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碎片記錄第二部分
信息與實體的雙架構?信息與數據公開整合平台?下一波可以蛻變為專業的諮詢機構,數據源就和供貨商一樣的道理。而數據與信息的品控呢?就只能是審核咯。
沒有精神加持個體的極限也就是個體。不同位面的個體考慮不同。所以在微觀看得滿地是坑的時候宏觀上依舊可靠。因為外圍調整也可解決問題部分的整體影響。
當新發現出現時通常為一種破壞力這種破壞包含加速的變動產生的加速動態破壞與減速的變動產生的相對靜態破壞。實際上就是破壞本身客存的循環平衡。其具體表現為產生而不可控。
猴子自然進化速度
社會關係演變速度(社會關係內亦是多元的。存在高下速度偏差,其他亦然)
社會發展速度
自然環境變化速度
內部的橫向速度差,外部的縱向速度差,與整體的彼此相關性伴隨。導致一個複雜的回饋體系。非鍊式,全局式。
最速的是兩個社會量。實際上還有一個隱性的不同猴群的生存承受下限。例如上海呆慣的人去了我們阿克陶。他估計覺得和死沒區別。凡是能形成明顯量差的,都會對社會的平穩性產生衝擊。
於是我又將一個自己的論點更複雜化了。
信息的簡單化與複雜化(服務的角度製造勢差)。
區域間差異,群體間差異,技術水平差異,技術方向差異,群體構成差異,因為不斷進化的社會差異也逐漸的放大。直到這種差異足夠大,於是其所釋放的能量(相對代指)足以摧毀一切。從實現角度而言或許應用在前端作戰上。但是這取決於戰爭的形式發展
我繼續保留我關於所謂軒轅氏部落的故事更可能是5500a B.P.季風衰退後伴隨的乾冷事件從羅布泊一帶逐漸向東遷徙的黃皮和白皮人群混成體。其中羅布泊到河西聚集的是早期漢藏羌群體,漢羌可能並未分離,並且從青藏-河西-東疆-黃土高原西北(陝西西北-寧夏-河套關中一帶)。
PS伴隨幾次的氣候波動事件,早期漢藏羌可能在東疆-青海發源地不斷的分波次的向東南遷徙。更早的可能是所謂神農系。並且在今陝西河南一帶與東亞土著遭遇。開始初步的混成。
應該說分佈在東疆-河西-青藏-黃土高原西部一帶。因為祁連-阿爾金-崑崙的長時間阻隔與遷徙造成漢羌分群。
戰勝個人主義橫行時代的小民幾乎毫不費力。內部製造不等矛盾。外部配合內部的矛盾採用利誘分化核心者背叛。直接打散一船小民。所以歷來的武裝革命還是起義都有精神雞血加持。靠一點利益損失來單純整合就想天不怕地不怕那只不過是自己想多了。所以只要輸入自由思潮拆一個小國一點都不難。真的絕不要認為民眾是有智慧的。
迁越的时候许多信息无法完全转译。造成跨维度的资讯缺失。最终会转化为无机体。
關於秩序以及社會衍生出的法律的一些節點:
規則判定誤差。基礎限制彈性邊界。
規則描述誤差。
規則執行方式誤差。次生彈性邊界。
執行者認知誤差。
執行者判定誤差。
執行者感知誤差。
地區性描述誤差。
受體判定誤差。
受體認知誤差。
受體感知誤差。
社會容差性(包含包容主義,人文主義,以及行為本身對社會危害性的容錯率等)。
累。暫時列了這麼多。
實際上這種點就像一條直線上的任意點一樣普通。可以根據不同角度調出無數個。以供觀點參考。至於觀點本身當然有合理性。但是這個普適化合理性依然明顯受到大眾總體認知水平的直接影響。限制不應該在總體範圍內被討論。於是引出了一個問題---限制本身是什麼。
鬼神最初就是作為秩序的控制者而存在的。所謂迷信只是製造這種規制的動機有問題。其核心是形成一種初階的威懾力。也可以說是司法另一層面的雛形。破除鬼神的同時拆除的還有秩序(舊的)。帶來活性。但是活性同時的不穩定,弱可控是必然的。其核心就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威懾力。
不是廣域不是全體。而只是互為相關的存在。亦或者說無絕對的全體。只是複雜的相關性存在。數學題系上亦然。與其說範圍倒不如說是一個相關性條件。So,限制呢?
