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父母学习的情感引导式教育
作为准妈妈,对即将报到的宝宝充满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期待着跟宝宝早点见面,一方面又害怕不知道如何照顾他(她)。所以只能通过看书和学习来排解心中的复杂情绪。其中《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里面有好多值得新手妈妈学习的内容,好多观点都跟现实中所接触的不一样,但是自己仔细分辨后又会感叹:事实原来是这样呀!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推广的育儿方式是“情感引导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棍棒教育”是相违背的。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人,她自己育有两个儿子,她本人曾经是幼儿园老师,心理治疗师,家庭教育项目负责人,而且组织过关于儿童虐待的全国大会。这本书是她多年的育儿心得与许多情感引导的真实案例,因为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所以非常值得我们新手妈妈去学习。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情感引导式教育”,然后强调了“情感引导式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按照孩子成长的顺序进行了具体的案例分析。看完作者的案例,确实受益匪浅。
1.不该让孩子一直哭下去
婴儿不会用语言或者其他直截了当的方式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只有通过哭泣来传达这些愿望。面对孩子的哭声,很多家长会纠结,抱还是不抱呢?金伯莉·布雷恩不建议让新生儿哭太长时间,因为四个月以下的婴儿神经系统还非常不成熟,因此在他们哭泣的时候需要被摇晃或者被拥抱。研究表明,经常被拥抱和安抚的婴儿哭得更少,更信任他人,也更加独立。
美国曾经特别流行一种育儿方法,就是“哭声免疫法”,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著名演员马伊琍就后悔使用这种方法来训练她的大女儿,她说虽然两天就让爱马成功学会睡整觉,但是一岁半后又反复了,每次睡觉总会醒一次,然后哭着求抱抱,但是她都漠视,后来在孩子外婆的建议下,把孩子的床放在她床边,每次孩子哭了,她就拍拍孩子,后来她和孩子都睡得很踏实。由此可见,“哭声免疫法”确实不可取。
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非常脆弱,完全依赖照顾他的人,除了吃饱喝足,情感的满足也是极其重要的。当然宝宝的哭声是有很多意思的,爸爸和妈妈一定要注意分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然后针对性去处理。

2.吮吸拇指的行为并不可耻
有些家长可能对吮吸拇指的行为感到难堪或者反感,因为他们认为孩子会一辈子延续这种习惯。其实吮吸拇指是很自然的行为,只有在孩子整天都吮吸的时候才需要担心。事实上,健康和有安全感的孩子通常会在五岁前停止吮吸拇指的行为,因为那时会出现来自同龄孩子的压力。
在生活中,我经常会看见一些爷爷奶奶打宝宝的手,因为宝宝在吮吸自己的拇指。在此之前,我跟爷爷奶奶的想法一样,觉得这个是需要去纠正的坏习惯。可金伯莉·布雷恩认为,年幼的孩子吮吸拇指只是为了让自己平静和放松,跟使用安抚奶嘴一样。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有段时间特别爱咬指甲,把十个手指头都咬秃了,我爸非常苦恼,但是我妈非常淡定,她觉得我大了就不会再咬了。被她说中了,现在我才不想咬指甲,我不知道原因,反正就是不想咬。我想宝宝吮吸拇指可能就跟我爱咬指甲一样吧,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就会放弃。
当然,作者提到了如果宝宝每时每刻都在吮吸拇指,父母就要注意了,可能宝宝遇到了什么压力或者其他问题。一定要及时帮宝宝排忧解难,不要让他一个人苦恼。

3.暂停活动法没有任何作用
作者在书中提到,用暂停活动法来处罚幼儿的家长通常缺乏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孩子们发起脾气来会大吵大闹———说明他们体内的荷尔蒙正在喷涌,此时孩子的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几乎为零,因此他们比平时更需要父母,滥用暂停活动法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惩罚,更是孤立,并有可能引发孩子长期的生理反应。
很惭愧,我所知道的育儿知识里就有这一条,我一直以为孩子哭闹就让他自己待着好了,等他闹够了,自己就会冷静下来,我没想过如果父母真的这么做,对孩子会是一种情感上的打击。书中还提到了,有些父母会用手机拍摄惩罚孩子的过程,不停问孩子:“你还闹不闹?”其实孩子说不闹并不是他理解了什么叫不闹,他只是希望能赶紧去玩,不要再被父母惩罚。而且把惩罚孩子的视频发布到网上,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我们会在网上看到一些很小的小朋友楚楚可怜地站在角落被父母教育,可能父母觉得宝宝特别可爱,特别萌,其实这种行为是在羞辱宝宝,会给他的心灵带来伤害。
面对孩子的哭闹,作者提倡的是同情,因为幼儿调节情绪的能力有限,需要父母去理解他们。碰到宝宝哭闹了,一定要好好跟宝宝说话,耐心沟通,让他有机会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父母逼迫他们安静,最坏的情况会导致宝宝得幼儿抑郁症。

作为准妈妈,看到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真的是一阵后怕,然而又有一丝庆幸,庆幸我在宝宝出生前就已经看了这本书,庆幸我了解了什么叫“情感引导式教育”。其实“情感式引导教育”里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同情”。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任何哭闹或者不配合的情况下,首先压住自己的怒火,平静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站到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去跟孩子沟通,去尝试说出他的感受,这样孩子就会知道,原来爸爸妈妈是知道我的委屈的,然后该发泄一下情绪就发泄一下,如果不需要了,一切就恢复正常,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安抚,跟父母的感情也更好了。相比之下,棍棒教育就显得粗鲁多了,孩子只会暂时服从,内心的委屈没有人知道,可能还学会了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这么一对比,“情感式引导教育”既不伤害孩子,也不伤害大人,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