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真馆618 | 新书特卖,填满你的书架
今年618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2019上半年已经上架的新书书单,
一共有11本已上架新书,
同时,在浙江大学出版社京东、当当、天猫、以及官方微店均有特惠活动。
还等什么,赶紧出手吧......

《科举》

作者:[日] 宫崎市定
译者:宋宇航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丛书:启真·文史中国
作者简介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史学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曾荣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法兰西学院颁发的儒莲奖。宫崎市定对中国史的很多领域,包括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权力关系、政府组织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他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中国史》《科举》《九品官人法研究》《亚洲史概说》等。他的生前著述全部结集为《宫崎市定全集》(共25卷)。
内容简介
该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殿试、武举科和制科等各级考试。最后,作者从科举制的理想与现实、落榜者的痛苦与反抗、科举制的终结、科举制的功绩等方面,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

作者:[英]胡司德
译者:刘丰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丛书:海外中国思想史研究前沿译丛
作者简介
胡司德(Roel Sterckx)
著名汉学家,剑桥大学李约瑟汉学讲座教授。其研究涉及汉学的诸多方面,包括古代汉语研究,先秦及秦初时期中国文化、宗教以及思想史,中国农业史等,在汉学界颇有影响力。其代表作有《古代中国的动物与灵异》(The Animal and the Daemon in Early China)、《神农的领地》(In the Fields of Shennong)、《早期中国的食物、祭祀和圣贤》(Food,Sacrifice, and Sagehood in Early China )等。
内容简介
在早期中国,食物的制作、消费与交换,以及在宗教祭祀时准备食物、祭献食物的行为,与个人的修身养性、君主的治国之道以及古代的圣人观念息息相关。在餐桌与祭台合二为一的礼仪世界中,人们借由食物体验现实世界的声色耳目等感官享受,却又试图通过食物超越世俗世界。胡司德的这部著作利用传世文献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试图揭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在人的感知、感觉经验中的地位,在与神灵交流时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毕加索传(卷三)》

作者:[英]约翰·理查德森
译者:汪瑞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丛书:启真·艺术家
作者简介
约翰·理查德森(John Richardson),著名的艺术传记作家,曾撰写关于马奈和布拉克的著作,是《纽约书评》《纽约客》《名利场》等杂志的撰稿人。他的《毕加索传》第一卷荣获了惠特布莱德1991 年度图书奖。1993年,他被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通讯院士。1994—1995年间,他曾担任牛津大学斯雷德艺术教授。目前他生活在康涅狄格州和纽约两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毕加索生前就资助的毕加索传记,拟出版四卷,其中前三卷英文版已经出版,本书为中文版第三卷。本卷描述的是毕加索艺术的凯旋时期,1917-1932,也即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辉煌生涯。作为毕加索的密友,理查德森不仅获得了第一手材料,包括毕加索的日记、毕加索的论文,以及毕加索本人对关键事件的评论,而且还得到了毕加索的遗孀杰奎琳的帮助,毕加索工作室也前所未有地对他开放。他将严谨的治学和精彩的叙事诉求出色地结合在一起,得出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深刻见解。
本书中含有274 幅图片,另有48 幅彩图。
《明代宦官》

作者:蔡石山
译者:黄中宪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丛书:启真·文史中国
作者简介
蔡石山(Shih-shan Henry Tsai),享誉国际的历史学者,美国俄勒冈大学历史学博士,曾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与伯克利分校、阿肯色大学等,曾任美国阿肯色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明代的女人》《永乐大帝》等。
内容简介
《明代宦官》全面而详尽介绍了宦官在明朝(1368—1644)扮演的角色。作者从各种一手及二手资料取材写下这本书,试图向读者说明宦官如何渗透包括明朝的宫廷政治、特务活动与内部安全、军事与外交事务、征税与上贡、皇家专卖事业、司法审查、紫禁城布局、大运河等在内的多个方面,内容饶富趣味。 在蔡石山的笔下,官史编修者加诸宦官的谴责、嫉妒面纱被揭去,露出质地丰富如织锦的宦官样貌。作者以持平的立场描写宦官,对他们的能干、忠诚和无能、骇人、邪恶,给予了同样程度的关照。
《天堂之旅》