又或者說是感知限制與定義偏差的具體表現?才導致了無全的情況?
信息傳遞模式變化(複雜性變高級)與著信息質(傳輸內容變得低級)關係的負耦合。
在一個多維面下依舊是呈一個恆定態(而文化質變化,社會綜合產出水平,社會基礎層發展度,以及社會組織度關係亦然是一組複合耦合關係,而實現多組態複合型恆定。
這也是隨著技術發達帶來的個體不穩定態對社會層面的整體影響越來越接近臨界--其實質就是精密社會的高產出回饋於個體,而個體持有這種高產出卻反過來威脅到精密性(於是精密性為了自保也必須等比投入維持關係安全的成本而這個成本又隨著高產出與更高的個體回饋而變得更高)從這個層面上也會造成一種崩潰模式
1.精密性被個體干涉,2.產出已經無法彌補安全支出的成本和個體生存成本,3.產出瓶頸與節點性波動事件(來自他維度的-例如氣候事件)
很簡單的道理隨著交流手段發達,信息流通日益頻繁,但是每個節點(個人)信息產生與流通力差距不大,同時社會金字塔決定了最廣大的群體永遠是最低級的(從社會分階而言,沒有歧視意思),那麼文化交流方面最廣大的底層只能接受與傳遞更低水平的信息與文化(舉例例如你不能要求一個普通的操作工去傳播薛定諤迪拉克之流的學術內容),所以這個模具在現代信息交流發達以及基礎教育普及的前提下(只是基礎教育相對提高了下限但是個體智力也是先天不均等制約條件)最底層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效果也被等比放大(相對於過去只有文化精英主導的傳統上社會而言),那麼從信息傳遞角度而言能夠覆蓋範圍最廣的暢通傳遞的信息就是最直白,簡單,淺顯乃至庸俗的內容。這在文化層面就被稱作文化的扁平化(通俗化)是一個文化從高雅(深邃)走向低俗(淺顯)的一個必然因素。
同時商業本就是自然律的標準於是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那麼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必須追求最大化市場佔領。而市場也是屬人原則,也就是獲取更多的消費者(用戶),那麼在這個層面上的信息表現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為了在這個維度上追求商業利益,那麼在宣傳,推廣,產品,定制,生產,渠道,銷售,售後上也必須追求一種最大覆蓋面,在信息流的表現則為最簡單化,直白化,淺顯化,通俗化。
這是我最怕的事情,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同樣如果不存在制衡點的話甚至可能是社會崩潰的一個誘因。
app的初衷私以為也就是用越來越流氓的手段來套住現有用戶,形成一種非常態的慣性。以實現收支基礎穩定。但是在用戶習慣這個層面上很難說得上是有益的。包括個人健康和社會關係構築等方面。最後在一個無規則的市場生態下只能是規則先天趨近自然性(所謂劣驅良論),只要不死在利益驅動下就會朝著更接近自然律的下限方向試探。誘因是趨利性,誘導下形成一種勢能推動市場本身接近一個最靠近臨界的位置。並且隨著商業活動繼續。而無窮接近。最終在觸及(或者超越臨界的時候產生崩潰。)
臨界是動態臨界(具有一定彈性的)。而且不是單一臨界。是複合臨界任何一點上的臨界超限都會帶來臨界崩塌。臨界崩塌可能不是完全的。但是應該是規模性的。所謂節點性事件引發的崩潰。
社會內的動態臨界和偏量是可以無限細分的(偏量是指社會律本身因為高築於自然律上,所以總會有朝自然律導向的下行偏量(建立在自然為社會基的概念下,而社會中實際偏量可以是上行的也可以是下行的。高於臨界下行低於臨界上行。最終會無限抵近臨界。直到超越臨界導致崩潰。臨界點一般是自然律或者略高於自然律(猴子的社會承受極限)當然不排除猴子承受極限低於自然律本身的情況發生。
