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改名字,谁能莽过王莽?
这两天改名字的事闹的挺热闹,忽然想到了王莽。 很多人说王莽是个穿越者,自然是戏谑之言,当不得真的。但王莽新政以来,对各州、郡、县的地名好一通改,却着实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 先说州。 《尚书•禹贡》,天下共有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书•尧典》:“肇十有二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荆州、扬州、豫州、梁州、雍州、幽州、并州、营州。 在武帝时代,汉天下分为青州、幽州、徐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凉州、益州、并州、交趾州、雍州十三州,后来又补一司隶校尉部,为京畿所在,其辖地分属古冀州、雍州、豫州三州。 王莽推崇古典儒家,和孔子一样,“吾从周”,所以将武帝十三州加司隶校尉部的格局改回为十二州,即雍州、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幽州、并州、交州。其中,嫌凉州无古意,改为雍州,交趾州改为交州。 这个层面的改动还不算大,考虑到王莽“应经”的诉求,这些改动还是能够理解的。到了郡县级别,王莽可以说有些放飞自我了。 我的家乡甘肃属凉州,王莽给改为雍州。河西有四郡,张掖、武威、酒泉、敦煌,那可是汉武遗泽,多少人闻之热血沸腾的所在。可王莽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把武威郡改为张掖郡。不是有张掖郡么?王莽大笔一挥,改为设屏郡---设置屏障,抵御外敌,也算是直抒胸臆。酒泉和敦煌在旁边偷着乐,不曾想王莽是个公平的人,又是大笔一挥,旋即被改为辅平和敦德,看来,王莽颇有些和平主义的风采。 还是我家乡,天水郡,王莽给改为填戎。戎字好理解,但填戎啥意思?据说“填”是“镇”的意思,镇压戎狄,咱也不懂,你高兴就好。按照这个意思,北地郡改叫威戎郡,陇西郡改成厌戎郡,这么看来,王莽又很不像个和平主义者了。 京畿三辅之地,原来是京兆尹、右扶风、左冯翊,王莽给分成了六尉:京尉、师尉、翊尉、扶尉、光尉、列尉,你还别嫌麻烦,反正刻公章等改名后一应繁杂事务,也不用他来操心。 豫州原来的南阳、河内、颍川、弘农、河东、荥阳六个郡,在我等没文化的人看来,是够古色古香的了,但王莽给它全改名了,南阳叫“前队”,河内叫“后队”,颍川叫“左队”, 弘农叫“右队” ,河东叫“兆队”, 荥阳叫“祈队”。这么多的“队”,怎么想的?难道王莽真是从火热的时代穿越过去的? 还有些名字改的就比较调皮了。比如无锡改为有锡,这个虽然怪怪的,但可以理解,有总比无好啊。顺着这个思路,王莽把谷远县,改成了谷近县,于离县,改成了于合县,东昏县,改成了东明县。东平国因为有个“无盐”亭,于是改成了有盐郡,国都给除了。亢父,改成了顺父,亢怎么行?得孝顺。 王莽虽然崇儒,但却挺迷信的。把符离改为符合,一则“合”比“离”好,再则“符”这个字本身就好,有祥瑞征兆的意思(符瑞嘛!),王莽一步步走上皇位,祥瑞可没少出。于是,好多地名都跟“符”沾上边了,沛郡改为吾符,定陶更名迎符,剧魁叫上符,利乡为章符,难道是对自己当国信心不足? 王莽人从其名,莾嘛!喜“直”不喜“曲”,于是,曲周改成直周,曲梁改为直梁,曲逆改名叫顺平,曲平改端平,曲阳改从阳,反正见着“曲”字,肯定得给改了。 中国地名,有些是和方位相关,所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地名含阴阳二字,大致方位应该不差。但王莽却不管这些,照样给你乱改一气,很有些恶作剧的意味。比如华阴县给改成了华坛县,淮阴县被改成了嘉信县,想靠地名判断方位?美吧!范阳改成了顺阴,辽阳改成了辽阴,泥阳改成了泥阴,还念山南水北山北水南?等着掉沟里去吧。 更可怕的是,王莽改名还不是一成不变,有些地名一年能改好几次,连公章都来不及刻,日常公文,只好在后面加括号,否则跟不上形势。某某地原汉某某地,某某地原某某地。王莽的圣旨,也不得不一串串的加注,这样折腾,不敢说空前绝后,也算是蔚为奇观了吧。 据谭其骧先生《新莽职方考》,天凤元年116个郡中,有91个郡被改名或新设,未改名的郡只有25个,改名率高达78.44%,改名最多的豫州,所辖九个郡都被改名,改名率100%;最少的交州,七个郡改了三个,改名率也达到了42.8%! 王莽改名是有瘾的,不但地名改,官职名也改。 中央官职中,把大司农改为羲和(后又改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水衡都尉(江充曾任此职)改为予虞,光禄勋改为司中,太仆改为太御,卫尉改为太尉,执金吾改为奋武,中尉改为军正。中央官职大改特改,地方官职怎能放过,于是乎太守改为大尹,后又改为卒正、连帅,都尉也改为太尉,县令改为宰。感觉官职的改动还不是那么随意,大约是朝古靠拢。 自然,事涉外国也是一视同仁。为了示威加侮辱,匈奴单于被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变成了下句丽,直接把人家国名都改了。这么改,人家肯定不服啊,肯定得找王莽茬架啊。不光他们不服,国内也不服啊,也得找王莽茬架啊。就在王莽殚精竭虑的执行“新政”的时候,公元23年,更始军攻入了长安(哦不,长安已被王莽改为常安了),斩下王莽头颅的那把明晃晃的剑已架在了脖子上。 王莽史称被乱军所杀,其头颅为后来历代皇室所珍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火,遂被焚毁。 可见在古代,改名字这事马虎不得,而且不见得能尽如人意。那么现在呢?不存在的,盛世嘛!比如你坐出租车: “去哪儿?” “朱四五小区。” “朱四五小区?不知道啊!” “噢,就是原来的帝王丽景啊!” “帝王丽景?晓得!走起!” 你看,啥也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