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境考之2 普安四球茶——关于时间的刻度
2018年初受聘于『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采写贵州茶,历经了一个多月的几大茶境考察,稿件刊载于《地道风物·贵州》,已于四月出版。现将当日所做之原稿、采访笔录逐步整理、发出。
晴隆茶籽化石的发现地是普安与晴隆两县交界处,再往西一点、便就是普安了,四球茶的生长地,两县所隔正是江西坡“万亩茶海”。

普 安 地 处 贵 州 省 黔 西 南 州 北 部 ,滇黔桂交汇地。该地域土壤属于三叠纪地层,河流沼泽陆相沼积的泥质砂岩、并夹有煤矿,是最适宜茶树的生存、生长的弱酸性紫红色土壤;加之此地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此该地域被保存下来的古茶树也最多。 普安四球茶群落主要集中分布于马家坪村、普白林场等地,全县共计达2万余棵古茶树,既有野生型、栽培型,亦有过渡类型茶树。茶在此处的起源、传播、发展带际清晰呈现。

去往马家坪村的一路上地面高低起伏、深度切割,就像是围绕着山地、坡谷爬升、绕行。让人想起斯里兰卡的立顿茶都Haputale,纵横于山间的茶园、牛羊满坡,也是一个位于山间的小县城。而此地建筑风格又分明与黔省其它民居完全不同,颜色鲜艳讨喜,粉红、柔黄、嫩绿,加之乖巧的扇形床、圆拱门,就似滇南一带曾经被殖民经过的边陲小镇。晨日里的阳光明媚、晚来的夜凉如水,海拔高、温差大,骡马牛羊、还有茶,一切物产都有着一种热带型和亚热带型过渡间的异域风情。



车子行于山顶、忽又落于谷底,便就到了。整个马家坪村的四球茶生长在一面坡地,得益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人迹罕至的历史文化原因,才造就保存了这一处完整生态的古茶树群落。现存最古老最大、编号001的四球古茶树植根于坡顶,顺其而下的是其子子孙孙们,各后代茶树植株坐落不一、并无人工栽培、驯化痕迹,应系茶籽滚落抑或鸟兽携带,自然繁衍而成了此处四球古茶树群落。事实上,马家坪的村民们虽为此地原住民,但究竟是他们的到来致使古茶树繁衍,抑或是人类的居住趋近于古茶树群落,已是一个谜。


当清秋的第一缕阳光照进马家坪村的山谷中,已是上午五六点了。幼年的江海涛的爷爷刚起了床,打开堂屋里的天窗,顺手取下梁柱上挂着的茶包、抓出了一小把。捅开煤炉,将土窑烧制的陶茶罐顿到了火上,茶罐渐烫、将手里的茶投掷而下,滋啦啦、有丝缕热气蒸腾起来,爷爷拿起罐掷晃了几下,茶叶在罐中蹦跶、碰及陶壁,发出金石之音。江海涛醒了,汲上鞋子、来至门前,揉揉惺忪的睡眼,正是看见爷爷将刚烧涨得开水注入了茶罐,一阵茶香清新扑面,茶汤漫溢了出来。爷爷分出一碗递了过去,江海涛呼噜噜的几口喝完,抹抹嘴、说“好甜”。

如今我正立于当年江家爷爷采制过的那棵编号001茶树下,遥想先人们何其有幸,得以将此千、万年古茶树寻常饮用。而此时的江海涛已是马家坪村四球古茶树群落保护站的站长,自我们一进村,其堂弟就闻讯而来,监管着我们不许进入古树的保护圈里。


