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人生三路向
钱穆:人生三路向
原标题:钱穆:人生三路向
人生三路向
钱穆/文
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
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超我而外在。
对精神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宗教,对物质界向往的最高发展有科学。前者偏于情感,后者偏于理智。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话,宗教是软心肠的,科学是硬心肠的。由于心肠软硬之不同,而所向往发展的对象也相异了。
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者,一为恋爱,二为财富。故《孟子》说:“食色性也。”追求恋爱又是偏情感,软心肠的。而追求财富是偏理智,硬心肠的。
追求的目标愈鲜明,追求的意志愈坚定,则人生愈带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
人生具有权力,便可无限向外伸张,而获得其所求。
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人生逐步充实。随带而来者,是一种欢乐愉快之满足。
近代西方人生,最足表明像上述的这一种人生之情态。然而这一种人生,有它本身内在的缺憾。
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
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
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人生意义只在无尽止的过程上,而一切努力又安排在外面。
外面安排,逐渐形成为一个客体。那个客体,终至于回向安排它的人生宣布独立了。那客体的独立化,便是向外人生之僵化。
人生向外安排成了某个客体,那个客体便回身阻挡人生之再向前,而且不免要回过头来吞噬人生,而使之消毁。
西洋有句流行语说:“结婚为恋爱之坟墓”,大可报告我们这一条人生进程之大体段的情形了。
若果恋爱真是一种向外追求,恋爱完成才始有婚姻。然而婚姻本身便要阻挡恋爱之再向前,更且回头把恋爱消毁。
故自由恋爱除自由结婚外,又包括着自由离婚。
你进一步,便可感到前面又有另一步,向外无尽,向内也无尽。
资本主义的无限制进展,无疑的要促起反资本主义,即共产主义。
知识即是权力,又是西方从古相传的格言。从新科学里产生新工业,创造新机械。机械本来是充当人生之奴役的,然而机械终于成为客体化了,于是机械僵化而向人生宣布独立了,人生转成机械的机械,转为机械所奴役。现在是机械役使人生的时代了。
其先从人生发出权力,现在是权力回头来吞噬人生。由于精神之向外寻求而安排了一位上帝,创立宗教,完成教会之组织。然而上帝和宗教和教会,也会对人生翻脸,也会回过身来,阻挡人生,吞噬人生。禁止人生之再向前,使人生感受到一种压力,而向之低头屈服。
西方人曾经创建了一个罗马帝国,后来北方蛮族把它推翻。中古时期又曾创建了一种圆密的宗教与教会组织,又有文艺复兴的大浪潮把它冲毁。
此后则又赖借科学与工业发明,来创建金圆帝国和资本主义的新社会,现在又有人要联合世界上无产阶级来把这一个体制打倒。
西方人生,始终挟有一种权力欲之内感,挟带着此种权力无限向前。
权力客体化,依然是一种权力,但像是超越了人类自身的权力了。于是主体的力和客体的力相激荡,相冲突,相斗争,轰轰烈烈,何等地热闹,何等地壮观呀!然而又是何等地反复,何等地苦闷呀!
