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读书摘要和笔记(20190622)
其实,它(自立军运动)并不是改良主义的尾声,倒是革命斗争的序幕;它不是终点,而恰恰是起点。自立军运动及其失败是使两湖地区革命化的媒糵。
如果说,1900年自立军运动的失败使两湖地区一部分人脱离了改良主义的思想樊篱,抛弃了对清朝政府或地方官僚的幻想,迅速成为革命派;那么,1903年拒俄义勇队运动的失败则是在更为广泛的地区内,实现了这一点。1903年所以成为革命发展行程一个关键的区内,原因就在这里。
1903年是革命派与改良派开始正式划分思想政治界线的一年。……1903年是中国思想界一大转变的关键年头,是革命思潮开始替代改良主义作为思想舞台主角的第一个年代。
如果说,以章太炎为主要代言人的光复会更多反映出一种单纯而狭隘的反满革命的农民阶级的意识状态,兴中会可以朱执信为代表,表现了一种激进的然而当时在国内很难能为人所了解和支持的社会主义思想,那么,以陈天华为最早发言人的华兴会的反帝救国思想却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影响。这种不同倒恰好反映了这三大派系社会基础的某种差异。
从太平天国的军营式的共产主义到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章太炎式的主张,以及无政府主义,等等,无不反映中国无论经济政治或思想文化领域所受资本主义发展不足的苦,使封建主义的陈货可以借“左”的伪装或盐湖而顽强的延续下来。封建主义与民粹主义成了中国革命的巨大障碍。(笔者注:归根结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阿伦特赞成这种观点。)
仅从思想史角度看,便很清楚,资产阶级民主思潮并未在中国生根,在中国有深厚基础的事封建统治传统和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正是这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阻碍中国前进、发展的巨大思想障碍。它们与近代民主主义格格不入,蒙昧、等级、专注、封闭、因循、世袭,从自给自足的经济到帝王权术的“政治”,倒成为习以为常的思想状态和正统力量。正是与这种状况相抗争,与这种意识形态相搏斗,才有五四运动,才有启蒙思想家鲁迅、胡适等人。
科学与民主这个中国民主革命所尚未实现的目标,仍然是今天的巨大任务。(笔者注:它依然是今天的巨大任务,中国封建传统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太深了。)——“二十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论纲”
反帝与反满是中国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起因,被孙中山概括为民族主义,构成三民主义首要的组成部分。
“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独立于世界”,“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等等。从种姓革命到民族自决,从承认不平等条约到废除不平等条约,从五族共和到各民族一律平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达到了他思想的最高水平。
自由平等博爱是反对传统的等级制、世袭制的思想武器。不是少数英雄而是“全体国民”,不是改朝换代而是建立共和,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是自由、平等、博爱,这就是孙中山“天下为公”在政治思想方面的含义,亦即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基本观点。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自己自始至终都看得最为重要的思想。从同盟会时代他就向革命派中许多人竭力讲解,到新三民主义时期中,他又把三民主义说成是“发财主义”,都说明孙重视把中国从贫困境地中解放出来。
孙把他的“民生主义”明确的归结为“资本”和“土地”两大问题。
可以用孙中山自己的一句话来标出他的“民生主义”对资本问题的思想主张的全部特点,这就是:“夫吾人之所以持民生主义者,非反对资本,反对资本家耳。”(《民生主义谈》)把资本与资本家分开这句天真的话语清晰地表现着“民生主义”的矛盾:既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大企业),又坚决谴责和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要求避开资本主义,可以一蹴即得的社会主义只是空想。
提出“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来解决土地问题,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关键。在主观上,孙中山以为解决土地问题,便能避免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但在客观上,解决土地问题却正是打击封建主义,为资本主义创造广阔前途。但正因为这个“民生主义”没有找到实现它的物质力量和物质基础,于是封建主义既没有被推到,资本主义也没能发展,更谈不上“预防”云云了。
只有这时(与共产党联合之后),孙中山才真正看出,“民生主义”正是整个革命的重要关键,“民生主义如果能够实行,人民才能够享幸福,才是真正以民为主,民生主义若是不能实行,民权主义不过是一句空话”(《农民大联合》)。
使它(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面貌的是这样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是近代自然科学以其原始形态即未经哲学提升的科学事实,作为重要的素材和内容充塞在孙中山的哲学体系中,特别是在其自然观中。
(孙中山的社会历史观点)进步的一面是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反动的社会学,而主张博爱、互助,注重人民的生活,维护人民的利益;弱点的一面是在于不能历史具体的来了解社会生活,停步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门槛之前。但孙中山这种虽平易之极缺乏任何理论深度的哲学思想和三民主义,却较之各种扬高凿深的思想学说,反而在中国具有它的切实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笔者注:这是因为中国的实用主义传统,普通民众对于听起来高深的理论没多大兴趣,理论的基础可以深奥,但是表达形式务必要简洁明了、易懂可行。)——“论孙中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