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研究笔记 | 在乌鲁木齐15天,流水记下了这些新疆地道物产
乡土风物研究手册 —新疆—
这次去新疆,赶了一个半吊子的月份,吐鲁番的葡萄没下来,羊肉还不到最佳宰杀季节,喀纳斯又太冷,伊犁此时倒是美过江南,可惜没去,乌鲁木齐温度宜人,偶尔阵雨,路边水果摊一片黄绿渐变,不小心会踩中从水果车上滚落的小白杏。

新疆是真正的物产大地,干果、水果、牛羊肉、鹰嘴豆、玫瑰花,特殊的土壤和气候下诞生了只有在新疆能生长的农副产品,可惜近年因为某些不可描述,这些好物产在内地存在感日渐低迷,不过预计后面会逐步复苏。

在乌鲁木齐15天,身为一枚土产迷,记录下了这些新疆乡土风物。
01. 馕

新疆饮食,从“馕”开始。在街头看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行人手里脸盆大的馕,闻到的第一种味道就是馕摊飘出的酥油的香味。每条街的维族制馕师傅,有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做法,把住民养得像馕饼一样扎实。

红十月小区近乎一个小社会,四通八达,500米以内柴米油盐衣食住统统解决,好吃的,老好吃的,统统都在,十月路西巷,更是在检验着一个宜居社区的标准,从入口开始就跟各种形状口味的馕碰撞,小的一般带玫瑰花的甜馅儿,咸口吃辣子多。因为不允许城市内烧柴火,柴火馕店就不另起炉灶,在城外做好后直接运来卖;那些只开了一个小窗户,不见人影只见“馕山”的店,多半老板坐在外面懒度午后;小超市门外偶尔也有馕,和馓子一起,老板毫不吝啬得会让你掰一段尝尝。

红山路上的馕摊,一个布满芝麻的传统外厚里薄的小油馕堆叠如山,还不停火热热得出坑;另一个馕摊的馕形似缙云烧饼,相对薄很多,上面零散着嵌着泛桔红色的藏红花,带着咸香更适合我南方人的口味。

水磨沟区还有一个打馕基地,乌鲁木齐几个连锁品牌都有车间,透过玻璃房,能看到馕的流水制作,油黄色的发酵面团,经过擀、叠、扎孔,撒配料,入馕坑,师傅一天做五六百个。

02. 奶

在新疆的十几天,仿佛血管里流的都是牛奶,作为乳制品爱好者,也陷入了狂欢,每天早上用半斤巴氏冷藏鲜奶醒神。红十月小区外有南山纯牛奶小站,每天下午,鲜奶一到,居民就蜂拥而至,打2斤生奶,装在塑料袋子里提走,回家煮滚直接喝或者做奶茶。

还喝了一家来自昌吉的鲜奶店,叫正飞鲜奶。生奶冷链送到店里,就开始直接用店里的大设备做酸奶,生鲜奶按小袋卖,巴氏奶玻璃瓶装,满满小时候订鲜奶的味道,还有无糖、蔗糖和红糖酸奶,芝士酸奶和鲜奶冰棒,来了几次,终于都喝了一遍。

周末跟着当地的伯伯,去了昌吉一家哈萨克族的奶制品商店,哈萨克族大叔高大壮硕,俨然从小喝骆驼奶长大的模样,冰柜里有塑料瓶装的酸奶、马奶、骆驼奶、酥油、奶皮子,1公斤手作纯酸奶不过10块钱。

进门脚边的桶里装着生奶,柜子上摆满了干酪。虽说骆驼奶强身健体效果披靡,但尝了一口瞬间味觉崩塌,此生怕是再也没有第二次。

相对于冷柜前激发选择恐惧症的“冰淇淋化了“,更推荐西域春的老酸奶,配方简单,不加明胶,就能吃出宫廷乳酪的口感。

03. 干果

维族朋友带着我们去了六大市场,这里汉人很少见,偶尔有些摊位有年轻人在,倒还能说几句,曾经人潮涌动,如今却显得有些冷清。若羌的红枣、阿克苏核桃、吐鲁番葡萄干、莎车巴旦木,伊拉克的蜜枣、巴基斯坦杏干,从箱子里倒进尼龙袋,通风保存,在红色布棚下印染成别样的暖色调。

