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记忆
查看话题 >故乡的人

我的相机快十年了,是刚上大学那会儿,父亲给我买的。刚买的时候,我用它拍过很多人,但我从来没有用它好好拍过家乡或家人。
直到多年以后的现在,当我每天背着相机在村里溜达,寻找人们身影时,我才意识到,我本有机会拍摄拍摄奶奶还在世时的生活,也本有机会拍摄外婆还看得见我的时候,因为年少无知,我没有。
时间让错过的人和风景,改变了我对摄影原有的定义。家乡的人和事,也让我不再迷恋漂亮的脸蛋、精致的食物、美丽的风景。
成年后在这里的生活体验,把我的焦点转向了在这里用力在这里生活的人和他们生活的环境。因为他们让我感受到,自然和真实是一个多么美丽的特质。
看过我平日里拍过的人和风景的人,应该都可以感受到这里的风景是多么的自然,这里的人是多么的真实。当你知道每张照片后故事,你还能感受到照片背后的情感和温度。
NO.01《端着饭碗跳舞的女人》

端着饭碗跳舞的女人,是我拍过最自然、最不惧怕镜头的人。她也是唯一一个会跟着我的镜头跑的人。
前段时间出门遛仔仔,在村头遇见她。因为一直想在这个角度拍一张夏天的照片,并且我猜测她一定会跟着我往回走,所以我立马抱着相机往家的方向跑。
果不其然,当我跑到家门口找到角度的时候,她真的出现在我的镜头里。意外的是,她居然端着饭碗跳起了舞。
NO.02《收垃圾的人》

他是负责收我们村垃圾的别村的人。虽然他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来,但我对他并不熟悉。但我知道,他是一个很负责的垃圾工作者。每一次收走垃圾,他在每家门口,都会喊一句“家里还有没有垃圾?”。他还自掏腰包,给路边的杂草打草药。
过年家里办酒,生产了很多垃圾。晚上九点多的时候,他听着烟花礼炮的声音驱车而来,拖走了满满一车的垃圾。虽然我们都知道,他是为烟花盒子而来,顺便拖走垃圾。但就他平常的工作态度,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NO.03《挑担的老伯》

挑担的老伯,是我见过村里最辛苦的人。图片上的场景,几乎会发生在每一个春夏秋冬的每一天。
大约一周前,我在楼梯口接电话,突然听见窗外有人求救,跑出去才知道是住在我家对面七十多岁的老伯,骑电动三轮车在村头的堤坡上摔了。车头挡风的地方,狠狠地压在了老伯的小腿上,不能动弹。
因为车子太重,我无法一个人将老伯的腿从车下救出,只好跑回村里的搬救兵。如果不是隔壁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孩(女孩是老伯亲戚)在家,可能我喊破喉咙都找不到帮忙的人。村里总共二三十人。上学的上学,打牌的打牌,还有几个年纪大一点的,都在田里劳作。 把老伯就出来了后,我让女孩给他的儿子打了电话,自己又跑到田里找老伯的妻子。
老伯平常很节省,即使我们劝说了很久,他还是不愿意去医院。我们劝老伯去医院的时候,老伯嘴里碎碎念的是“哎,这又得好久不能干农活了...”
好在正在我敲这段文字的时候,他的儿子回来了。我相信,在此刻,儿子的关心,就是最好的良药。
NO.04《抠脚的阿婆》

常常会看见阿婆在巷子忙碌的身影,不是在扫地,就是在除草。村尾堤坡上的杂草都是阿婆处理的。
前些天,阿婆又在那边清理杂草,不小心被草堆里的蜈蚣咬了。阿婆在试图甩手挣脱蜈蚣时没站稳,从堤坡上摔了下来,额头磕了一个大包。在巷子看见阿婆时,脸上的伤已经蔓延到了眼睛,整张脸也是肿的。村里的人开玩笑说,像是电影里特效妆容。阿婆脸上露出的还是笑容。
阿婆和外婆的娘家是一个地方,所以每次去城里看外婆,阿婆都要问上几句。有一天,我特意把给外婆拍的照片给她看,阿婆突然对着手机上的照片喊外婆,瞬间把大家都逗乐了。
阿婆特别会扎高粱扫把。一到高粱成熟的季节,总会有人专门请阿婆去家里扎。阿婆还会接生,村里好多小孩都是阿婆接生的,包括我在内。
别看阿婆顶着一头乌黑的头发,阿婆已经八十多岁了。每天除了种点小菜,还种一点芝麻高粱什么的。去年干旱,我亲眼看见她从快要干枯的水塘里挑水浇菜。挑着担在颠簸上一走一晃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
前些天,阿婆还砍倒一棵七八米高的树。说到这里,好像没有阿婆不会做的事。她大概是我见过最能干 、最勤快、身体最扎实的阿婆了。
NO.05《像爷爷的伯伯》

