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惠——寻找巴赫
〖他是—个孜孜不倦的技艺追求者,但绝对不是现代意义的“形式主义者”。他的平均律和无伴奏作品,原始“创作”目的都是为了教导人熟练乐器,但现在没有人敢说,这不是“艺术作品”。〗
有些音乐家你喜欢,可以谈个十天八夜;有些音乐家你听得不多,没什么好说的;另有一种作曲家你极常听,可就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种人我只“碰到”过一个,就是巴赫——所谓的“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部分作品我极常听,譬如:布兰登堡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管弦组曲、无伴奏小提琴或大提琴曲、平均律及其他钢琴曲(应该说大键琴曲,不过目前我还只听钢琴版)。
但就他个人及他那个时代而言,更重要的是管风琴曲和宗教音乐,而这些我都很少听,我所“认识”的巴赫,不但“偏”,而且极不完整,连随便谈一谈都没有资格。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阵子常出入我家,看我常放巴赫,有一次忍不住批评说:这种音乐满单调的。这种话真是“大外行”,该打屁股。
就说布兰登堡协奏曲好了,巴赫原本的乐队编制跟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小儿科,但有限的乐手他却可以应用得出神入化,巧妙难言,音乐又极好听。要说这种作品“单调”,那世界上就没有好音乐了。
再谈到他那两组无伴奏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大陆有一本介绍唱片的书是这样写的:小提琴独奏两个多小时,恐怕许多人会觉得沉闷,假如你没有纯粹的、不夹杂其他活动的整块时间可用来认真听音乐的话,我劝你还是别理会这类唱片,哪怕别人把它抬举得多么高……作者是颇有名气的小说家,但我要怀疑他的音乐修养。巴赫的无伴奏,比贝多芬的许许多多的各种奏鸣曲——请恕我用这样的比较方式——都还耐听。
巴洛克时代的器乐曲,听起来好像都差不多,一千首也等于一首。但是,你听过巴赫,再听维瓦第,就会知道维瓦第有多简单,他的《四季》我只从头到尾听过两次。据说斯特拉文斯基很瞧不起维瓦第,认为他一辈子都在不断地重复,这话是有一点道理。又如亨德尔,不论他的合唱曲有多伟大,他的器乐曲,除《皇家烟火乐》和《水上音乐》外,其他的作品(如大协奏曲和管风琴协奏曲)跟巴赫来比,真的只能说是“小巫”。
你只要常听,并多作比较(无意间的,不是有意进行),就会体会到,单就器乐曲而论,巴赫就有多么了不起。老实说,我可以“很容易”地在深夜枯坐两小时,只听无伴奏或平均律,对其他的作曲家就不常能够这样了。
巴赫为什么这么“伟大”,这个问题我曾想过。要说巴赫这个人的(“性格”,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实在一点也不“出奇”,他就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碌,不停地生活。他很务实,不断地换工作,以便有较好的收入,一直到得了莱比锡大教堂管风琴师的位置才停止。要说他一生的大事,除了换工作、丧妻再娶,就再也没有什么好说了。他很少走出他工作的那些区域,不像亨德尔那样“周游列国”;从莱比锡到柏林去看望在那里任职的儿子,在他的生活里已是难得一见的“远行”了。
有一本巴赫传,对巴赫的“描写”真是有趣,值得转述。作者说:巴赫的男性机能很健全、活泼,他遵守路德派的教义:每星期和太太作爱两次。他从来不使安娜•马格蕾娜(巴赫第二个太太)独守空门。实际上,他的娇妻不停地怀孕,结果养了十三个小孩。
作者还说,贝多芬就因为没有好好地处理性欲问题,他的音乐才会急剧亢奋,并突然屈折而下降。而巴赫的两次婚姻都美满、幸福,因此他的音乐稳定而平静。
这种弗洛伊德式的“怪论”是否可信,当然要加以推敲。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证明巴赫是一个传统式的“正常男人”,不能以现代流行的“浪漫自我”的方式来看待。
作为一个艺术家,巴赫也不是现代意义的“浪漫主义”个人,他是个Artist,也就是说:技艺家,传统意义的Art,首先就要讲究技艺,在这方面,巴赫是最杰出。他是当时欧洲最好的管风琴师之一,不但演奏极其高明,还深谙管风琴制造之道。他还会演奏许多乐器,至少他演奏小提琴和大键琴都有相当水准。年轻时他为了增进自己的技艺,可以走百里路去听一位前辈管风琴师的演奏。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技艺追求者,但绝对不是现代意义的“形式主义者”。他的平均律和无伴奏作品,原始“创作”目的都是为了教导人熟练乐器,但现在没有人敢说,这不是“艺术作品”。
现代社会实在太复杂,现代人大都有些不同程度的神经质,以至于太重视自我,太强调个性。我到现代都会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从来就没有看过像我祖母那么“祥和”的人。在她死前不久,她“非常平常”(好像她说的是吃饭、睡觉一类的事)地跟我们说,她“回去以后”,我们要如何如何的。我觉得现代艺术家就是现代人的“代表”,他们都是“有问题的个人”,每个人都在焦灼地寻找“意义”,每个人都力求“不要发疯”,或者“努力发疯”,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据说古尔德演奏的巴赫可以医疗精神病,这是在推崇古尔德。其实应该说,巴赫可以让我们焦躁的心暂时回复平静。是我们自己“有问题”,所以我们听贝多芬、听舒伯特,是在“寻求”知音、寻求共鸣,而我们听巴赫,大概是为了“找到平静”,这也许是我深夜可以长久听巴赫的原因罢。
