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黎平县肇兴乡
黎平县的肇兴乡,是在贵州通往广西三江和桂林的必经之地上, 对于两个省区来说都是处在边缘。
二十年前的肇兴乡,最好的“酒店”就是当地文化站的小木楼。木楼有三层,第一层一进门是一间空而大的堂屋,可以供游客晚间看侗族歌舞表演用,二楼有文化站的办公室,多余的地方放上两副桌凳,就成为餐厅。不过,这个桌凳不是大圆桌和高靠背椅子,只是当地特点的一个低低的六边型小桌子,中空,冬天放火炉的。三楼是几间客房,还算整洁,然而没有单独的卫生间。卫生间设在整个木楼的一角,象个空中小楼阁,可以用从山上引来的水冲,根本没有什么粪池之类,很清洁,也很机巧。
它的设计者是管理文化站的陆站长,陆是侗族人,用了汉姓。接待客人,客房管理,做菜的工作由他的老婆陆大姐负责。夫妻都很热情,厚道,陆大姐据说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有一位侗族的作家曾专门用恋恋的语言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报上,记叙他和陆大姐从青年时代开始的几次邂逅。
我见到时,她已中年,身材也颇臃肿,但五官尚是清秀的。而她居然也知道这篇写她的文章,但是据说她非常生气。对此我非常理解。被一个文人惦记,有时真是一件倒霉的事啊。
这座侗族的乡镇,拥有五座侗族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鼓楼。鼓楼为木建筑,且不用钉卯,以木柱本身阴阳榫接,外观是塔型,最大的可多达十三层,是侗族传统的议事,聚会的所在。侗族衣饰不似苗族繁服,一般的盛装是牛血染过的土布做的,看起来呈棕色,反光。侗族女孩能唱完美的和声,穿透听者胸腹,其歌唱以天籁形容,也不过分。傍晚无聊,我们有时就在文化站的办公室里聊天。文化站有一位老年辅导人员,人称曾老师,是汉族,皮肤黝黑,颧骨高而眼有神,他有时会应邀请为我们拉二胡。这时天色已暗,二胡的声音从窗口传到黑暗的空寂中,曾老师的棱角分明的侧影在昏黄的灯光下如同雕塑。
那时的肇兴没有现在的各种有情调的客栈,更不卖门票--老天,一个偏僻的村子卖门票给谁?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游客。文化站的旅馆里偶尔会住几个出差的客人。村里的风雨桥上,常年坐着几个村中闲人,除了聊天,就是那么坐着。
有一次,我在一间小餐馆里用餐。餐馆的服务员是个原来没有见过的小女孩,大约十七八岁,皮肤白净,眼睛圆圆挺有神。她的衣着象是城里的,听口音也不是本地人,但这里是贵州的一个角落,那时距离贵阳坐车须两三天。我们问她怎么在这里,她说她的父亲是贵阳一个工厂里工作的,母亲是这个肇兴的侗族人,她在贵阳念了中学,大概没有考上什么学校,或是还有别的什么原因,父母离婚什么的,就回到肇兴来打打工。
“你很象我的一个朋友”,她对我说。我邀上她和同行的司机,去到一座鼓楼边给他们拍照。拍完后,我说,下次我再来的时候,把照片给你,她很高兴。后来,那老司机很老道地说,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她呆不久的,迟早要跑的。等到下一次,我又去到肇兴,她果然已经不在那家餐馆,去了什么地方,似乎老板也语焉不祥。
照片没有送出去,有点憾然,还莫名地有一丝古人般“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感触。
那张照片到现在还在早已陈旧的影集里,而她会有怎样的将来呢?
-
白桃乌龙aolia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02 13:10:07
-
Drugg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30 00:27:32
-
修身养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9 21:44:25
-
子文东🤪👻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8-29 20:49:27
-
林夕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28 23: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