維下視點,基上視點。如以視為覺。自上覺點而查無差。自下覺點查之皆不同。於是乎任意中值覺點。可上下,可無差可不同,皆為度。恆差乃成認知之異。
上覺則不同,不同何也,上有極為用,乃人之覺至。是維。維者非存,虛體之念耳。 自下而上,易於所知,於是有維,人以萬物比,方知乾坤新。
然而虛化感受還是個問題。
質疑三:本身也是有限推無限的理論與認知誤差造成的理論本身缺陷。
我覺得這個才是我最糾結的。就算人類認知體系下沒有錯誤也罷。
集中化生產與定居引起的資源集中化造成地理區域性環境差異變得更為巨大,環境差異則引起更大的氣候波動(一方面),這種氣候波動很可能不會實現所謂極端氣候現象帶來的改善(例如強季風導致可以影響到大陸更深處改善乾旱區的降水狀況),實際因為聚居規模還是點狀所以造成的是小範圍相對極限環境差異。濕潤區越濕潤,乾旱區越幹旱,彼此之間的相對過度帶會大幅減少。簡而言之就是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會大幅減少。不排除人類以極大的成本維持城市的生態系統。
例一高壓區和低壓區均會增強並擴大範圍。高低過度區變小並因為梯度陡增而造成過度區氣候變化更強烈。而人類區域內有別於生產資源消耗和非消耗時期資源消耗與排放差異巨大。從而造成更大的介質日間差。使得活動區內本身就以時間為尺度形成一個縱向環境量差越來越大的情況。從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會給環境與氣候帶來進一步的極端化。
處理好日間排量,減少區域間差異,做去中心化,是你猴成為地球擴散全身的牛皮癬之後不得不考慮到一個課題。
肛個道理,十年內一線城市的逆輸入是可以實現的。否則。否則我只能說我只能說當集群效應達到某個臨界值的時候,你們會體驗到欲仙欲死的氣候波幅。散點式,網絡化,專業化,去實體確實是一個不變的方向。我從不否認有逆流存在,只要逆流符合你猴的惰性與感性體驗原則,那麼就可以合法存在。
絕大多數猴子在死前永遠都是執迷不悟的。
信息制造本身是为了什么?传播,交流,推广。否则信息则不具备信息的意义。除了必要的隐私信息(包含组织机密这类),信息制造者本身制造信息的行为初衷即应该是渴望公开的,共享的。这里讲道理最重要的是一种信息的成功推广。而这个信息究竟归结于列文胡克还是牛顿并不重要。重要的本身在于,它推进了技术的沿革时代的进步。当然这里也绝不是说冠名不重要。而是说知识制造者们应当追求的初衷是什么。如果有人能继承你的思想并发扬光大。我觉得这就够了。我巴不得我的思想继承者是又一个孔孟黄老,或者另一个苏柏亚托。因为最重要的是你的概念被推广了并产生了对世界的变革力。不论冠名于谁。最终这个客观创造者本身是你。这个事实是不会改变的。之于窃名者我也绝不否认应予以严厉的制裁(你国法律。。体系)。而推广者呢?我倒觉得应当提倡推广。理论性可以扩大影响面,来提供一个理论发展基础,实用性可以推广扩大认知度,以最快的速度来匹配实际运用(这里的授权运用才是信息产权的关键),以实现实用化。达成利益回馈。
当然,信息源配合区块是否能够实现一种唯一冠名的问题。
理论研究者应当在公开的社会环境中被供养。
这里不谈认知,逻辑判定的恒差问题。
信息制造者追求的应当是信息传播广度,而不是自身的供养问题(这个社群应该在后期尝试解决信息制造者必要的供养问题(人类价值体系应该多元化,而不是物质体系下的单纯拜金)只要有平台,信息就可以交流,居于何地其实不很重要,至于个人觉得追求相对安静和惬意的大城市间的3-4线城市反倒更好。
复核,主要是严谨性合理性,排除恶意篡改问题。
词条热度。
词条的分组与使用。
社群基础活性。先做到不畏惧发言。畏惧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后果承担。尤其是来自不明敏感点疯子的疯狂言论攻击。(那么必须有社群的言论缓和机制。在攻击性方面做深入的稽核。