作者:[德] 马可斯•赫尼格
译者:王丽萍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丛书:启真·闲读馆
作者简介
马可斯•赫尼格(Marcus Hernig),中文名马可,作家、顾问、教师,从1992年起生活在中国, 1998年起生活在上海。马可曾负责中德和日德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任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教育合作主任和日本京都歌德学院主任 (2011—2014年),目前在上海和柏林任教。 他也是中德贸易网(sinogermantrade.com)的高级顾问,多次主持文艺晚会、朗读会等。最近的作品包括:《七情六欲和当代中国》(2015)、《丝绸之路的复兴》(2018)、《天堂之旅——六道风味品中国》(中文版,2019)等。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通过游记的方式探索中国美食在江南、北方一带,以及四川、 广东和台湾的“风味”。马可身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专家,以其半生在中国的经历,发现美食无疑是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的好方式,所以他决定用“肚皮”探索文化,一边吃,一边消化中国文化。文中还记录了许多食谱,可供读者参考。
《韦斯帕夏诺回忆录》

作者:[意] 韦斯帕夏诺
译者:王宪生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丛书:启真馆·西方传记经典
作者简介
韦斯帕夏诺·达·比斯蒂奇(Vespasiano da Bisticci, 1421—1498)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位著名的书商,和当时的众多名人都有交往。
内容简介
读者要想进一步了解这一时期佛罗伦萨博学的公民,就更应该去看韦斯帕夏诺所写的传记,因为这些人他全都认识。他写作时的笔调与氛围,他与这些人交往时的关系与状况,甚至比他所记载的事实都更为重要……他不是个大作家,但他完全熟悉他写作的主题,清楚地意识到这一主题的文化意义。
《重建斯文》

作者:彭国翔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丛书:启真·文史丛刊
作者简介
彭国翔,南京大學法學學士(1992)、北京大學哲學碩士(1998)、博士(2001)。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及馬一浮國際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際中西比較哲學學會(ISCWP, USA)會長以及European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Comparative and Continental Philosophy、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等多家國際學術期刊的編委。曾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以及世界多所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客座教授與訪問學者,包括美國哈佛大學(2004秋,2007-2008)、夏威夷大學(2003-2004)、德國波鴻魯爾大學(2009秋,2010秋)、法蘭克福大學(2014夏)、馬普研究院宗教與民族多樣性研究所(2012夏)、新加坡國立大學(2012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2010年1-5月)、臺灣大學(2009夏)等。曾獲“2016年度北半球國家與文化克魯格講席”(Kluge Chair in Countries and Cultures of the North, USA)、“2009年度貝塞爾研究獎”(Friedrich Wilhelm Bessel Research Award, Germany)、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等。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哲學、思想史以及中西哲學和宗教的比較。著有《良知學的展開:王龍溪與中晚明的陽明學》(2003,2005,2015)、《儒家傳統:宗教與人文主義之間》(2007,2019)、《儒家傳統與中國哲學:新世紀的回顧與前瞻》(2009)、《儒家傳統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2012)、《近世儒學史的辨正與鉤沉》(2013,2015)、《重建斯文:儒學與當今世界》(2013,2019)、《智者的現世關懷:牟宗三的政治與社會思想》(2016)以及中英文論文近百篇。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纯粹学术思想工作的同时,对时代的文化与价值方面做出的相关思考,以“重建斯文:儒学与当今世界”为题汇集而成。作者以其学术志业为根本,审视全球视域中儒学与时代之关系,展现了作者深切的文化关怀与笃实的价值立场。全书分为“儒学的时代反省”、“儒学经典与世界”、“儒学与宗教”、“儒学与政治社会”、“当代儒学人物”以及“有关儒学与当今世界的访谈”六个部分。
修订版在初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诸多新内容,包括整个第四部分“儒学与政治社会”。
《明代的社学与国家》