印度人好像自始即不肯这样干。他们把人生向往彻底翻一转身,转向人生之内部。
印度人的向往对象,似乎是向内寻求的。
说也奇怪,你要向外,便有无限的外展开在你的面前。你若要向内,又有无穷的内展开在你的面前。
你进一步,便可感到前面又有另一步,向外无尽,向内也无尽。人生依然是在无限向前,人生依然是在无尽止的过程上。或者你可以说,向内的人生,是一种向后的人生。然而向后还是向前一般,总之是向着一条无限的路程不断地前去。
你前一步,要感到扑着一个空,因而使你不得不再前一步,而再前一步,又还是扑了一个空,因而又使你再继续不断地走向前。
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而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向外的要在外建立,向内的则要把外面拆卸,把外面遗弃与摆脱。外面的遗弃了,摆脱了,然后你可走向内。换言之,你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面的。
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洒落的人生,最后境界则成一大脱空。佛家称此为涅槃。涅槃境界究竟如何呢?这是很难形容了。约略言之,人生到达涅槃境界,便可不再见有一切外面的存在。
外面一切没有了,自然也不见有所谓内。内外俱泯,那样的一个境界,究竟是无可言说的。倘你坚要我说,我只说是那样的一个境界,而且将永远是那样的一个境界,佛家称此为一如不动。
依照上述,向内的人生,就理说,应该可能有一个终极宁止的境界,而向外的人生,则只有永远向前,似乎不能有终极,不能有宁止。
向外的人生,不免要向外面物上用功夫。而向内的人生,则只求向自己内部心上用功夫。然而这里同样有一个基本的困难点,你若摆脱外面一切物,遗弃外面一切事,你便将觅不到你的心。
你若将外面一切涂饰通统洗刷净尽了,你若将外面一切建立通统拆卸净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
你若说向外寻求是迷,内明己心是悟,则向外的一切寻求完全祛除了,亦将无己心可明。因此禅宗说迷即是悟,烦恼即是涅槃,众生即是佛,无明即是真如。
如此般的人生,便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中国的禅宗,似乎可以说守着一个中立的态度,不向外,同时也不向内,屹然而中立。可是这种中立态度,是消极的,是无为的。
西方人的态度,是在无限向前,无限动进。佛家的态度,同样是在无限向前,无限动进。你不妨说,佛家是无限向后,无限静退,这只是言说上不同。总之这两种人生,都有他辽远的向往。
中国禅宗则似乎没有向往。他们的向往即在当下,他们的向往即在不向往。若我们再把禅宗态度积极化,有为化,把禅宗态度再加上一种向往,便走上了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
中国儒家的人生,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他也不屹然中立,他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因此儒家思想不会走上宗教的路,他不想在外面建立一个上帝。他只说人性由天命来,性善,说自尽己性,如此则上帝便在自己的性分内。
儒家说性,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上求。他们亦说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们不反对人追求爱,追求富。但他们也不想把人生的支撑点,偏向到外面去。
他们也将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肯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力。他们只肯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只肯说天人合一。

他们有一个辽远的向往,但同时也可以当下即是。他们虽然认有当下即是的一境界,但仍不妨害其有对辽远向往之前途。
他们悬至善为人生之目标。不歌颂权力。
他们是软心肠的。但他们这一个软心肠,却又要有非常强韧而坚定的心力来完成。
这种人生观的一般通俗化,形成一种现前享福的人生观。
中国人常喜祝人有福,他们的人生理想好像只便在享福。
福的境界不能在强力战斗中争取,也不在辽远的将来,只在当下的现实。
儒家思想并不反对福,但他们只在主张福德俱备。只有福德俱备那才是真福。
无限的向外寻求,乃及无限的向内寻求,由中国人福的人生观的观点来看,他们是不会享福的。
福的人生观,似乎要折损人们辽远的理想,似乎只注意在当下现前的一种内外调和、心物交融的情景中,但也不许你沉溺于现实之享受。
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足踏实地,安稳向前。
印度佛家的新人生观,传到中国,中国人曾一度热烈追求过。后来慢慢地中国化了,变成为禅宗,变成为宋明的理学。近人则称之为新儒学。
