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点》:我们的判断是怎么被影响的以及该如何避免这种影响
你有没有发现假如一个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特别差,后期即使他表现的再好,你也很难再对他产生好的印象。
这些现象叫做认知偏差。简单的说就是你的感觉受到了多种原因的影响,从而对实际的情况产生错误判断。最常见的第一印象,对一个人的好恶感等等,过往经验等等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比如提到北方人,我们可能马上会联想到“人高马大、豪放”等关键词。提到网红,我们又很容易想到锥子脸,欧式双眼皮等等面部特征。但事实未必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这些其实都是大脑的偏见。
《盲点》就通过13个我们容易犯错的思维陷阱做引导,用丰富的案例来解释为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偏见左右?

这本书的作者哈利南是哈佛大学尼曼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心理学的研究,尤其对消费行为、商业管理、产品设计等领域有着超过20年的观察和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和数据发现,我们人类的思维中存在盲点和偏见。而商家和投资机构却常常用这些来操控我们的行为。
哈利南通过这本书里的案例,帮助我们认清和避开陷阱,能够独立的思考。
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偏见左右?
在飞行和医疗这两个领域的犯错率是很高的,甚至可能达到90%左右,我们不否认高风险代表着高出错率,但是另一只要原因是过于依赖经验。
书里有这么一个麻醉师的例子,在早年期间病人因为麻醉过程死亡的案例是非常高,他们可能因为氧气管脱落,没有被发现缺氧致死。也有可能是因为麻醉师过于疲惫而弄错了计量。还有可能因为致迷的化学药剂爆炸身亡。
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麻醉界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彻底的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他们参考了飞行员的操作手册,也编写了一份详尽的手术操作步骤,避免在手术中误操作。又统一了麻醉设备的操作。
还鼓励其他医疗人员在发现失误时积极的指出。
这些措施在后期的20年中,因麻醉致死的病人是之前的40分之1。
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发现。过于依赖经验,设备操作没有统一标准、过度疲惫等等是造成失误的表面原因,其根本的原因来自于认知偏差。
在生活中,很多商家也常常利用这些偏差来达到销售的目的,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第二杯半价?看到这个广告语打出,买了之后我们会觉得第二件商品似乎是五折买入的,感觉便宜了很多。
其实仔细算一下则不然,假设一杯奶茶10元,第二杯5元。两杯加起来15元。每杯花费了7.5元。这样会发现其实我们是以七五折购入的第二杯。
但是如果商家把广告语换成15元两杯或者第二杯7.5折。销售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至少我觉得很没有吸引力。
那么我们要如何去避免这些偏差左右呢?哈利南给我们提供里以下几条思路。
1、不盲目相信专家
专家可能更容易犯错,在《思维的发现》这本书里提到林书豪的例子。当然他去参加NBA的评选,但是因为他有一张亚洲人的面孔,这些经验丰富的专家们印象中,普遍觉得亚洲人体力不够好,差点就错失了这位篮球新星。
这说明经验并不是万能的,每个个体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2、找其他人来帮忙校对
每个人都会过度自信,拿写作者来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写的很好,这表现在刚刚写完时的成就感,以及检查时无法发现自己的错误。
多半写作者的方法是,把写完的稿件丢在那,放几个小时之后再看,这时可能会发现自己写的其实不那么完美,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
还有一个办法是找家人来帮忙核对,人们不容易看出自己的错误,但是却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
3、保持充足的睡眠
疲惫会增加人们犯错的几率,还会抑制大脑的思考。几乎很少有灵感的产生是在人们极度疲惫的时候出现。
在各个行业和领域这个特征都非常明显,比如飞行员和驾驶员,他们如果在行驶过程中睡着,那将发生可怕的灾难。
驾驶员每连续驾驶4小时就被要求休息,这样有效缓解因为疲劳而带来的交通事故发生。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错误并不是无可避免的,了解错误产生的前因后果更有利于我们避免生活中的消费陷阱以及其他错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