有些音乐家你喜欢,可以谈个十天八夜;有些音乐家你听得不多,没什么好说的;另有一种作曲家你极常听,可就不知道要说些什么。这种人我只“碰到”过一个,就是巴赫——所谓的“西方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的部分作品我极常听,譬如:布兰登堡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管弦组曲、无伴奏小提琴或大提琴曲、平均律及其他钢琴曲(应该说大键琴曲,不过目前我还只听钢琴版)。
但就他个人及他那个时代而言,更重要的是管风琴曲和宗教音乐,而这些我都很少听,我所“认识”的巴赫,不但“偏”,而且极不完整,连随便谈一谈都没有资格。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阵子常出入我家,看我常放巴赫,有一次忍不住批评说:这种音乐满单调的。这种话真是“大外行”,该打屁股。
就说布兰登堡协奏曲好了,巴赫原本的乐队编制跟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小儿科,但有限的乐手他却可以应用得出神入化,巧妙难言,音乐又极好听。要说这种作品“单调”,那世界上就没有好音乐了。
再谈到他那两组无伴奏小提琴曲和大提琴曲,大陆有一本介绍唱片的书是这样写的:小提琴独奏两个多小时,恐怕许多人会觉得沉闷,假如你没有纯粹的、不夹杂其他活动的整块时间可用来认真听音乐的话,我劝你还是别理会这类唱片,哪怕别人把它抬举得多么高……作者是颇有名气的小说家,但我要怀疑他的音乐修养。巴赫的无伴奏,比贝多芬的许许多多的各种奏鸣曲——请恕我用这样的比较方式——都还耐听。
巴洛克时代的器乐曲,听起来好像都差不多,一千首也等于一首。但是,你听过巴赫,再听维瓦第,就会知道维瓦第有多简单,他的《四季》我只从头到尾听过两次。据说斯特拉文斯基很瞧不起维瓦第,认为他一辈子都在不断地重复,这话是有一点道理。又如亨德尔,不论他的合唱曲有多伟大,他的器乐曲,除《皇家烟火乐》和《水上音乐》外,其他的作品(如大协奏曲和管风琴协奏曲)跟巴赫来比,真的只能说是“小巫”。
你只要常听,并多作比较(无意间的,不是有意进行),就会体会到,单就器乐曲而论,巴赫就有多么了不起。老实说,我可以“很容易”地在深夜枯坐两小时,只听无伴奏或平均律,对其他的作曲家就不常能够这样了。
巴赫为什么这么“伟大”,这个问题我曾想过。要说巴赫这个人的(“性格”,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实在一点也不“出奇”,他就是一天到晚不停地忙碌,不停地生活。他很务实,不断地换工作,以便有较好的收入,一直到得了莱比锡大教堂管风琴师的位置才停止。要说他一生的大事,除了换工作、丧妻再娶,就再也没有什么好说了。他很少走出他工作的那些区域,不像亨德尔那样“周游列国”;从莱比锡到柏林去看望在那里任职的儿子,在他的生活里已是难得一见的“远行”了。
有一本巴赫传,对巴赫的“描写”真是有趣,值得转述。作者说:巴赫的男性机能很健全、活泼,他遵守路德派的教义:每星期和太太作爱两次。他从来不使安娜•马格蕾娜(巴赫第二个太太)独守空门。实际上,他的娇妻不停地怀孕,结果养了十三个小孩。
作者还说,贝多芬就因为没有好好地处理性欲问题,他的音乐才会急剧亢奋,并突然屈折而下降。而巴赫的两次婚姻都美满、幸福,因此他的音乐稳定而平静。
这种弗洛伊德式的“怪论”是否可信,当然要加以推敲。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证明巴赫是一个传统式的“正常男人”,不能以现代流行的“浪漫自我”的方式来看待。
作为一个艺术家,巴赫也不是现代意义的“浪漫主义”个人,他是个Artist,也就是说:技艺家,传统意义的Art,首先就要讲究技艺,在这方面,巴赫是最杰出。他是当时欧洲最好的管风琴师之一,不但演奏极其高明,还深谙管风琴制造之道。他还会演奏许多乐器,至少他演奏小提琴和大键琴都有相当水准。年轻时他为了增进自己的技艺,可以走百里路去听一位前辈管风琴师的演奏。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技艺追求者,但绝对不是现代意义的“形式主义者”。他的平均律和无伴奏作品,原始“创作”目的都是为了教导人熟练乐器,但现在没有人敢说,这不是“艺术作品”。
现代社会实在太复杂,现代人大都有些不同程度的神经质,以至于太重视自我,太强调个性。我到现代都会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从来就没有看过像我祖母那么“祥和”的人。在她死前不久,她“非常平常”(好像她说的是吃饭、睡觉一类的事)地跟我们说,她“回去以后”,我们要如何如何的。我觉得现代艺术家就是现代人的“代表”,他们都是“有问题的个人”,每个人都在焦灼地寻找“意义”,每个人都力求“不要发疯”,或者“努力发疯”,这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据说古尔德演奏的巴赫可以医疗精神病,这是在推崇古尔德。其实应该说,巴赫可以让我们焦躁的心暂时回复平静。是我们自己“有问题”,所以我们听贝多芬、听舒伯特,是在“寻求”知音、寻求共鸣,而我们听巴赫,大概是为了“找到平静”,这也许是我深夜可以长久听巴赫的原因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