现在欧美传来的新人生观,中国人正在热烈追求。但要把西方的和中国的两种人生观亦来融化合一,不是一件急速容易的事。
中国近代的风气,似乎也倾向于向外寻求,倾向于权力崇拜,倾向于无限向前。但洗不净中国人自己传统的一种现前享福的旧的人生观。
要把我们自己的一套现前享福的旧人生观,和西方的权力崇拜向外寻求的新人生观相结合,流弊所见,便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了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如何像以前的禅宗般,把西方的新人生观综合上中国人的性格和观念,而转身像宋明理学家般把西方人的融和到自己身上来,这该是我们现代关心生活和文化的人来努力了。
以上的话,说来话长,一时那说得尽。而且有些是我们应该说、想要说,而还不知从何说起的,但又感到不可不说。我们应该先懂得这中的苦处,才能指导当前的人生。
文章来源:民国文艺
======
钱穆丨人生的三个层次
每个人的发展过程中都应该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生活。衣食住行与价值是维持生命的存在。先讲讲食和衣。
所为食前方丈,一丈见方的很多食品同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大布之衣,大帛之袍,同锦衣狐的作用也差不多。饮食为御饥渴,衣着为御寒冷。
同样,颜渊居陋巷,在贫民窟里;诸葛亮卧草庐,在一间茅草房里,从表面上看双方好像不一样,其实在生命和意义与价值上还是差不多的。
再讲到行,孔子出游一车两马,老子函谷关只骑一头牛,普通人只好徒步跋涉了。
今天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日新月异,我们的衣食住行同古代的人绝不相同,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角度看,衣还是衣,食还是食,住还是住,行还是行,生活还只处于第一阶段。
动植物亦有它们的生活,有它们维持生命的手段,所以生命第一层次即生活方面比较接近自然。可以说人同其他动植物的生活相差得不太远。孟子的“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即是此意。
进一步说,我们是为维持我们的生命才的生活,并不是我们的生命就是为了生活。生活应该在外层,生命则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是从。生命是主人,生活是跟班,来帮主人的忙。
生命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应该另有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生命发展这程中的第二个层次,即人的行为。换句话讲,人的生命价值应该体现在事业上。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只为吃饭、穿衣、住房子、行路的。除了衣食住行以外,我们应该还有人生的知为和事业,这才是人生的主体。
今天不少人工作都是为了谋生。为了解决衣食住行问题才谋一个职业,那工作来满足自我生活需要。工作当然也可以说上一种行为,实际上应该有另一种高尚的行为,按照古人所讲,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只要有所不为——不讲我不想讲的话、不做我不想做的事,不论他是大总统、大统帅、大企业家,还是农民、工人,从行为上讲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区别只是生活质量,但做人的精神是平等的。讲平等要从这种地方讲。如只从生活质量上看,人与人怎能平等呢?整个世界的人都不平等!
有的事富贵的人可以做,贫贱的人却不能做;有的事贫贱的人能做,富贵的人却不能做。只有我们讲的修身,这种精神行为,才是平等的、自由的。可见古人所谓的修身,到今天仍旧有意义有价值。再过上300年、3000年,这种意义与价值还会继续存在。
第二步是齐家。每个人都一个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好合,这样的生活才有意义。
天下哪有完全大公无私的事呢?吃饭,一口一口吃,这就是私的。穿衣,穿在我身上,也是私的。房子自己住,还是私的。哪有不私的事呢?
修身齐家不是个人主义,不能只讲自己。没有父母,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修身齐家亦不是社会主义?身与家都是私有。
修身齐家是一种行为道德,是公私兼顾的。尽自己的能力来修身齐家,这是你应该做的。我应该修身齐家,你也应该修身齐家,大家是平等的。
第三个层次就是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国家是一体相通的。古人对人生看得很通达很透、才会有此想法。
一个人最多不过有100年的寿命,能活到八十九十的就很少了。过了一百年,一个家里的人就完全换了,正所谓人生无常。