而对于普安四球茶、这个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茶树品种之一,需要了解并明确的是如下几点: 首先,普安四球茶为野生型、小乔木茶树,目前被归併为五室茶系中大厂茶种之内,是茶在进化上最原始的种之一。
普安四球茶符合野生、原生种界定标准:花大、复瓣;一枚茶果所育四房、产四枚茶籽,因而按此特征命名为“四球茶”;其叶片革质层厚、边缘锯齿光滑。基本符合野生型茶树种特征,暂无人工驯化痕迹。 PS.现代人工栽培茶树都属于“茶系”,而在茶系之前有三个原始系: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而普安四球茶所属的五室茶系大厂茶种是茶在进化上最原始的种之一。
其次,尽管学界对将四球茶独立定种尚有争议,但它无疑为贵州身处茶树最初起源地提供了鲜活的证明。
从古老的“五室茶系”到两至三粒茶籽的现代人工栽培“茶系”之间,并不存在过渡现象。子房中五个胚珠全育的就成了五室,如果有一个不育就是四室;事实上、四球茶也有只偶现三粒茶籽的情况。但就普安四球茶的基因型仍然五室的,而从五室到四球及至三粒茶籽,是否是一个变异、演化的过程?即普安四球茶到底是否能被独立定种!目前仍是学界探索、争议的焦点…
最后,普安四球茶究竟有多古老?据悉,在晴隆发现的茶籽化石,距今有100多万年,而它正是一颗四球茶的形态…但当我向面前的年轻人询问树的年岁时,年轻人却答说:不知道,没有人说得清楚…诚然,以现在的技术手段而言,要检验一棵树的年龄,除了锯树树年轮、以及钻树心取样同位素测定,其它的方式方法都只能说是估算。





一棵古茶树的年龄显得这样重要、而又那么不太重要了。人们立于它之前、需提醒自己,别再在一些无能为力的问题上纠结打转,说点做点自己有能力为之的吧。比如,人的记忆极限又是多久了?山风过处,榨子村寨顶上那棵最古老的四球茶波澜不惊,没有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活了多久。而榨子村四球古茶树保护站站长江海涛,他与四球茶相连接、产生记忆的伊始处只是在其爷爷辈。 山居无岁月,春天至此是要晚来点。三月中下旬,榨子村坡顶的四球茶才将将抽出新枝,江海淘的爷爷便要上山去采摘些了,以备全年自家饮用。鲜叶采摘是不拘什么规格的,一芽二三叶,触手掰断至哪儿就是哪儿,当然以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抽苔后而又尚未纤维化时、恰是糖化成分最高之处,口感亦正当是甘苦与共、回味鲜爽。山里百姓将古老茶树摘了亦就直接扔锅里炒,正是俗话说的“一锅起”。锅就是家常的炒菜锅,有的会备口专用于炒茶,器皿不讲究、火候却倒是要凭经验,大致是烧至锅底“起灰”、泛白,滴溜水珠下去就能呼啦啦的蒸腾干、不至于呈流淌状就行。太烫、手掌是放不下去的,也并不用锅铲、是用茶树枝杈直接翻炒。而后一次性翻炒30-40分钟就起锅,再用白麻棉布带装,悬挂于屋梁之上。谈不上什么专业的制茶技能,此种炒茶法是乃贵州本地“土毛茶”的制作方式,究其原因,还是条件、环境所限。锅小、投叶量一次也就2、3斤,所出干茶一锅不过2、3两,而一季采摘的鲜叶要在短时间内尽快做完,赶的是个时间,就贵州的气候环境、谁知道下一刻还会不会有好天儿呢,还是乘早一天之内做完了的好。不过像这种土法炒毛茶,杀青程度是不完全的,倒也给后续的转化竟留了些余地,当地有俗话“春茶放置秋露白才好喝”的说法;且像有的老人家炒青时,还会往里加些许水的做法,或许也略等同于“微发酵”了。

普安人种茶饮茶的历史悠久,在当地民间一直有着“山上有棵千年树,树下有口清水井,那天如果不舒服,一片叶来一瓢水”的说法。如今在普安境内的“盐茶古道”上仍是有口古井、一座茶庵寺留存。事实上,山人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作用是为了治病。黔地山高谷深、多有瘴气,而茶于先人最早的功效就是清热解毒。先人们如遇眼部发炎红肿,亦是用古树茶泡汤充当眼药水的。及至怎么发展成日常饮用,跟此地古时“盐茶古道”贯穿境内密不可分,亦与境内回民众多,喜食牛羊肉,用茶祛膻解腻有关。据江海涛回忆,本地饮用古茶树很大一个用处是为了消食,像他小时候肚痛腹胀,大人们总会让他含嚼两片茶叶;而至逢年过节、荤腥吃多了些,也会有意识地多喝些茶。此外、按照本地惯例,新房上梁、婚丧嫁娶,招来唢呐班子吹拉弹唱,也是要专门招待人家喝茶的,一班人马落座席间能喝上整整一天一夜;再者依当地布依族的习俗,逢年过节祭祀祖先,除了瓜果贡品、敬酒而外,也是需专门敬献古茶一杯的。

