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影像艺术观察和思考随笔
前阵子跟几个朋友进行了一场很激烈的探讨,谈的内容很多,从傍晚一直聊到了深夜,里面有些让人颇恼怒的辩论,但主要还是围绕关于艺术工作中的创作者的职能和身份问题。
我经常会被问到,当代艺术里的影像作品和文艺类型电影、文艺型影片(时长和规模达不到电影标准),以及实验影像或许参加中小电影节短篇单元的影像或者纪录片的区别。
这些东西是会混在一起,有时候看起来是表现形式有相似,有时候的涉及的主题…总之,看起来有时边界十分模糊。里面的区别确实很难说清楚,但确实又是非常不同的,开学时我就提过硕士论文想从影像本体语言去分析当代艺术领域里的影像作品和别的类型的影像的区别。当然导师是不太赞同,一是他觉得电影学院很多人干过,但其实他们大多是站在电影学院式的实验影像角度去看别的那些的,但我会站在影像艺术家这边;二是因为这个研究看似这不符合我们社会艺术工作室的主导思想,没什么社会性意义。但我却觉得这件事虽然工作量会很大,但是更具通俗意义,而且也更有助于形成我个人创作方法。
就像都是小说,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处理的问题是非常不同的,非常擅长写短篇的小说家往往处理不好也很少会去写长篇。那什么样的题材是文学性短篇小说擅长处理的,而长篇很难处理的好的?一定是能找到的。
最近也会跟朋友聊到一个作品作为艺术的成立标志。有些是从事非艺术职业的人,可能一个艺术影像的话题是涉及了对方所在领域,比如比特币,比如一个美籍韩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家刘窗都以比特币为题创作了影像作品。因为他们在比特币这个领域,就觉得自己非常有评判这个作品的发言权,会去批判这个艺术家对话题不够深入。我说,美籍韩国艺术家可能确实非常深入,充分挖掘了比特币是一场新的残酷的的货币革命。但刘窗的主题是比特币和人类声音学的互文性关联。所以他没有去探讨比特币作为货币革命这点。一开始出发点和想探讨的问题就不一样,所以只应看待艺术家是否说明白了他想谈论的事,而不是单一的看他作品里涉及的一部分主题是否深入。另一方面是,艺术创作有自身规则,不能用电影、纪录片、文献片的标准去衡量一个艺术影像。最后我说的是,每个领域都有其自身规则,想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进行突破也没错,但还是要先搞清楚城市的规则是什么,才知道怎么突破。当然真正能搞这种事的人,基本也是天降大任的毛那种天才。而大多数人,能在规则中做好已是不易。
我想对于艺术创作,是基于对艺术史和当下艺术观察和了解基础上,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则去创作。里面更关键又很难说清楚的部分在于,我们通过学习和阅读或者观察思索,形成什么样的历史观,我们关注什么样的话题,关注什么文化,带着什么样的问题意识,最后,决定了要做什么样的事,要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