世界上各大宗教,无论耶稣教、回教,还是佛教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惟有中国人不喜欢讨论此问题,中国人习惯在人生无常的现实下安下心来。
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在齐家?为什么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现在讲到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了,这就是人生归宿。
人生有开始,自然也应有个归宿。只为在此听演讲,听完了,各人各的归宿,或者回宿舍,或者回家。我们的人生也应有个归宿。
中国人讲归宿同宗教的讲法不同。宗教说人死了灵魂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中国人不说对,把此问题搁置不论。中国人讲人生的归宿在人性。
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性。老鼠有老鼠的天性,小白兔有小白兔的天性,那么我们人呢?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的天性高过相其他动物,不容易以现。不仅别人不知道,自己或许也不知道。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合乎自己的天性。正所谓各有所好。
如我摆两个菜;一个鸡,一个鱼。你喜欢吃鸡还是喜欢吃鱼?一下子就可知道,这很简单。若你是学文学的,究竟喜欢诗歌还是散文,就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知道的了。散文中,你喜欢韩文还是柳文,更不容易知道。这些都该用些力气才知晓。人的其他行为也是如此。总知,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
能令自我天性得到满足,自会将安乐两个字放在人生最后的归宿上。我天性就是这样,只有这样做,我才安心,才感到安乐。
那么我请问诸位,我们的人生除了安与乐之外还有第三个要求吗?吃要吃得安,穿要穿得安,安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字。安了才会乐。看看社会上大富大贵的人,或许他不安不乐而极其贫贱的,或许反而安乐。
诸位应该争取还是安乐于贫贱呢?宝贵与贫贱只是人生的一种境遇,而我们要的是安与乐。只要我们的行为合乎我们的天性,完全可以不问境遇自得其乐。
我们中国人常言德性。什么叫德性?韩愈说:“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德就是性。自己的内部本来就充足,不必讲外部条件。臂如说喜欢,喜欢是人的天性,不而要外部条件。快乐亦是天性,不而要外部条件。哀伤也是。人遇到哀伤时若不哀伤,便无法安乐,如父母死了,不哭你的心便不安,那还怎么安乐!怒也是人生的天性。发怒得得当,也会感觉内心安乐。
我不识一个字,但我也有喜怒哀乐。诸位看街上不识字的人很多,或许他们的喜怒哀乐比我们天真、更自然,发泄得更恰当、更圆满。人生的最后归宿就要归在德性上。性就是德,德就是性,古人亦谓之性命,我们要圆满在发展它。
表现出恰当而圆满的喜怒哀乐,可做别人的榜样与标准,我们称其为圣人或天人。与天与上帝,与大自然合一。人生若能达到这个阶段,就可以死而无憾了。
做人第一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第二要讲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文精神。德性是个人的,同时也是古今人类共同的。人生的归宿也应如此。
======
钱穆:人生三步骤
文/钱穆
诸位先生,诸位同学,今天我的讲题是人生三步骤。人生是指我们人的生命。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的发展过程是应该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阶段。我所说的话都是根据我们中国人一种传统的旧观念,或许和现代人的观念有一些不同。今天我所讲也可以贡献给诸位做为讨论人生问题的一种参考。
我们讲人生三步骤,第一步骤应为生活。
人的生活如衣食住行,它的意义与价值是来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存在的。也可以说生活是生命存在一种必须要的手段或条件。譬如我们讲食和衣,所谓食前方丈,我可以吃一桌菜,前面放着见方一丈的很多食品,同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双方的意义与价值是同样的,没有很大的分别。又如穿衣,大布之衣,大帛之袍,同穿锦衣狐裘,双方的意义与价值还是差不多的。饮食为御饥渴,衣着为御寒冷。住可以有高楼大厦,但是像颜渊居陋巷,在贫民窟里,诸葛亮高卧草庐,在一个茅篷里,外表看来双方好像很不同,实际论其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上,还是差不多,没有什么大不同。依次讲到行,高车驷马,古人驾车是用四匹马。孔子出游一车只有两马,老子出函谷关只骑一条驴子。普通人就徒步跋踄了。其实在人的生命之意义与价值上,仍是差不多。直到今天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日新月异,我们的衣食住行同古代历史上的绝不相同了,但实际照我们人的生命立场讲来,衣还是衣,食还是食,住还是住,行还是行,在生活形式上古今虽有别,但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上,还只限于第一阶段。纵说在生活上有一些进步,仍只限于生命的维持与保养之手段上,还是差不多。
