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快用完了,还怎么卖书呢?
文 / 刘庆余
1
618结束,看到京东晒出来的战报,京东图书在当天增长率是57%。这已经是一个跑赢京东大盘的数据,不过想到618当天满400减280的促销力度,也能感觉到这种形式已经没那么容易刺激消费者,毕竟日常促销都已满100减50起。
从京东整体看,1号到18号的下单金额是2015亿元,好奇心重的本宝宝,找了一下去年公布的数据,是1592亿元,同比增长26.5%。去年双11,阿里公布的当日成交额是2135亿元,相较于2017年1682亿增长了27%。
看上去都是2千亿级别的规模,都是27%左右的增长率,不同的是一个是1号到18号,一个是双11当天,如果我们不去抠“成交额”和“下单金额”在字面上有什么区别,单看这几个数字,无论是公布金额数还是增长率,都挺耐人寻味。
不到30%的增长率,意味着电商行业增速趋于稳定,大家都无法复制前些年动辄100%甚至更高的增长。
十几年下来,电商渠道已经成为传统渠道。
2
京东图书公布的24小时增长率,来看看对应的24小时图书畅销榜单,简单分析了一下6.19日下午京东和当当的24小时图书畅销榜top20。
先说京东,从类别品种数看,童书10种占了一半;小说4种,外语教育2种,历史、社科、经管、心理各1种。
当当的类别品种数是,童书占9种,小说6种,文学3种,家教,心理各1种。
两家对比下来能发现,京东在教育(且把童书也当教育的一部分)、大社科(历史,经管,心理),要更有优势,而当当的优势在于教育(包括童书)、文学小说类。
从供应商的维度看,京东的日销top20里,品种数较多的是中信社3种,上海译文2种,外研社2种,科幻世界2种,其他供应商包括童书类都比较分散;较有影响力的市场书出版品牌中,新经典、磨铁、读客、博集、果麦均未有图书上榜。
而当当日销top20里,品种数较多的供应商是当当出版、步印童书、蒲公英童书各3种,其他基本上为1种。较有影响力的图书出版品牌中,新经典、磨铁、果麦、上海世纪各1种。而在京东卖得不错的中信、上海译文,以及读客、博集均未有书入榜。
当然,这只是一个日销榜top20的小分析,有随机因素。本想分析7日榜或者30日榜的,但是这两个榜单更新都是滞后的,不能实时反应出618当天的销量(毕竟618当天促销力度空前)。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两家24小时畅销榜也都已经更新,现在再看24小时榜肯定跟我这个分析不一样。
从京东公布的TOP10的618合作伙伴看,中信、磨铁两家综合类的分居前2位,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和人民邮电等传统科技综合大社紧随其后,前10的供应商中还有中华书局、二十一世纪、明天出版社、人民文学和读客图书。除了中华书局是社科类出版社——再次印证京东在社科方面的优势——后面4家分别是童书类和文学类为主。
当当是按细分类别公布的各项618战报,跟京东不是同一维度,不再细述。

从新书的维度看,两个榜单各有1本2019新书上榜,京东榜上是中信出版的“法国版孟晚舟事件”《美国陷阱》,当当榜上则是新经典出版的麦家新小说《人生海海》。有意思的是这两本书在另外一家中均未进入top20。
同样有意思的是,同时在京东和当当日销都进入top20榜的,只有《三体》(套装)和《活着》,这两本书恰好一个从人类整体角度,一个从个体角度,来说活着不易。
3
我们先来看看2019年上榜的两本新书《美国陷阱》和《人生海海》。


