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后,你们都做了什么?现在感觉如何?
查看话题 >裸辞后,我从自由职业到个体户
当树木希林被记者问到,对年轻人有什么忠告时。
她回答说:“请不要问我这么难的问题。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不会听的。”
从17年开始萌发想开店的想法后,先后问了好几个开过餐饮店的朋友。无一例外没一个跟我介绍具体的经验和执行细节,全都在跟我说开店没想象中容易,一开头就把你劝退。
可是,一直不开始,就会一直不容易。年轻人是最不听劝的,她来了请教你的,并不是想听你“过来人”的发言。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一个朋友在上海南京东路的辅路宁波路看中一家店面,她也没完全准备好开店,过来问我自己的模式可行吗?虽然我听起来还是有诸多问题,但比起劝退她,我还是鼓励她去做。因为在做店的过程中,一切是流动的,可变,可进步的。
风险你能看见,她自己也能,这时候她来问你,可能只是需要你一句鼓励。
心态问题:克服恐惧是第一要事
17年辞职,经历了失败的一年实体尝试,18年上班,19年又辞职,预计今年下半年会正式开店。
这段话写下来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太波折,为什么不准备好再开店呢?
在17年之前我一直在做媒体相关的工作,确实没有任何开实体的经验。17年最后一家公司是做食物自媒体的,当时也就想着开一家跟食物相关的实体店。确实,当时我自己也知道没准备好,不管是规划、细节,还是钱方面,但实在是不想上班了,而且冲动虽然带着不理智的情绪,但温水煮青蛙更是惯性,就决定任性一回,赶紧裸辞。

17年也没真正开成餐饮店,和朋友租了房子,本来打算一起做工作室。后来回顾这一段,不可以不说是失败的。现在我才明白,有时候比起钱这些客观因素,克服恐惧才是最大的问题。轻易不要合伙一起做事,因为有时候还不如一个执行来的快。因为恐惧而抱在一起,有时候沉底地更快。

当时每天为房租愁的睡不着觉,也做不了什么事。陷入困境最好的办法是往前走,而不是陷入恐惧后寸步难行。后来在工作室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有个前同事要做农业项目的众筹,我就开始跟着一起做农产品,也是第一次比较详细了解到初级农产品的包装、物流、渠道。
也是因为有了这几年,虽然磕磕绊绊但实打实的积累,今年辞职开始一切就比较顺利。好几份兼职也是跟17年工作室失败后一些经历、人脉相关的。
目前手头有三分兼职收入:
给一个企业写美食稿子(过稿简单,不用返工)
给一个民宿搭建公号(服务号,工作量不大,老板好沟通)
自家的airbnb(装修大头完成后,运营简单)
从全职到自由职业再到个体户的转变,怎么构建自己的稳定收入只是辅助心态的一部分。
克服恐惧的另一大意思是,开店中会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要随机应变。如果你是计划达人,一旦计划被打破,就心态大崩,这样的心态是自己开不了店的。
模型问题:你到底要开一家怎么样的店
每个要开店的人,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肯定是,你到底要开一家怎么样的店。
和别人不同,我不单单想开一家简单的西点店、餐饮店,所以找到我自己想开的模型,确实是花了最多时间的一环。
后来我整理出想开的店的关键词,是“食材”“体验”“社区”。去掉社区两字,可能有点像盒马,但绝不是走高端海鲜食材和简单现加工的路子。
为了找到更接近的模型,当时去上海走访了我觉得可以参考的两家店,GREEN & SAFE和悦衡食集。

但可能是上海外国人比较多吧,两家从食材和餐品上都比较以西方消费者为主,和我想做的完全不同,只能看看,没啥参考价值。
尤其是在餐品上的标准化,中餐是不能简单的模仿西餐做法的。
要知道凡是大型的连锁品牌,你吃到的餐品都不可能是厨师小锅一个个炒出来的。他们会有自己的中央厨房,已经把菜品开发成半成品,到店里厨师只要加热,加入调味包就可以了。这样对一个开在商场租金比较高的品牌,标准化做法才能最大程度达到他们的翻桌速度,也才能盈利。

