑步看看书练练字下午去河边抠鼻屎看老头子们钓鱼和一帮老爷们踢球晚上吃素打坐写豆瓣日记的生活,还都以为我仍是一个在京租房打工的北漂。

因为我觉得没必要公开,14年职场走来,这一路都没有听家人朋友的意见、建议、指挥,也没必要和他们分享。生活是需要很多机遇、决定来成就的,但,终归还是自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