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罗曼·罗兰教出的失败者
罗曼·罗兰教出的失败者
2019/6/21
高中刚开始读点人文书那会儿,我重点读的一个就是罗曼·罗兰。记得语文教材里有《名人传》某一节摘选,当时语文老师很推崇这个人,我呢,也心里确实有点喜欢,后来假期买到《名人传》全本来读。那种小时读书的如获至宝的时刻,是很感动也很真情的。罗曼·罗兰这个人的文章写得很豪华激荡,我还有个小本子专门摘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这些人也确实让我喜欢了一阵子,然后还会看看译者傅雷。
我其实没看过《约翰·克里斯多夫》,但是出于好奇把结尾读了,什么圣者约翰·克里斯多夫渡河了之类,大概有个印象,后来看《傅雷家书》,傅雷太喜欢克里斯多夫了,要把儿子雕凿成小克里斯多夫,他的儿子是成器的,但后来我看访谈,傅聪对于父亲的教育也不是完全认同。我想了想,如果我是父母,我现在的态度是,我会把罗曼·罗兰藏起来,至少不会作为启蒙书。我不知道。如果不是罗兰启蒙,会不会今天的我少一些弯路和不快乐。
我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前段时间看到我导的一幅书法。这幅书法我只是外行地觉得字挺好看的,但是那对仗的句子却留在我心里,是“常见千流归大海,难得高路入云端”,我觉得可以题赠罗曼·罗兰了,如果不惮于挑事的话。我现在早就对罗兰感受复杂,却觉得我导题的句子很通达,说道理更清楚。罗曼·罗兰的文学,养出的只有两种,圣者克里斯多夫或者失败者。我如果不信他笔下的贝多芬,我或许会信一些别的,更人间更可亲的东西。如果罗兰的那些圣徒才是成功,那么地球上绝大多数活过的人都是卢瑟了。而且这种失败,是悬得太高确实达不到的失败,你被启蒙了,你又意识到这个世界不符合你的启蒙标准,你又不是鲁迅笔下那个铁屋中的呐喊者,毕竟你怎么好意思把平凡的生活称为没有高远理想的不觉悟呢?一连串的问题,我觉得都是罗曼·罗兰的在世错觉导致的。
顺着罗曼·罗兰,你自然去喜欢海子、波德莱尔、尼采这些人,都有些像圣徒,而你是一启蒙成千古恨,你再也不能认同大家都要遵守的很多东西了,这种人怎么可能快乐?我爱圣徒但我知道我不是,我现在不想走到白云里去,我只想在人间平安生活。
当然,后来了解一些掌故,我知道其实罗曼·罗兰也不见得就是圣徒,他有时候就是夸张修辞而已。这让我生气,比看到纯正的流氓干坏事还要气,一个人不停吹嘘自己也不是的东西,可能他自以为他是?真是混乱,但我觉得浮夸是不诚实,没有分寸感是不诚实。
但我还会真的较真生气,可能老实人+圣徒这种心智我还是无法完全跳出吧。我想比如王小波那样的人,他也是圣徒,但是他的智力让他远比我通透。王小波对罗兰啥感觉我不知道,但王小波从来不写高贵的受难的英雄,这其实更诚实吧。
哪里有悬在高空的走到天国的路呢?还是老老实实过人间生活吧。我是物极必反一直有些恨罗曼·罗兰的,但是他是浮夸,想想世界上真的是曾经有也还会有理想主义者的,也就感受复杂辩证一些了。我祝福这些理想主义的失败者,然而我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