而我们最常见的路边小店、夫妻店,多是厨师自己把握味道,可以控制食材,调味料品牌,但是每次火候、调味完全靠自己经验。在小店模型上,我一个开过重庆小面的朋友说,如果标准化就是以厨师手艺为主,那这家店做到天花板,也很可能是几个自己人在守店。如果你想店离开人也能运转,更有自己时间地去做产品开发,这个模型是完全没那个闲工夫的。
回到我自己的店的模型,首先很简单也是食材+食材体验,也可以翻译成食材杂货铺+中餐简餐。想要脱开手,跟在田间的小农种植园直接建立联系,卖一些有别菜场批发货,餐品标准化是一定要做的工作。中餐又不像西餐,在菜谱上大厨也只是写少量、大火、几成热油,非常要经验、技艺,所以更需要琢磨很多。
供应链:怎么找到良心种植者
这里说的并不一定是我选定的供应商,说几个我自己接触过比较好玩的种植者,都是在17年、18年在公司项目中认识的。
简法农庄 没空调 吃素 不用农药 古代般的苦行僧

去简法农庄的时候,正好在17年那家食物自媒体公司。老板一行带着我们几个娘子军,浩浩荡荡就过去了。因为是两天一夜的行程,到的时候庄主正在池塘给我们抓鱼,其实本来他们平时都是吃素的多。
6、7月天气非常热,所到的室内场所,没有空调,甚至也没有电风扇。我们几个女生在大锅灶前,切菜、炒菜、杀鱼,汗如雨下,老板和她女儿在旁边和庄主聊天,我感觉自己就像古时地主家的丫鬟。

初初接触下来,已经能了解农场大部分情况了。在德清郊区,用非常非常有机的方式种植农作物。一般有机种植前两三年肯定是恢复、调理土壤,除去土壤中的重金属。据庄主说,他连种的种子还特意去香港找机构专门做过检测,是不是老品种,是不是非转基因。其实,有机食品这个东西,很多乡下自己种给自己吃的,只要土壤不受污染,基本都比较绿色了。有机标志要使用,每年还要交不菲的费用,没有这个标志的食物,不一定代表农药超标,不健康。

简法这个庄主原来自己在上海是做自动贩卖机的,赚了不少钱,后来转型做了农业。说实话,我一看他这生活,感觉真的是古人般的修身养性啊。孩子在国外读书妻子去陪读,自己一个人在这里当苦行僧。他的这种有机种植不打农药,看天吃饭,完全物理防虫,其实人工成本很高,当地农民太累也干不下去。味道肯定比批发过来那些好,但是和自己家也用心种的口味差距没那么明显,主要卖给杭州、上海里的高端用户,一年订购费用一两万。
也不知道是因为以前钱赚太多,厌倦商业啊,还是幡然醒悟,遇到好几个种植者,原来都是生意做的挺好的,然后就开始修行了。
矮大紧说社会发展到最后,就两个分支,一个是艺术,一个是哲学。
我看这些践行土地的人,大多都是在地里搞哲学的吧。
德润土之圆 葡萄大户 又是水果又是农田 还想搞国学

德润土之圆在长兴,是我在18年的农业电商公司认识的种植园。德润土主要种的都是葡萄,包括前几年炒的很贵的,日本引种的阳光玫瑰。我对他们的第一印象,是当时有点滞销,给我们公司寄来的黄桃。那黄桃真的是非常甜,水很多,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黄桃。

德润土不像前面的简法这么彻底的有机种植,也是物理防虫,葡萄在大棚里,弄了很多网,还给葡萄放国学音频听。但毕竟是大棚种植,没这么看天吃饭,收成、品质比较稳定。德润土庄主也很有意思,原来是长兴做盆景的,都是大型生意,赚了不少钱。说实话,干农业的真不像我们想的那种,是什么农民。农业真的很花钱,几百万上千万的,都算中小型项目了。

这个庄主在长兴弄了一大块地,又搞了住宿,有蔬菜有水果,有水可以养鱼,水边还准备建亲水的民宿。反正来他们这里吃农家乐,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了。不过后来因为农业用地,很多商业使用,比如吃饭、住宿都不能建,就还是以种植为主。
庄主沉迷国学,认为很多现在人做的不好选择,或者发生不好的事,都可以在国学里找到开解之道。可能种植本身真是一个苦差事,我见过坚持下来的人,都是肉体在修行,心灵也在修,这样才能受住这辛苦、清贫的生活,内心得到一种平和。
其实德润土的东西不太贵,我买了120、30的阳光玫瑰,大约有3、4斤,比外面便宜多了。而且确实特别香很甜,里面也没籽,是我见过这个品种种的比较好的了。
关于开店我还没完全准备完,上面写的供应链和餐品标准化开发都还只到30%-40%进度。
希望写出来,对想开店,尤其是餐饮、食物店的朋友有启发帮助。
下一篇抽空我写写我卧底到服务业的学习经历
T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