新疆日照长,降水少,空气干燥,昼夜温差大,最适宜核桃生长和后续的晾晒,新鲜核桃仁也多,剥核桃一般也由妇女手工完成,成箱的堆在店内和库房,准备发到口里。

核桃以纸皮核桃为主,果皮平滑,攒在手掌心一捏,饱满的果仁脱颖而出。红枣摊里进行着人工挑枣,按大小快速分开,和田枣个大核小肉厚,干而不皱,若羌枣小,皮肉紧实甜度高,每个摊位有批发价和零售价(不太零售)随意品尝。

巴基斯坦的杏干果肉薄而硬,更适合泡水喝,新疆本地的果肉肥,直接当果子配茶吃。

04. 小白杏

半吊子的季节,没有珠玉或奶子般饱满的葡萄和甜度最高的西瓜,还好有小白杏一车车得跟着屁股后面。跟一般的杏子不同,新疆小白杏光滑无绒毛,看着熟透的杏黄色泽,就知道放进嘴里就甜如蜜。

青色的白杏放一两天就能熟成黄杏,随着果实熟透,果肉也逐渐变得像芒果果肉般绵密,吃杏子千万别喝水,肚子怕是要涨破,里面的杏核放着晾干,敲破后的杏仁也是宝贝。
05. 木垒羊肉汤

为了鹰嘴豆跑到木垒县,结果被这里的羊肉汤灌下了迷魂汤,回到乌鲁木齐也天天对这一口念想。虽说不是羊肉最肥美鲜嫩的月份,毫无膻味的羊肉仍让包邮区的我念叨一万遍。

最好的木垒大尾羊应该出生在山上,吃戈壁草,喝天山流下的雪水,在天山脚下游走。最能发挥羊肉之味发的做法就是清炖,在店里点要等上至少30分钟,除了盐不放任何调料,去了血水文火慢炖,肉质越炖越嫩,再放萝卜皮牙子,撒上香菜,羊肉汤配着手工大花卷,饱足防寒不上火。
06. 塔城面包

对于新疆乡土风味的研究绝对少不了甜食,在满足了牛奶和酥油风味醇厚条件下,依靠着边境少数民族家庭相传的糕点手艺,这里的面包有着乡野朴实的外型和自然香甜的口感。在乌鲁木齐找到了一家塔城面包房,刚好碰上果酱面包出炉。
从门帘里看到阿姨在制作像“喀拉阔孜”的点心,曾经看《寻味新疆》介绍过这种塔塔尔族的传统点心,在菱形面皮上放上黑色果酱,像黑色眼睛。

在这里去了几家面包,都强调果酱自己熬制,果酱面包和小软包,都带着酥油与黄油不同的特殊香气和亮黄的色泽,这家的酥油看上去也是自家出产。比脸还要大的塔城面包分有糖无糖,只用了最基础的软面包原料,一般只能放3-4天。店里还有几款塔城特色的饼干,看上去更像油性大的面包。

07. 和田玫瑰花酱

五六月份刚好是和田的玫瑰花盛开的季节,和田玫瑰相对云南玫瑰,显得不那么“平易近人”,生长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昆仑山雪水浇灌,产量极少,像有所耳闻,近在眼前生怕瞅一眼就“亵渎”的西域古国“神秘”公主。

为了玫瑰花长期保存,玫瑰花农会把玫瑰做成酱,将花瓣和白砂糖按1:2的比例揉搓,每天翻动一次,直至酱稠色浓,做好的玫瑰酱可以做成玫瑰花饼,我喜欢拌入酸奶来吃。
虽然吃得身体滚圆,但依然期待下一次新疆行以及下一次的乡土风物研究
喀什?
图/文: IKA
按赞此篇文章并关注我的豆瓣账号,看眼缘送出我亲自带回的新疆风物分装组合一份:)
恭喜@ricer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