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我又囤了10袋卫生纸”,在囤积这件事上,90后都是老鼠杰瑞
最近一个朋友准备搬家,让我去帮忙。
我本以为新家应该是干净整洁的,可是一进屋我就傻眼了。
我那朋友蓬头垢面地,瘫坐在一堆杂物中间,无助地望着满屋狼藉。
不论是客厅还是卧室,囤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口红一百来支,衣服七八个大箱子,吹风机四五个,平时不做饭的她,目测炒菜锅就有五六个。
我们俩相看无言,一想到要收拾这堆成山的东西,两人的精神几近崩溃。

这时,快递小哥打破了宁静,一个半米高的箱子被抬进来。
朋友干笑两声,熟练地拆开了箱子。“昨天不是节日大促嘛,我就从网上买了10袋卫生纸,打折很便宜的。”
我心想,答应来朋友家帮忙,也许是个错误的决定。
居家杰瑞:塑料袋也要囤起来
收拾时才发现,我有点低估了朋友的囤货能力。
厨房里堆满了各种家电产品,原汁机、蛋卷机、面包机、烤箱、打蛋器、空气炸锅……
客厅里,我收拾出来的就有30盒棉棒、50支笔、5瓶洗发水、20节5号电池、3袋奶茶吸管、一大箱塑料袋和空了的瓶瓶罐罐……
前面这些还可以理解,留这么多空瓶子和塑料袋做什么用呢?
朋友解释说:“留着吧,总会有用的。”
在外人眼里,我朋友是个白富美。29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主管,月薪3万,做事干练果断,绝不拖泥带水。
可就是这囤积东西的毛病,怎么也改不了。明明一年都用不了一两次,放在家里积灰,也不承认自己有囤货的毛病。

不只我朋友,在囤积这件事上,大家都是《猫和老鼠》里的杰瑞,喜欢囤积东西。
有人喜欢囤手提袋,有人买了一大堆衣服连吊牌都没拆,有人攒了一袋子没用完的笔芯还有成堆纸盒。
我们不仅会囤积看得见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更会囤积。
收藏各种书单、电影目录,以后再看;
和朋友们约好时间吃饭,改天再说;
工作累积到下班前三小时,一起完成;
去年没完成的心愿,今年打包下来明年再做。

其实和所有的囤积症患者一样,我们最爱说“以后”,也爱说“又”。
“今天又买了一堆零食,今天又没去健身房……哎,以后再说吧。”到最后,事情只能以不了了之结尾。
“我们不是囤东西,而是寻找安全感”
前两天等公交车时,偶然听见两个姑娘聊天。“我现在有满屋子的衣服,可还是觉得少那么一件。”
两人还说起自己整理房间的惨痛经历,即便不穿的衣服也不舍得扔掉,默默地放回原位,生怕以后会用得着。
想起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个典型的囤积狂。上学时,书桌底下堆满了平时积攒的方便面调料。
大学毕业去外地上班时,竟然把自己从小学开始留下的书,全都搬到租住的房子里。每逢商场打折,就会叫上三五好友去疯狂购物。

她总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尽管用不到,但囤东西会给我带来安全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心理上的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
热爱囤积的年轻人,很多都有童年哭穷教育的阴影。
小时候穿着别人家送过来的旧衣服,被班上女孩子嘲笑;
一下子买了两本课外书,被父母大骂乱花钱;
看见别人吃的五毛一包的辣条,摸摸自己空荡荡的口袋,别提有多羡慕。
等到长大后,我们手里有了钱,就拼命补偿童年里缺失的购物欲望。

大人们教会了孩子们节俭,可从小被灌输贫穷意识的我们,一生都在囤积下负重前行。
山下英子在《断舍离》这本书中,把人比作水池中生活的小鱼。在上游入口的闸门处,物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但下游出口的闸门,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努力,根本就不会开启。
东西越堆越多,空间却是有限的,人就像鲶鱼一样,生活在满是淤泥的水池里。
囤积越多,我们越容易分不清轻重缓急,也更难以集中注意力。
穷怕了的我们,越是囤积,越缺乏安全感,从而陷入一个死循环当中。
更可怕的是,我们一直活在对未来的焦虑当中,不断地错过当下。
有舍才有得,学会做减法
曾国藩有句名言:既往不恋,未来不迎,当下不杂。
过去的往事不再留恋,将来的事情再美好,我也不会刻意逢迎。我就活在当下,而且我不会胡思乱想。
想起电视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的女主麻衣,最开始是个什么都不愿意扔的学生妹。家里堆满了繁琐的旧物。

每次家里来客人,全家人都要手忙脚乱地收拾。
后来家里发生地震,家人们发现只用很少的必需品也能安稳生活。麻衣下定决心扔掉那些对自己不是必需品的东西。
家里堆积的东西越来越少,房间里越来越干净整洁。麻衣非但没有过得不好,内心反而越来越充实。
通过“断舍离”,她才终于正视自己内心的欲望,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

在物质贫乏的时代,人类需要囤积食物和用品来获取安全感。而现在,不管是物品还是情绪,囤积只会让你的生活积重难返。
想要买一件东西,随时下单或者去楼下超市就能得到;想要去旅行,就给自己订票,带着朋友或亲人,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最好的生活就是给自己做减法,保持有品位的精致和极简。
不因对未来的恐惧而消耗现在的生命,去为虚假的未来做囤积。
放下对过去的留恋、未来的焦虑,轻装上阵,拥抱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