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如何科学地认识和理解动物?
查看话题 >科研的残忍性(2)——大象追踪

任何事都有残忍性。公路虽好,车祸难免。一个人眼中的小事,在另一个人眼中却可能是残忍的事。
本文说说大象项圈。我有两位很崇拜的大象学者,一位是Iain Hamilton-Douglas,一位是Cynthia Moss。Iain是最先使用追踪技术的,视追踪为大象保护最重要的环节。而Cynthia也利用追踪技术,但她始终认为这一技术有其残忍性,需要控制使用。下面是Cynthia的笔记:
给Willow佩带项圈的过程是极具情绪化的,这一点通过她的家族,特别是她母亲的反应便可以感受到。在镖中Willow十分钟后,她的身体开始摇晃。随即,Winnie和其他成员都靠近围在Willow身边,尝试帮助她保持站立。但她还是倒下了。此时,人们需要迅速轰赶走其他大象。Winnie对此很不赞同,她丝毫不愿后退。最终,她也没有退很远。Winnie和家族成员关注着人们的每一丝举动,目睹了整个过程。人们很快地佩戴上了项圈,让Willow苏醒了过来。她几乎是立即站了起来。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们和WA都很情绪化。Willow站在原地感受着她的项圈。她一定是发出了很低频的隆叫,因为人们丝毫没有听到。但大象立即都跑了过来,隆叫着、号叫着、扇着耳、彼此缠鼻来问候她,场面非常让人触动。Cynthia相信没人会在目睹了这一切的同时还相信大象不会经历紧张和释放的情绪。
在1985年,人们决定再给VA家族佩戴一个项圈。这个操作过程中发生的事让Cynthia终生难忘。人们的目标是Vee的女儿Vega,17岁。当天工作时的地形很颠簸,驱车很艰难地靠近才完成了麻醉。几分钟后,Vega开始失去活力,摇晃起来。可能是发出了低频的隆叫或是她的奇怪姿态引起了族长的注意,两个族长快速冲到了Vega身边,一边站住一头和Vega保持一致的朝向,以各自的身体夹住Vega以防止她倒下去。但是不久,麻药还是让Vega睡死过去,她失足倒下。Virginia和Victoria便立刻转过身去试图抬起她。出于避免大象在抬动Vega的时候伤害到她,AERP的人员在同一时间启动了,阻止了她们的行为。Cynthia开着Land Rovers直冲向她们,很不容易才把她们赶到100码外的区域。佩戴工作以最快的时间结束。当Vega站起来能走动时,大象才靠近过来。又一次,大象向人们展示了家族内不可思议的忠诚和同理。
在Vega等大象发生的经历让Cynthia讨厌无线电项圈。他们信仰的是无侵害的研究方式,佩带项圈的活动背叛了AERP和大象已经建立起来的信任。但有时,又有着绝对必要的理由去进行这种兽医学层面的处理,比如为了拯救他们必须要理解他们的迁移廊道和分布区域。人们会仔细评估情况,然后佩戴给很少的大象佩戴项圈。
关于更多佩带项圈内容可见(包括下图Squall的佩戴过程):
【短视频】佩戴项圈——雄象Muhindi https://www.douban.com/note/717999275/
【短视频】佩带项圈——雌象Squall https://www.douban.com/note/718268846/



以上说的是感性上、个体层面的“残忍”(麻醉活动本身有极低的可能造成大象死亡),而在群体层面,科学界普遍认同追踪大象是必须的,且是重中之重。但在应用现代技术的同时,不产生副产物是不太可能的。其中一种极具威胁的技术叫做虚拟盗猎cyber-poaching(详细内容,会专门介绍)。在虚拟盗猎者的世界,获取软件、邮件、追踪系统中的位点信息太容易了。而科研人员是难以对抗此类有着庞大利益和犯罪背景的团体的。如果说追踪动物起源于科研,追踪相关产品的兴起也起源科研,那么虚拟盗猎自然也与科研有关。
动物追踪设备上基本都配有这样一个部件,VHF发射器(VHF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或称定位信标(现在仍常用无线电追踪技术,便宜轻便)。如果GPS项圈没电了,无法返回位点了,学者需要遥测信标确定项圈的位置。而信标的存在,让另一批人在参与到了科研工作中来,包括摄影师、猎人、野生动物爱好者。稍微懂行的人都能利用无线电接收机获取到项圈动物的位置。他们为了自己的爱好或利益,会追踪研究人员标记的动物。当然,他们也会自行佩带项圈。这些无疑是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存的。无线电接收机的应用也引发了科研圈和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有些国家公园已明令禁止此类设别。这部分可参考此文: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cobi.12895

