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走上学术道路的?
查看话题 >写在考博之后
2016年5月7日晚,连续闷热了几天的武汉突然下了一场雨,我提上行李,坐上去往火车站的公交车,要回程了。当天复试结束,下午五点在学院公布了录取名单,榜上有名,终于给第二次的武汉之旅圆满划上了句点。隔着被雨打湿而朦胧的车窗,我看着已略微有些熟悉的武汉夜景,第一次在武汉有踏实的感觉。那一刻的心情很复杂,对一路走来支持我、帮助我的师长亲友的感恩,长期以来的压力终于释放的轻松,为自己一路坚持、没有放弃努力的庆幸,因一年就能如愿而感到的巨大幸运……许多种情绪交织在心头,不过燥热的心情终于伴着这场雨凉爽了下来。
回首来时路,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成功经验,因为没有走过的路你总是需要自己走一遍才能体会其中滋味。我只是鼓起勇气自己走了一遍,至于最终的结果谁也无法预料,而你只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去获得更多幸运的眷顾。我将自己这段路的历程分享给师弟师妹们,如果你们能从中获得一点有用的东西,我非常高兴作了这样的分享。
第一,要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不要考博
度过研究生最初的课程学习时间,其实就应该早点考虑自己以后的去向,因为你会面临很多选择,公务员、选调生、事业编、教师、企业、考博等等。每一个选择都需要你投入巨大的精力,往往无法做到兼顾,所以要早点做出取舍,这样才能为做出的选择负责。做这个选择要建立在对自我了解的基础上,性格、兴趣、家庭等等都是影响因素。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妨先考虑自己不想做什么。我在很早的时候做了一个排除法,公务员、中小学教师、选调生和事业编不适合我的性格,非常稳定的生活好像目前对我的吸引力不是太大,所以就剩下企业、考博。因此在研一的暑假去了企业实习,体验一下在企业工作的感觉。刚开始确实感觉很新鲜,很有动力,但是时间久了,工作流程都了解之后就觉得有点乏味,工作变成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所以慎重地考虑要不要读博,但是这个考虑的过程很长,几乎持续了整个研二。
之所以犹豫了这么久,主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还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喜不喜欢走这条路。当年我是跨专业考研,对专业其实了解的不够深入,积淀太少。研一的学习节奏比较紧张,虽然上了很多课但是留给自己修内功的时间比较少。但这一年各位渊博的老师的授课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在课上老师们介绍非常多的名家著作,因为课程比较紧张其实很多没有仔细去阅读和体会。到研二课程就很少了,所以自己有了很多可支配时间,这一年我主要的工作就是尽可能地去翻阅和理解那些名家著作,一边积累一边发现自己的兴趣点。那些佶屈聱牙、艰深晦涩的理论慢慢变得可爱起来,一边看一边感慨那些大家真的太了不起了,原来世界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和观察。每天往自己的脑子里多装一点东西,时间长了其实思维方式都会发生转变。后来渐渐觉得考博也许是我最适合走的路。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一旦决定考博就会像考研一样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全身心的倾注,相信很多考研的师弟师妹对此深有体会。你要放弃很多以往的生活习惯,并且为这个赌注担负其他各项机会成本。但是有哪一个选择是没有代价的呢,结果都是未知的,你能掌控的只有过程。
所以决心很重要,在决定之前谨慎考虑,一旦下定决心,就鼓起勇气全力以赴,拼一把还有机会,不拼永远不会有机会。
第二,考博的准备阶段及时间节点
1.搜集相关信息
首先要尽早关注全国有哪几所高校有专业相关的博士点,其研究方向、招生名额、考试方式、考试时间等等。这些信息一方面在各大院校的官网上可以找到,一方面可以加入一些考博群和考博论文,互相交流、集思广益。
2.关注考核方式
博士考试一般都是学校自己设置考核方式,不像考研是全国性的考试。目前除了直博之外,高校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博士招生的考核,一种是“公开招考”,分初试和复试两步,即考生先统一在学校的考试报名系统上报名,填写学校需要提交的信息和材料,到学校规定的考试时间只要报名成功的考生都可去学校参加公开考试,然后等待出考试成绩,接着学校过一段时间会公布复试分数线,判断自己是否能进复试。复试之后,学校按公开招考名额择优录取。第二种是“申请-考核制”,即学校需要考生直接按学校规定提交相应材料,如研究生成绩单、硕士论文、科研成果、外语成绩、博士拟开展的研究计划等等,考生无需去参加初试,直接在材料审核结束之后知道是否有机会去参加复试。这两种考核方式不同也决定了你的准备重心的不同,因此要早些做准备。
3.注意时间节点
首先高校一般会在10月份前后发布招生简章和招生大纲,会公布招考专业、方向、名额、考试大纲、考试时间等关键信息。有的学校也比较晚,会到来年2月份公布,所以留给考生准备的时间就比较少了。随后是网上确认,缴费等程序。考博的报名相对比较繁琐,战线也拖的比较长,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万事赶早不赶晚,这样即使出错还有修正的机会。考试时间一般集中在来年3月份,也有一些审核制的学校会较早进行。复试集中在5月份左右,所以考博这个过程相当漫长,要耐下心一步一步坚持下去。当你终于走完这段路,会佩服自己走到了最后。
4.为考试做积累
博士考试也许不是短时间内的突击就可以达到一个好的效果。公开招考的要进行三门考试,两门专业课和一门英语。英语比较难,一般考试分数线在50分左右,如果英语水平一般,要过线也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两门专业课有些学校可以在网上买到真题。有些学校是不公开真题的,因此在网上也找不到真题,即使有卖的也只是回忆版,不全面,而且比较贵。在最开始摸不着头绪的时候看看真题也许能有一点方向。但如果买不到也没关系,因为专业课一门考卷往往只有三四个题目左右,几乎都是简答和论述,每个题目30分左右,因此考察的是长期的积累和自己的思维方式。每年也难以预料这几个题目会如何出题。另外多关注所报考老师的著作和论文,对于初试、复试都是有帮助的。
5.联系目标导师
考博和考研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博士导师本身就比较少,而且每个导师一般只能带一位博士生,同时还有很多已在高校任职的教师也是考博队伍的一大主力军。因此,竞争非常激烈。提前联系导师一方面要确认他是否有招收博士生的名额,另一方面可以简介自己,让导师对自己有所了解,及时掌握导师的态度。因为博士生导师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等招收心仪的学生,在这方面有比较大的决定权。联系导师一般发邮件就可以,在学校官网中教师信息中有可能会找到老师的邮箱。
衷心祝愿每一位有梦想的少年都有勇气去追梦,有实力去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