更新度。维持一种可控的速率。保证休闲与舒适度。
恶意举报的疯子管控(包括政治敏感性的恶意举报),可以考虑一些人文向的社区板块非公开性。防止低情商低智商的疯子入住。
注册与能力稽查(初期。姿势水平。个人一般信息,个人特化信息。分阶段水平测试一方向秩序为主,一方向专业能力为主-非学历性质的。要求实打实的干货即可。也就是合理的说服力。异于传统的合理性说服力是掀起斗争的浪花,而斗争要变成可控,则既是改良。防止非专业性的鸡同鸭讲。教条主义者某种意义上要退居于经验之次。尤其是教条本身总结者的相关经验与水平存疑的情况下。)
天然小圈子的架构与组织问题。圈内秩序与协调问题。
学阀与学派的多数性压制问题。
暂时先这么多。
只有做到100%的非攻击性。才能实现一种有序有效的交流。否则就是骂战(可以保留一个职业引战区,以供斗士们发泄)
但是战斗也不是纯粹的谩骂,而是干货基础上的攻讦。传销,推广,广告,娱乐,炒作,尤其是金本位的炒作,全部得死。不同的需求必須在不同的渠道解決,而不是被混為一起。
馬耳他語在句法上和意大利語有類似的地方。但一些詞彙則明顯受到阿爾巴尼亞語影響。例如Lvante和阿爾巴尼亞語中的Lindja。在構型上阿爾巴尼亞的Lindja又和愛沙尼亞的ida及芬蘭的itja有關。所以理論上東南歐山旮旯和波羅的海附近的高緯沒人要地區的居民很早以前可能有相當程度的接觸與信息交互。而斯拉夫人或者日耳曼人西進則擾亂了這一點。(純粹夏季博猜)
表现与感知本身就是类似于信息发生与信息接收而已。那么信息发生与接收的本体是什么?母鸡,除非信息发生体本身能够传递关于本体的实际信息(而且要保证信息本身的误差量与受体接收信息的误差量。)这个本体就是相对于信息表现而言的(就信息表现与接收而言信息的恒衰减是必然的-或者说是改变。那么本体必然也恒不等于信息本身的描述,更不等于表现信息之后于受体感知接受行为下所产生的关于本体的呈像)。
基于此恒不等是当然存在的。至于数学你需要先了解数学本身是一个理想化的处理环境。你不可能也不能单纯的把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简单的引入现实。而夏季博举例的人日常引入数学来讨论社会现实的更多都是有问题的。
自然的边界是先天的。人类是否混淆其存在是人类本身的认知问题。而不是自然本身边界是否明确的问题。人造物的边界则不同取决于人。如果人类先天混淆那么人造物本身即为缺陷。而人造物亦不应当以自然物混为一谈。尤其是之于自然物与人类私造之概念。如实存与惘论及伪说一般。以伪说惘论之现实存在来否定实存毫无意义。因为根本就没看到惘论伪说因何而生,于何而从。轻言其存,其存者为汝邪念。是故曲者唯尔。拿人造物否认现实逻辑关系的首先自己的逻辑就有问题。
多對多。活性前提是不會產生混亂感。必要的人工修正選項(個人有效),形成數據量之後才會考慮整體性修正。
社群
秩序的前提下的活性化。交流是核心。安全是基礎(不是僅僅信息安全,而是更廣義層面上的社區生活安全---包括遠離語言暴力)。
社區的活性,如何調動起相對低調內向的技術型人群入住並參與社群交流,而且不會產生明顯的厭惡感。那麼就需要話題發起者。通常他們是外向的。我覺得這裡的發起者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而是保持一種恭謙的活躍。目的最終是要使得這個群體的主流能夠不會產生畏懼與隔閡的正常交流著。
如何改变。让资源被有效的利用。而不仅仅是传统的档案管理。那样的图书馆是没有意义存在的。----也就是说文档是用来读的。而不是用来藏的。以具体使用者为导向的系统化。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检索,应该针对需求提供定制的资源供给才对。(例如某是为了职业技能,那么就提供一整套的技能相关资源。)暂时是想优化检索和体系。以实现最简单的寻道。不至于想接触不懂的领域而手足无措。(大前提是共享,而不是商业化)