从孟晚舟事件发生到中美贸易战升级,到《美国陷阱》出版,前后不过几个月时间,我们知道中信是2019年4月底出版的这本书,而一本引进版图书,经常签版权就要几个月,还要加上翻译、出版流程的时间,因此这个选题肯定是早在中信的囊中,至于其中的风险,我只想问一句,如果中美之间谈判当时没有破裂升级呢,这个选题会怎么样?
而对《人生海海》这样的选题来说,麦家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盯着他想签他新作的出版社和编辑又有多少,为什么最后花落新经典?我们无从得知麦家跟新经典合作的具体细节,但看看新经典这些年在文学方面的出版手笔,马尔克斯,村上春树,东野圭吾以及众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
因此发掘好的内容,不仅要有对内容的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其中风险的把控(包括政治和经济风险),甚至有时要有若干不同的的应对方案。感觉对出版人来说,大家做的不是畅销书,是金融产品啊。
很多人会说,不是每家出版机构都能拿到《美国陷阱》和《人生海海》这样的选题,不是每家出版机构都像新经典,中信这样财大气粗,但中信和新经典也是从小出版机构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对于碰不到这样的一流、超一流,或是赶不上社会热点选题的编辑和出版人怎么办?
还有一种机会就是发掘优秀的原创作者,同作者一起成长,这相对来说要慢一点,但是值得。而现在大部分人都宁愿去花大钱摘果子,也不愿意去栽树。
4
之前曾跟一个编辑老师聊天,她问我一个问题,和内容相比,渠道的重要性有多大?
那个老师是在一家小型出版社工作,因为出版社综合实力的原因,一流选题很少,发行营销资源受限。因我有过十多年发行营销经验,又曾在电商渠道负责过采购。我理解,她想问的是,从发行营销的角度看,一本书的畅销,渠道能有多大的作用。
在传统渠道时代,书店渠道的作用没那么大。但是电商时代不一样了。毕竟电商平台吸引的流量比传统书店要高几个数量级,排行榜就有了示范及宣传效果。前段时间亚马逊的退出,前同事还专门发文怀念亚马逊的排行榜。另外看看那些头部出版机构在电商渠道上的人员配置,也能知道电商渠道对他们的重要性。但只是人多,电商渠道就会配合你么?
出版社里发行和编辑一直是冤家。编辑常指望着发行帮好好卖书,又时常埋怨发行不给力,要不到好的渠道资源,一张嘴就是问作者有啥流量,能给几个返点。发行希望编辑能给提供真正的“好书”,作者有名气,有流量,最好还能带回购,但是这样的作者基本可遇不可求,对于大多数编辑来说即使碰到这样的内容,也是要去抢或者去拍现金预付的。
对于发行来说,即使有了好书,没有营销预算也是无米之炊。书内容再好,出版机构再大牌,作者再牛,如果没有实打实的流量转化支持,有限的那些推荐资源位置,各家也都是要去抢的。
电商渠道要把资源位置给毛利更高的书,对渠道来说利润优先,何况互联网公司苦流量久矣。
一定程度上,对渠道来说,出版机构品牌的背书还是很重要。前面提到的几家国内头部市场书出版机构,中信、新经典、磨铁、读客、博集还有几家童书的优秀出版机构,这些出版方能看中出版的选题,不论原创还是引进版,内容都在各自的基准线之上,也对作者及市场、营销方案有了评估,电商渠道也更愿意配合和优先推荐。
这些出版机构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渠道和营销策略,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畅销书方法论。这些头部市场书出版机构,他们都非常了解各个渠道,知道每家渠道的优势与劣势,也对新的渠道和营销方式更敏感。
无论是最早电商营销,公号营销还是抖音营销,都能走到其他出版机构的前面。具体到不同的选题可以集中精力在一个点或者几个点突破,形成自己跟渠道最大的合力,相对来说,他们的重点书也就比较容易跑出来。
5
近几年,大家明显感觉到大畅销书少了。
或者说,有社会影响力的大畅销书少了。比如前些年的《史蒂夫乔布斯传》,比如柴静的《看见》,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都是不能复制的传奇。
再进一步解析,就是出版机构制造社会性话题的能力弱了。文学类,这些年原创在莫言诺奖之后,也几乎只是靠刘慈欣,余华,路遥撑着排行榜。

有个特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虽然没进入两家的top20榜单,但是去年以来带着话题性在文学类异军突起,性侵本不是新鲜话题,这书的畅销也得益于2017年下半年开始的“metoo”运动在全球风靡,国内也有很多女性跟进。当然对于优秀的出版人和出版机构来说,能看到选题内容背后的社会性,抢下版权也已是难得,这书在去年各种年终评奖上也是拿奖到手软。
有很多书的畅销,是有“预谋”的,就是大家都觉得好,出版方也出重金签了版权,也投入了足够力量营销,渠道也给力,最后卖到出版方的预期目标,但是要成为超级畅销书,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么能制造社会性话题,或者至少能碰上一个如“metoo”这样的社会性大话题。
还有很多有预期的畅销书没卖到目标。出版方重金签了版权,也投入了力量营销,渠道也给力了,但还是卖不动。这时候是要反思,是内容有问题,还是营销方案的执行上出了问题,还是书的内容就不适合“快销”,比如内容比较深度的社科,历史,甚至偏学术的图书。
还有一些书的畅销,会让作者和编辑也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就卖起来了,可能天时、地利、人和有了其中一个。以前经常碰到某个明星或者大V突然推荐了某本书,可能造成这书在渠道的突然断货,当然随着大V们对自己影响力的觉醒,这类机会应该是越来越少了。
总结下来,我认为畅销书的逻辑就是,优秀的内容,加话题性营销,加营销方案(包括各渠道道里的营销方案)的完美执行。
那些愿意为每本书都多做一点的编辑,总是会被眷顾,即使这本不能畅销,未来也总有一本畅销书在等你。
我还是没能回答那个编辑老师的问题,和内容相比,渠道的重要性有多大?这真是一个谜一样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