如今,在当地的布依族群中仍流传着一昧名为“福娘茶”的饮品,最初是由族群里中的女祭师“娅雅洛”进行采摘制作,所用青钱柳、车前草等多种药材,与大箐茶(即当地土司贡茶园中大叶种古树茶),进行揉捻、捏团,再以笋壳包装,悬挂于梁柱上,待陈化一些时日,村寨中若有人生病,则会去找“娅雅洛”讨要一块“福娘茶”自行熬煮服用。而后此茶逐渐在民间流传,演变为日常饮用,只保留原先的多穗石柯甜茶与大箐茶,采用红茶工艺进行制作,其香如玫瑰芬芳、色如琥珀红艳、味道甜润如蜜。




昔年间,江家爷爷、父辈做茶好,名声在外,当年虽不及贩卖之事,一年做的30多斤茶,除了留于自饮、送给他人,也会专门剩余一些陈放作药。然如今,古茶老茶与那早年间的滋味,业已再不可寻亦。 及至行程结束,我也未曾得尝到这四球茶啥味道一口。一方面它被列为保护性树种后、就已限制采摘,每年就算是试验性采摘制作十来斤茶,也不构成商品足以市面流通,非寻常百姓可品之了。更为重要的是,它真的太老了。那棵001号树如今已是开花结果长一年歇一年,而去年一个村里四千多棵树才结了三斤籽;其生长速度又十分缓慢,一年就长一截节点、一两片叶子。末了,我不由得酸葡萄心理地自我安慰、排解道:像那么古老的野生型茶树,茶氨酸含量低、咖啡碱含量高,做出来的茶还真不一定好喝呢!而人类是怎么把难喝的原始野生茶驯化成更好喝的人工栽培型茶的,其过程也是一个迷啊...不过再转念一想,在这样的一棵树跟前,人们有什么资格去谈论对它的开发、利用、滋味、品鉴了?它跨越了千年,见其天地、见了众生,立于你我的眼前,就是其存在意义、价值的最好证明了。


PS.黔茶“第一春”∶一些硬知识点的分享
如果将黔西南(具体普安晴隆)地理气候环境一一列出:东经104°~105°、北纬25°~26°,平均海拔1400米;有大小河流46条纵横相间,被南北盘江环抱;年平均温度16C左右、年无霜期290天、年均日照1563个小时,昼夜温差大,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PH值在4.5~5.5 之间的酸性黄壤,空气、土壤无污染,重金属含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简直就是一派“高海拔、低纬度、多雨雾、少日照的天地环境”标杆型产茶区指针列表,不仅是古茶树集中的保护区、更是一处标杆型的现代产茶区。 因而普安素来是贵州省20个重点产茶县之一。除了在此生息延绵了上千、万年的四球古茶群落、布依族群世代相传的“土司贡茶园”而外,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还引种、开垦了江西坡等地的“万亩茶海“。于此同时,晴隆县花贡农场生产的红碎茶是国家免检出口产品,享有很高声誉;而今贵州省唯一一条国际标准的红碎茶CTC生产线亦是落户于普安,(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晴隆普安本是合为一县。)
普安晴隆茶素有贵州“第一春”之称,比江浙等地绿茶上市时间普遍早10至20天,时间优势极其明显。究其缘由,普安底层富含煤矿,正如民间有俗话“茶园多生于煤矿”,煤矿所富含大量的有机质、热能高,因而亦造就一方茶早熟的特点。再者区域内温度较高的河谷常使江河流水不断蒸发,而当蒸气漂浮至一定高度,遇冷空气冷却,便形成雨雾,使全州广大山区和半山区常年云雾缭绕,淅淅沥沥;尤其在西北部高寒山区,更是常年雨雾迷离,正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是也。 原稿刊载于《地道风物•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