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傅聪偶感:他可不需要被称为“亚洲最强钢琴家”
本篇虽然是自己夜听大师演奏,即时写成的感性文字,但其中一些观点,也是久已有之了。正如Cortot、Edwin Fischer、Kempff这些人有学派的根底,却不受到学派之“范畴”、“典型风格”的局限,而是到达一种融会贯通,复难以言表的自由与崇高之境,傅聪的演奏也特别给我相类似的感受。

最近开始重听他的唱片,越听越感到自己原先对这些录音的了不起,认识还不够深。也许是因为他的现场听过以后太震撼,以至于再听唱片时,难免感到隔了一层。但如今,现场的“魔咒”渐渐松懈,再听这些唱片时,唯有感到:某些演绎者的出现,你固然可以考究其学派根源,或成长环境等等,但归根结底,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人”出现了——所谓的蒙招而就天职。
很多后天的东西都是必要的,但演奏者所表现的“融会贯通”,终归是有一份天赋能力在其中。一如Kempff在演奏的同时读了哲学博士固然很了不起,但从他的演奏所反映的音乐人格来看,如果没有这个学位,又是否会对其演奏产生本质的影响呢?曾见到有人喜欢提出“亚洲最强钢琴家”等类的概念,但其实在傅聪身上,恰恰是最不需要这样的概念的。你可曾见过有人将Cortot称为“法国学派第一人”?将Kempff或Backhaus称为“战后德国学派最强之人”?并非由于Cortot未必是典型的传统法派,而是因为这样的思维,仍是将目光局限于一隅。但此类演奏家的艺术,所进入的那种通达,实在远远高于一隅之所限,而只能被一个更高层面的群体所接纳。
因此,傅聪的演奏有人奉为至宝,有人或许始终无感,这多少也是无关紧要的。这样的演奏会自己说明自己。当然,正如其他某些老一辈大师一样,以如今“求全的”曲目与技巧观点来说,他未必适合某些“他的范围”之外的曲目。但我们所熟悉的黄金年代的代表人物,谁又会不明智地跃出自己的范围之外呢?而最终,人们又何曾将他们的“范围”真正视为“局限”?也正是和那些人一样,傅聪在展现“更高一层的技巧”这方面,取得了太多人无法梦想的成就。这方面,他的录音可没有他的现场出色。傅聪后期的现场,寥寥几个音一出来,数之不尽的同行已完全被甩在后面。那样的音色,那样的句法,如今回忆起来,仍觉得震撼非常。而有幸现场聆听他弹莫扎特协奏曲的人,又是怎样一种幸福的体验?
总之,若有人觉得现在的,或当时的谁谁(不指明。。。)弹得比他好,我虽不会与之争论,但也势必不会认同就是了。今年应该会为大师写一篇专题文章的,希望届时自己能够称职地完成。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鲍罗丁四重奏访谈:听完美妙的室内乐演出,雨天回家的心情都会很好 (6人喜欢)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5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