木祥伯八十多岁了,是当我爷爷的年纪,但是因为辈份,我喊他伯伯。事实上,木祥伯和爷爷是一个族谱,所以我们其实是自家人。
七年前奶奶过世后,家里除了春节,其他的是时间都是没有人的。从那时候起,都是木祥伯帮我家看门。其实也没什么大事,就是偶尔开门开看水电。但木祥伯每年都不止做这么多,还会在我家后院的菜园子种满冬天必备的蔬菜。
木祥伯年纪大,一个人也很少上街买什么吃,我们常常会送一些他不会去买的食物。比如,每次包饺子、包馄饨,做馒头、花卷、包子什么的,都会给他拿一些。
前些天做了凉面,妈妈特意装了一碗准备送去。我们分别去了两趟没碰到人,打了几通电话也都没有接通。妈妈担心年纪大了怕在外头摔了或是怎么样了,让我去外边找找。找到田里的时候,远远就看见木祥伯正坐在田里拔草。
回来的路上,木祥伯提着篓子,抱着小板凳,大步向前的样子,我忍不住按下了快门。用的正是这台四年前发洪水的时候,在木祥伯的箱子里躺过好几个月的相机,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台单反相机。
NO.06《送栀子花的小女孩》

曾经在清晨跳跃着跑来给我送栀子花的小女孩,在奶奶一个人的陪伴下,并没有很顺利面对幼儿园里面的新环境。不到一学期得时间,小女孩就变成一个不爱说话,也不爱笑的孩子,并且目光呆滞,反应迟钝。直到有一天我把相机里的她给她看,我们之间才再次有了互动。
也是因为她,我慢慢发现,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我们都需要关注和爱。如果学校里头的老师,稍微关注一下,或者在家里,能有母亲的陪伴,对于环境突变的不适应也许会来的不会那么猛烈,小孩也不用这么小就去面对孤独。
也许,小孩现在不懂,但这种感受会跟随孩子一辈子。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有过留守经历的成年人,会用一生去追逐童年。
NO.07《爱吵架的老头儿》

月明伯伯和金德伯伯是两个爱吵架的老头子,常常当着众人的面,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的面红耳赤,还不欢而散。但隔天,又会撞见他们一起蹲在巷子口抽烟聊天。
一天在巷子口,金德伯伯听说月明伯伯腰伤的事,立马回家拿自己用过效果很好的膏药,分享给月明伯伯。
人生的路径很奇妙。如同他们的相处模式,像是回到了小时候,没有隔夜的仇。
NO.08《笨拙的爱》

慈英伯伯是这两年才回乡下的。修整了一下原先的老房子,独居生活就开始了。
据说年轻的时候没坐好月子,落下一身病。大夏天里,不能淋雨,也不能吹风。冬天更要专门为鼻头做一个迷你型口罩。腿脚有时候也会麻木疼痛到无法走路,但依旧很难看到她有闲下来的时刻。
听村里的老人说,她总买洋鸡蛋自己吃,把母鸡下的土鸡蛋留给孙子。老人的爱,总是来的笨拙又深沉。
NO.09《活得最潇洒的人》

金德伯伯是我见过想得最开,活得最潇洒的人。
孤身多年的他,每天种点小天,打点小鱼,喝点小酒,剩下的时间基本都在茶馆打发时间。村里人都说他懒,除了一些有收成的庄稼,从来不种菜。但金德伯认为:“只要牌桌上手气好一点,买啥不是一箩筐。“
早就听说他爱喝酒,但是从未见过他喝醉酒的样子。昨天下午出门遛弯,看见他歪歪扭扭靠在自家门口,还以为他生病了,后来才知道,只是喝多了、醉倒了、睡着了。
听说金德伯伯也是出去打过工的人。当年大伯父就是跟着他出去的,还从外面找了个媳妇。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大伯父出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去世了。人人都说大伯父那时候喇叭裤,长头发,是村里最时髦的人,可大伯父风光的日子,我们谁都没有见过。
NO.10《父母爱情》

今年父母结婚35周年。他们没有办过像样的酒席,也没有穿过漂亮婚纱照。在和他们一起生活的日子里,他们鬓角花白的头发让我意识到,时间是不会等待我们的。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也没有机会做了。于是便有了给他们拍婚纱的想法。
春节过后,我悄悄为父母准备了拍婚纱行头,但总因为各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拍摄时机。也因为整个筹备和拍摄过程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流程相当混乱。拍摄过程父母二人全程素颜,只让母亲洗了一个头,吹了一个简单的内扣。时间非常紧张,是在父亲北上的当天中午,匆匆拍了几张。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爸爸看着妈妈,妈妈看着我,我看着他们。照片里他们的笑容,让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他们。还有网友评论说,像极了小矮人和白雪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