作者:[美]施珊珊
译者:王坤利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丛书:海外中国思想史研究前沿译丛
作者简介
施珊珊(Sarah Schneewind), 美国汉学家,曾就读于康奈尔大学、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现任教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历史系。她长期致力于中国明朝时期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这方面卓有贡献的学者。其代表作有《明代的社学与国家》(Community Schools and the State in Ming China )、《两个西瓜的传说》(A Tale of Two Melons)、《吾皇万岁》(Long Live theEmperor! )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施珊珊为思考政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针对“社学”这个由中央政府强制设立的地方机构进行的详细研究。“社学”是明太祖与他的官员以及继位者将过去的制度和新的方式应用到一种中国最根本的治理方法——“教化”(或诠释为通过教育而使其有所变化)上。依据不同人的观点,教化能够被贬责为一种为了控制民众而向他们灌输教条的举动,又或者是褒扬成一种改善道德的方式,以及对于人文研究和修身之崇高追求的更广泛的参与。
《为什么是英国》

作者:刘为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丛书: 启真讲堂
作者简介
刘为,曾任教于浙江大学、意大利都灵大学,曾任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客座研究员,现为美国长岛大学环球学院教师,研究领域为英国历史、比较政治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为英国史专业学者刘为,以“有限政府为何起源于英国”为主题撰写的小书。从欧洲文明的边缘岛国,到现代国家秩序的楷模,中世纪的英国经历了什么?作者刘为告诉我们,有限政府起源于英国,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一场幸运的意外。彼时英国独特的军事际遇、政治体制与社会法权基础一起,共同促成了英国有限政府的诞生。本书将通俗的文笔与专业的分析完美结合在一起,上一页还在讲西班牙无敌舰队扬帆出海,下一页便转向对宪政与民主内在关联的分析。事件、制度、原理,作者从未忽视任何一个有助于主题阐释的面向,但是它们全都能够在一本小册子中得到最和谐的贯通。
《商脉与商道》

作者:龙登高/刘宏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内容简介
是什么因素与力量推动华商克服障碍不断成长?华商经济活动具有哪些特征,存在什么问题,其发展趋势如何?华商在华侨华人社会中的作用如何?对所在国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本书精选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等地知名学者的前沿力作,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视野解释上述现象与问题,并力图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讲好华商故事,解读华商在历史、现在和未来值得关注的焦点,引领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华商的发展和最新的动态。文集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华商网络”“移民与创业”“经营与管理”“世纪回眸”“华商在中国”和“风
云际会”。
《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

作者:[法]马克·奥热
译者:周伶芝/郭亮廷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启真馆
作者简介
马克•奥热(Marc Augé),生于1935年,法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受列维-施特劳斯、涂尔干和莫斯的影响,其著述从经济、旅行、电影、摄影、社交网站、城市景观等角度切入当代日常生活,关注城市空间与人和历史的关系。重要著作有《非地方: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Non-Lieux: Introduction à une anthropologie de la surmodernité)、《重返地铁》(Le métro revisité)等。
内容简介
巴黎地铁规模庞大、路线复杂,网络从市区核心延伸到近郊,而路线与地铁站的增长恰恰标志着这个大都会的扩张历程。马克·奥热是个地道的巴黎人,他从儿时回忆说起,以自身的观察穿针引线,串起各方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相关论述,阐明概念、提点思考。地铁因他的记忆有着不同的意义,但路线和站名并不只是地理的指涉,更承载着集体的身世和整个城市的历史脉络。他以人类学家的眼光,在日常生活的地铁空间中进行着民族志的田野调查。
—END—
欢迎点赞、分享、转发、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