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知识产权——9岁小学生赊零食,父亲砸店:该“动手”的其实是孩子
孩子哪有不吃零食的?
不过最近湖南武冈一名小学生因买零食,火了,家长直接把学校附近的小卖店砸了,家长被拘。
原来砸店是因为三年级的9岁孩子在小卖部赊账近百元吃零食。临近暑假小孩没钱还,就在家里偷钱,被家长发现后,一气之下去砸店。
支持父母的一方认为,孩子还小,不会花钱,大部分家长都是怕孩子有钱乱花,所以平时只给一两块零花钱。小卖部的做法太过分,孩子那么小,赊给他,不是让他养成不好的习惯么?店家的做法是在给家长教育孩子唱反调。
另一方则认为,店主可能是好意,看着孩子眼巴巴的想吃,也很可怜,店主即使有不妥,也不能砸人家的店,是自己没教育好孩子。
家长对孩子钱的教育历来是很重视也很敏感的,因为稍微不注意,孩子就可能在钱上犯错,形成不好的习惯,影响一生。
其实关于钱的认识,从幼儿园到一年级,老师都会先教孩子“识钱”,然后随着数学的学习,教孩子算钱。
家长也会平时,教孩子自己去买个冰糕,小文具,什么的,大体都是几块钱的消费,就是为了训练孩子自己会买东西的能力。
有时候,上学来不及了,给孩子几块钱,让孩子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大夏天给孩子几块钱,让他买些水喝冰糕解暑,的确很方便。可是有些孩子,在用钱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少问题。
亲戚家孩子小轩,学习挺好,什么都挺省心,就是吃饭不好好吃饭,挑食厉害,经常早上就喝一杯粥,亲戚担心孩子的身体,每天早上给他几块钱,让他自己想吃东西的时候自己买。
这下可好了,经常买的都是一块5毛的辣条之类,有时甚至不吃饭买玩具,为此亲戚经常气得不行,你给他买,他又不吃,给他钱他又乱用,经常让人头疼。
前阵子还有一个12岁的女孩,因为从家里偷拿钱,被妈妈发现后痛骂一顿,离家出走。孩子失联后,母亲疯狂的找,才知道孩子拿钱是给一个男同学,不给不行,就从家里偷拿钱。
当几天后,找到时已经阴阳两隔,母亲后悔不已,不该没弄清原委,一时气愤就打骂孩子。
小编认为,发现孩子大笔乱花钱,首先,要压住脾气,弄清孩子花钱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要乱花钱?花在什么地方了?然后再因地制宜。
去年重庆曾发生过一个9岁小学生航航偷奶奶2000元钱,打游戏的事,他们父母的做法,堪称经典。
当父母知道航航偷拿家里钱打游戏时,刚开始也非常气愤,但是想着打也没用,钱都已经花了,关键是用什么办法让孩子“长心”。
于是父母就抢到了一个办法,让孩子捡废品还账,还完账才能娱乐,于是国庆节整个假期,妈妈带着妹妹和她一起挨家挨户找邻居收废品,几天后,孩子收费品虽然技术熟练,孩子也知道了很多,挣钱不易,“以后再也不放同样的错误,想要还完,估计还得一年”,这就是孩子的收获。
小编认为,有时候教育孩子,看似这方面问题,其实根源在另一个方面,或者说,在另个方面有更好的事半功倍的解决办法,也叫“功夫在诗外”吧。
解决孩子乱花钱的问题,父母不能简单粗暴,总是自己直接动手。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劳动获取,懂得钱的来之不易,也会更懂得感恩。
另外在这里也提醒很多父母,教会孩子花钱,并不是限制不让孩子花钱,更不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抠。
培养孩子,敢花钱,花到正地方会花钱,这也许是一个人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这些从小学生抓起,适度积极的用钱,开放而不限制他们的用钱思维,引导孩子开明的思想挣钱,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现在在很多学校,经常会搞跳蚤市场,就是个有益的尝试,培养孩子,置换交易思维,正确使用好钱的习惯。
有的更是结合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用自己的特长来赚钱,用赚来的钱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仅用好了钱,开扩了用钱的思维,而且学习也更优秀。
和家务劳动结合也是一个好的思路,我的闺蜜,就是把家务根据劳动难易和时长换算成积分,让孩子自我管理经营积分,用积分再换成钱,效果也非常好。
总之,教会孩子用钱,并不一定,非要用堵的办法,也不一定要等,等孩子长大自己就学会,现在和孩子一起寻找适合的方法,让孩子动脑动手也许是更好的方法,也许比自己“动手”效果更好。
小编认为,孩子乱花钱,该动手的不是大人,不是打骂孩子。真正该“动手”的是孩子,靠孩子自己动手劳动,更能体会钱的来之不易,用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