给大象佩戴追踪设备已经有近50年的历史了。似乎大象项圈是对追踪动物自身影响最小的,它们庞大的体重让项圈的10-20公斤显得格外不值一提(鸟类设备有个3-4%的体重上限,而大象项圈仅占体重的0.3-0.5%)。但项圈对大象必然是有影响的,比如会影响象鼻的活动范围。还有心理层面的。笔者曾观察到一头年轻的项圈象承担起了引领大家族的重任,但她把家族“管理”得有些混乱。她快速地喝水、泥浴,不管其他大象的状态,召唤大家离开。大部队离开,仍有一小部分留在泥坑没有走。后来整个家族又回来了。怀疑是族长“叫停”了她“赶路”式的领导行为。








关于大象项圈的影响,只有圈养象方面的研究结果,指出项圈对大象的行为模式(行为活动的比例)是没有影响的。但有些大象是要佩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项圈的,这种长期尺度的影响,人们是很难量化和积累足够的数据的。关于选择佩戴项圈的对象,学者基本认同的是不能给族长戴,因为族长承担了太多的工作。如果族长死了,家族很可能会分裂,幼象面对更高的死亡风险。大象,年龄越大越珍贵。过去也常会给二把手佩戴,地位仅次于族长的成员。现在似乎更多会选择中青年的雌性。
笔者在肯尼亚分析了几十头大象的项圈数据,全的有20年。分析内容包括活动节律、相对活动速率…每头项圈都能做出一堆热图,大象每个时间点在整个区域的活动活动速率。比如中午12点时,主要在哪里活动,在哪里移动得快,哪里移动得慢。

下图为几十头项圈象24小时的相对速度比较


下为数据处理图

在处理数据的时候,一直在想,我有几十年的数据,但这些数据似乎并没起到太大的作用。我有去请教一些专家,他们也没给出更好地利用数据的方法。似乎追踪并没有让人们更多地理解大象。而它的影响却是未知的。是不是戴了太多的项圈?这是我在拯救大象组织实习时的迷思。
下图示研究环境(灌丛、树林、草原)和项圈位置(头上、头下、地面)对定位的影响






对于另一个群体,雄象,项圈工作似乎是完全必要的。雄象是比较“隐秘”、“游荡”的群体,大部分时间远离雌象家族和人类。人们对雄象的行为和活动模式是认知较少的。而雄象又是危险且处在危险境地的。他们常会造成农田、人类设施等的破坏。而且草原象的长牙被太多人所觊觎着。给雄象佩带项圈,除了可以了解雄象的行为和活动模式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预警。大象在经过某些坐标区域(虚拟围栏)的时候会警告监测者,从而让当地人做好驱象的措施。另一方面,如果发生盗猎事件,人们可以第一时间知晓。因为大象不会几个小时保持不动。
最后说一下我对国内大象佩戴项圈的期望。在我读研究生之前很久,人们就在说给国内大象戴项圈的事情,至今有10多年了。实验室的项圈是我联系购买的,已经“吃土”5年了。如果国内允许佩戴项圈,那我想都不想会回到科研圈。
全文完。附上pc和移动端的追踪系统截图,以及雄象Malasso的故事。




holme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离开大城市 (153人喜欢)
- 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86人喜欢)
- 琅勃拉邦的非法制品 (8人喜欢)
- 2025沙耶武里象节 (37人喜欢)
- 随笔总结(2024) (4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