恒差常在。但是相对差值也会更加巨大,造成社会的上下阶差异更显著,直到差异足够大的时候,造成最终割裂。而是否会带动社会秩序的崩溃也未可知。而根据社会自然共生原则,社会发展程度越高越偏离自然,与此同时社会越脆弱,精密度越高,构成与相互作用越强,且关系越紧密,并带来社会容差越小(同理容差越强,精密度越低社会也就更贴近自然。直到某个临界与自然相容)与此同时的更多复杂变量(综合消耗与综合产出,越发达越需要先进的资源控制来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同时为了保证社会的发展活力多元性必不可少,但是随着社会整体越来越精密,将必然导致这种多元性可能会对社会精密性产生巨大影响。于是为了管理这种风险社会可能就会越来越在整体性方面丧失活性化而形成一个接近桎梏的形态而在一个相对小范围的统治精英圈内实现相对活性化来维持社会的这种前进动力),将会导致一个整体上越来越不稳定的社会(相对条件)。
於是學院制政體我就搞出來了。。。為了實現集中化資源優勢。只能玩集權。(但是在干涉變量下又顯得很脆弱,因此極端化與彈性化恆不可兼得)
有差乃生势,于是有动,动者命本也,自始生生不息。
动本无纲,量致成律。律者,法也,是有规矩,乃成轮廓,于是彼此相形,万物有别矣。
考慮城市綜合功能性需求,以及交通承載力與運輸效率情況下。
半小時圈。核心圈
一小時圈。外圍圈。
兩小時圈。次生圈。
那麼理論上大城市之間的橫向距離應該保持在3-4小時綜合行程的距離(150-300km)。這是合成距離,不是直線距離。
大城市間是次生圈or游離帶。就像兩個巨大天體之間因為力的作用只會有有被撕扯的碎片帶而已。兩個巨大的城市向心足夠讓之間距離內不具備出現同級別中心的基礎。而這種發展模式是十分符合自然科學的。
實際上優勢定居點未來也會逐漸隨著城市帶整合穩定在次生圈的中型城市。大城市核心的老定居點我是傾向於按照要求改為其他更關鍵的核心功能區。
我反正覺得隨著交通-物流-網絡進一步發展,定居點應該選擇自然環境更優的地區。畢竟硬性限制已經不存在了。教育?講道理想要好好搞的話。網絡教育其實完全可以替代傳統教育。校園只要能夠達到遠程網絡中心的條件就行了。更別說AI大發展後輔助認知系統的飛躍式發展甚至就直接改變教育的根本核心結構了。知識和經驗乃至熟練度(對腦指令在終端輸出時進行再優化AI,例如修正你的跑步姿勢,修正你的駕駛姿勢)都是渣渣。
當然輸入系統也可以隨之進化。觸覺,視覺,聽覺嗅覺的細化,追加或強化其他的感知模塊(諸如場感知,波感知,粒子感知)。為了適應加速發展的人類社會人類自己也必須自身進行更為迅速的人工篩選進化。
組織應用的話應該就是利用AI來玩整體活性化降低,細節活性化增強。採用不斷的細節性修正來完善整體,實現總體的正方向發展。微量干涉則被降至最低。當然這只是一個設想。基於社會學本身的原則。
很簡單的道理隨著交流手段發達,信息流通日益頻繁,但是每個節點(個人)信息產生與流通力差距不大,同時社會金字塔決定了最廣大的群體永遠是最低級的(從社會分階而言,沒有歧視意思),那麼文化交流方面最廣大的底層只能接受與傳遞更低水平的信息與文化(舉例例如你不能要求一個普通的操作工去傳播薛定諤迪拉克之流的學術內容),所以這個模具在現代信息交流發達以及基礎教育普及的前提下(只是基礎教育相對提高了下限但是個體智力也是先天不均等制約條件)最底層的文化傳播與交流效果也被等比放大(相對於過去只有文化精英主導的傳統上社會而言),那麼從信息傳遞角度而言能夠覆蓋範圍最廣的暢通傳遞的信息就是最直白,簡單,淺顯乃至庸俗的內容。這在文化層面就被稱作文化的扁平化(通俗化)是一個文化從高雅(深邃)走向低俗(淺顯)的一個必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