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园历史名人:朱熹与叶适|由两首《东屿书房》诗而引出的一场思想激辨

丁园,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此时大宋国祚已延续百年,宋朝的年号是关于丁园我们唯一知道的时间度量——至南宋德佑二年(1276),都城临安不战而降,元军进入浙东,这座名噪一时的浙东名园也就随着大宋王朝的覆亡,一切都灰飞烟灭。
这是一座贯穿两宋,存在了200多年的私家园林。
在台州温州交界的温峤岭松山南麓,丁氏几代人历经百年拓建了这座浙东名园。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丁园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缘涧被壑十数里,营造亭馆,霞驳云蒸,屡有盛宾,宴歌《伐木》,取畅山情,极一时诗酒之会”,这座园林成了当时浙东文人雅集的地点,大儒朱熹、水心先生叶适、龙川先生陈亮、止斋先生陈傅良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宾客。
那个年代,在北方强邻的阴影下,朝廷政经虽积弱不振,社会风气却活泼奔放。逸乐和标榜道学的气氛,弥漫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所谓“天下争言性命之学”的年代,所以我们看到讲学与从游之风盛行;当然在另一面也看到了丁园诗酒之风的滥觞,士大夫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远离汉唐恢弘高远的境界,而转入园林精舍之中探求道义事理。于是在松山之麓的丁园,他们饮酒、唱酬,留下不少美谈韵事与传世之作。而在这些诗文里面,最有名的当数朱熹和叶适的两首《东屿书房》诗。
淳熙九年(1182)秋,理学大家朱熹应邀来到丁园,夜宿东屿书房,写下:
书房在东屿,编简乱抽寻。
曙色千山晓,寒灯午夜深。
江湖勤会面,坐卧独观心。
秋浦瓜期近,何当寄此吟。
看上去这只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写自己夜宿丁园东屿书房,寻书、读书至天明。朱熹还认为师友们应该多多见面,相互切搓学问。在诗里,朱熹特地提到了“观心”。朱熹认为心是身体的主宰,心体只有一个,心之体对人有重大意义,心正则身正,心邪则人不善。
作客丁园时朱熹52岁,在前一年他已完成了《四书集注》,这标志着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已经构筑完成。朱熹将《四书》定为那个时代士子们修身的准则。
而在朱熹之后,水心先生叶适拜访丁园,也宿于这座东屿书房。当他看到朱熹的这首题诗后,马上写下一首《丁氏东屿书房》作为回应:
朝纳棂上光,千帙乱抽翻。夜挑窗下明,一字究本源。
旧师蚤传习,新友晚闻见。邻里疏聚头,江海勤会面。
勿爱好鸟羽,勿玩芳对林。书亦且置之,独自观此心。
茫茫未生前,寂寂已死后,万变随浮云,浪云动中彀。
何物粲陈列,所从定何时,孔颜去已远,闻道命如丝。
白屋无怨难,朱门不骄易,每留古人朴,不忝素士志。
雁荡袅长麓,南北峙两门。委和被多稼,永祚延余昆。
在这首诗里水心先生究竟想要表达他的什么观点呢?我们不访来探究一下。
“夜挑窗下明,一字究本源”,叶适一上来就扯开了一段儒家的千年公案——“一贯”之旨。
《论语》载,孔子对其弟子曾参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以“忠恕”解之。于是朱熹在他的《集注》中说:“圣人之心,浑然一理。”沿着曾子“忠恕”的引申往前发挥,朱熹构建了他道德理论的主体。
而什么是“一贯”之旨?历代的解释颇多歧义。像叶适就认为曾子的“忠恕”非孔子之本意,因为他一直认为曾子,还有孟子并非“孔门之要传”。曾子的“忠恕”和孟子的“心性说”,使后世学者“虚义多,实力少”,尽废“古人内外交相成之道”。所以叶适接下去在诗中说“孔颜去已远,闻道命如丝”。
因此叶适认为现在所谓的道学不必深穷,“旧师蚤传习,新友晚闻见”,只要老师早早传授,学生得以听闻即可。
那人们靠什么去重新认知这个世界呢?叶适于是在诗里说“邻里疏聚头,江海勤会面”。
叶适认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并不需要大家整天聚在园林精舍之中坐而论道,格物穷理,而是要“江海勤会面”,“书亦且置之”,走出书斋,主动与江海山川,民风民情接触。叶适的认识论强调的是“耳目之官”与“心之官”的作用,认为人的认识要依靠“耳目之官”,“自外人以成其内”,还要依靠“心之官”,“自内出以成其外”,经过“内外交相成”的过程,才能形成对这个世界的全面认识。
所以叶适写这首《丁氏东屿书房》,并不是对朱熹诗的附合应唱,而是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他反对道学家们空谈道统、空谈性命。作为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认为“仁”和“义”必须表现于功利,离开功利只讲道义,一切都是虚言。只有干实事,才于国于民有利。
在丁园,甚至在台州,大儒朱熹只是一位匆匆的过客,并没留下多少的学术印记。在当时“天下争言性命之学”的时候,永嘉水心一派已然挺身而出,倡导事功之学。水心先生的门人、师友、弟子遍布温州、台州,与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分庭抗礼,鼎足而三。
然而道德学问,只有超越时代的局限,经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才能显出其真正的价值。那时水心一派的追随者虽然不如“理学”与“心学”那么众多,但它的生命力是顽强的,深深扎根于温台这片海山之地。
千年之后,我们可以这样说:水心一派务实而不务虚的事功之学,对今天的温台地区,影响依旧十分深远。
时有风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45年中共浙南游击队下海筹饷始末
- 大陈岛流亡者,乱世夹缝中的生存困局(1949-1955) (1人喜欢)
- 陈光裕的1949: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2人喜欢)
- 海匪招安 (4人喜欢)
- 探访雁荡八老爷墓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