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的可爱时刻
查看话题 >苏辙之二---苏辙的可爱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这首诗写于1112年。 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继位,想调停新旧两党。元祐年间官至副宰相的苏辙从岭南遇赦北归,居于颍昌(今河南许昌)。一段时间后,新旧两党调停未成,徽宗很快重新迫害元祐党人,而且比哲宗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为了避祸,苏辙杜门谢客,不与外人来往,在家专心著书立说。早在1101年,苏轼于常州去世,全家到颖昌投奔苏辙。苏辙照顾两家大小,同时整理自己和哥哥的文集。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多年。 1112年,苏辙突然改变了“不踏门前路”的决定,出游了颍昌西湖,引起市民的轰动:“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这十年来,他对不出门、不见人是自持甚严的。古书中有记载,说他杜门不通宾客。有老乡从四川来见之,通报以后十多天也得不到召见。苏辙宅院南面有个小竹林,内有一个小亭子。风日清美的时候,苏辙有时来这坐坐。这个老乡想见苏辙,就通过看门人想办法。门子让他等在亭子边。又过了十天,苏辙果然来了,他见到乡人大惊,慰劳了好久,说“你先在此等我一会。”就转身回宅,到夜里也没再露面。想想,这位老宰相也真够有趣的。 大家对大文豪苏轼都非常推崇和喜爱,而对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却不太熟悉,或仅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知道他(副题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其实苏辙一样是少年成名,十七岁考中进士,二十岁通过制科考试,被宋仁宗、欧阳修(副宰相、文坛领袖)、韩琦(宰相)等视为少年英才、未来国之栋梁。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苏辙大部分时间在在中央做官,位至副宰相。他精明练达,统筹全局,政治成就远超过苏轼。文学方面,苏辙的文章成就极高,诗也写得很好。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一,决非浪得虚名。 在政治主张上,他们兄弟完全一致,基本上同进同退。 苏轼兄弟感情甚笃,终身不变,《宋史苏辙传》记载:“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兄弟俩从出生开始到二十多岁分开做官为止,每天生活、读书在一起,未有一天分离。苏轼有诗云:“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从政之后,虽见少离多,但志趣相投,诗词唱和不断,他们是彼此最好的朋友和知音。 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好友、同为谪官的张怀民为饱览长江美景,在住所西南修建了一座观江亭,苏轼为其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下: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卷绣帘,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辙也受托写下千古美文《黄州快哉亭记》。这二人诗文唱和不断,光是思念彼此的诗词就有一百多首。 苏氏兄弟二人性格很有意思。一般家庭里长兄沉默稳重,承担起家族重担;弟弟个性张扬,随性而为。但苏家正好相反,苏轼随性豁达,潇洒不羁;苏辙稳重自持,是个谦谦君子。苏辙一直是苏轼最好的后方和依托。1079年秋,因鸟台诗案,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捕入狱,命悬一线。他在狱中写了两首诗给弟弟: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之一 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他感到自已处境危急,“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家人可能要托付给弟弟了;自己死了也罢了,但留下弟弟一人,每逢空山夜雨,该多么孤单;也表达了生生世世再续兄弟之情的心意! 苏辙当时正在应天府(商丘)任判官,一听到此消息,无异于晴天霹雳。他当即上表皇上:自从得到兄长下狱的消息后,“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早失怙恃,唯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得免下狱死为幸……” 愿意自己免官以赎兄长;同时赶快将苏轼家人接到商丘由自己照看。 1079年末,经多方营救,苏轼出狱,被贬黄州。苏辙资助兄长一百万钱用于在黄州安家,并于1080年春亲自护送苏轼家人到黄州与兄长团圆。 苏辙在政治主张上旗帜鲜明,但因他个性稳重内敛,招致私怨和妒忌较少。他从岭南北归居住颍昌后,在政治气氛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平安地度过了十一年,直至去世。他教育子侄,整理了自己和兄长的著作,又完成了很多学术研究著作。他的行为真正实现了儒家读书人的理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回想本文开头的故事,也正是由于苏辙的自持甚严,保全了苏门两家人的安宁;保证了自己和哥哥的著作较为完善地保存、流传下来。 我想,如果把苏轼的性格比作海,波澜壮阔;那么苏辙的性格就如山,沉默厚重。苏辙对兄长的爱大概是人们所能幻想的最高境界了:爱你、了解你、欣赏你、支持你,无怨无悔地为你买单。能做到终生“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非常不易。其原因我猜想,除了兄弟情深外,苏轼性格中的豪放随性很可能正是苏辙性格中隐藏的另一面---是他内心深处渴望的,而为现实考虑压抑住的另一面。谁不希望在这人世间潇洒地走一回呢?!(完)
收于我的豆列《细品宋诗,词,文》和《苏洵和苏辙》,有兴趣请戳看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