说到植物动物,亦都有它们的生活,亦都有他们维持保养生命的手段。所以生命中之第一层次即生活方面,比较接近自然,可以说人同其他植物动物的生命,相差得不很太远。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即是此意。进一步说,我们是为要维持保养我们的生命才有生活,并不是我们的生命为着生活,而是生活为着生命。换一句话讲,生活在外层,生命在内部。生命是主,生活是从。等于说生命是个主人,生活是个跟班,来帮这个主人的忙。生命获得了维持和保养才能有所表现。接着再说人的生命该有什么表现呢?表现在那里呢?生命不是表现在生活上,应该另有它的表现。
这就要讲到人生的第二步骤,讲到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层次,即是人的行为。换句话讲,也可以说人的生命应表现在人的事业上。
我们有吃,有穿,有房屋住,有车马行,这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的行为。然而这个不够,这些只是人生行为和事业的先行步骤,我们应在超乎衣食住行的生活以外,或说以上,另有一番表现。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专为吃饭,专为穿衣,专为住房子,专为行路的。我们应该除了衣食住行以外,另有我们人生的行为,兼及事业,此始是人生之主体所在。所以我们要求生活,要求衣食住行的满足,只需是最低限度的,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命就够了。下面是我们的行为了,人生的第二步。此一部分却不能仅求其最低限度之满足,而应有其无限发展之期望。
今天我们每一人要一职业,亦成为生活中一手段。我要解决衣食住行生活的要求,我才谋一个职业,拿多少工作来满足我最低限度的生活这就够了。职业当然也可说是一种行为,而我们应该另有一种行为,超乎职业之上的,并扩大到职业之外的。我们这种行为是什么呢?举中国古人所讲,则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算是我们的行为。
修身不是一职业,职业之外还有许多方面该要修,更该注意。诸位或许听了修身两字就生起反感,认为它是一种束缚我们人的旧道德旧规矩。其实中国人所谓的修身并非如此。今天大家讲我们的人生要自由,要平等,要独立。我们就举这三点来讲吧。修身就是我们最大的自由。职业是没有自由的,你做一份职业就有这一份职业的限制。修身是个人的。我们讲自由应分两部分讲,一部分是消极的自由,一部分是积极的自由。诸位认为自由是一个积极向前的,然而我们每一个人在一个大的群、大的团体、大的社会里面,他不能有无限的自由。诸位今天来听讲,大家各坐一个位子,不能随意离座走动,就是大家自由的限制。大家可以自由的,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修身主要就是一种消极的自由。譬如说我们讲话做事,有的事情我不肯做,有的话我不肯讲。你要我做要我讲,我不做不讲,这是我的自由。我的消极的自由。
诸位将来个人有了职业,或许会碰到一件事要你做而你不肯做,要你讲这句话你不肯讲,这是你的自由。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有我不肯做的,那么第二步可以做你该做的,你能做的,你要做的。我们人必然要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就是我们消极的自由。我们为解决生活谋一职业是不能不做的,但吃饱了,穿暖了,生活上最低限度的要求满足了,即该自知够了,不再往上要求。那么我可以表现我个人自己一番的行为。倘使你在生活上要求无限的向上,那么我们人生变成专为生活而有人生了,手段变成了目的。我们要有所不为,甚至于到了中国古人讲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杀身舍身也有所不顾,这是自由的。这也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但却是一种大无为精神的表现,说是消极而实是积极的。如文天祥在元朝监狱里,他就有所不为。你要叫他这样,他决不这样。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他的行为,不是他的生活。专为谋求生活而讲,文天祥可算是世界人类中间最愚蠢的一个。照行为来讲,文天祥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就是在全世界人类中,都可以说是第一等的人物。这才是我今天讲的所谓消极的自由。
我们一个人只要肯有所不为,不肯讲我不要讲的话,不肯做我不要做的事,不论他是大总统、大统帅、大企业家、大富大贵者,不论他是农民、工人、一贫贱者,在行为上讲来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分别只在生活上职业上。但他们做人的精神是平等的。我们讲平等要从这种地方讲。如只从生活上职业上看,人与人怎么能平等呀。香港有五六百万人,专从生活上看,人人不平等。整个世界各地的人类生活都不平等。要表现平等只能从一种行为的精神上来表现。
我们讲到独立,也只有从这种地方来讲。只有各人的行为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你要我讲这句话我不讲,你要我做这件事我不做,这是独立。诸位谋一个职业来解决你的生活问题,怎么能独立呢?我们没有看见一件事情、一个工厂、一个商店、一个学校,乃至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府,参加进去的人,可以各自讲独立的。诸位到大学来读书,你们能独立吗?只有碰到一件事有关你个人的言行,你可以这句话决不讲,这件事决不干,所谓消极的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行为之可贵就在这里。
有的事情富贵的人可以做,贫贱的人不能做。有的事情贫贱的人能做,富贵的人不能做,这是无法平等的。只有中国人讲的修身,这一种行为的精神,就如我刚才举的例,这是平等的,这是自由的,而同时这是独立性的。可见我们古人所谓的修身,到今天还是有意义有价值。再隔三百年三千年,这种意义与价值还是存在的。
修身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齐家。
那一个人没有家呢?固然有人没有家,这是极少数中之极少数。我们每人都有一个家,我们普通都有一家共同的生活。我们有了家,我们就该有一番行为来齐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好合,一家这样才是人生中有意义的生活。这要我们有意义的行为来达成,才能齐家。
我举中国历史上两件很不平常的故事来讲。古代有个舜,舜有父亲母亲弟弟四个人一个家。父母弟三人共同打算要害死舜,这个我们不详细讲。然而舜到最后,他不离家出走,却使得他的父亲母亲弟弟都被感化了,终于保全了这一家。当然以后社会很少碰到像舜这样的家庭。而我们中国古人就举这一件故事来教我们齐家。诸位的家庭断然没有像舜的家庭这样的艰难困苦,但还不能齐家,为什么?
我再举另一个例,就是周公。周公的父亲是周文王,哥哥是周武王。周公帮武王打天下,武王不幸死了,武王的儿子是成王,当时还是个小孩子。周公的上面还有一位哥哥是管叔,管叔派在外边,朝廷一切大权都在周公手里。中国当时王位继承的规律有两个:一是哥哥死了,弟弟接下去,那么应该轮到管叔;一是父亲死了,儿子接下去,那么应该是成王。但是成王年纪太轻,周公知道管叔不能担大任,所以才令成王继位,而又自己当朝摄政。管叔听了被征服的商朝敌人的话,就起来反对。周公不得不出兵东征,把管叔杀了,回来再帮成王统治天下。成王年龄长大了,周公才把大权交出,这所谓大义灭亲。周公当时遇到了这样一个有困难的家庭,他这样处理,这也是齐家。这是我举两个大家知道的历史上特别的例来讲齐家。下面中国历史上的所谓齐家的故事,还有很多例,都是这一种精神。
我请问诸位,诸位要谋职业,要解决生活上的衣食住行,怎么能没有家呢?你有家就有夫妇、父母、子女,在差别中求配合,就是齐家之齐。所以要修身,兼要齐家,齐家是修身方面一件极重大的事。这是我们人生的行为,同谋职业解决生活不相干的。
我再举论语上说的一故事:有一天,他的父亲在附近偷了人家一只羊,人家查问他儿子,那羊是不是你父亲偷的,那儿子当然知道自己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但是你是他儿子,你不能直讲,你只能说我不知道,不能说这只羊是我父亲偷来的。后来的人就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尽有很多不是,像舜的父母,要杀儿子,还是吗?这个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但他的儿子不肯对人直说,这也是修身。修身和齐家打成一片的。诸位想一想,倘使你的父亲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坏事,你处什么态度呢?你只能让别人来检举,你不能附和别人,因为他是你的父亲。一个人只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在我讲来父母纵有不是,我只能私下谏劝,不该当众指谪他不是。若说这是私心,天下那里有都是大公无私的呀。吃饭,我一口口吃,这是私的。穿衣,穿在我身上,也是私的。房子由我住,还是私的。那有不私的呢?修身齐家不是讲个人主义,不能只有你。没有父母,你又从那里来的呢?修身齐家亦不是讲社会主义,身与家都有私。这里可以讲中国人一种行为道德,是公私兼顾的。你不直说父亲偷羊,这个在中国人讲来是一种消极的自由。你可以尽你的心,尽你的力来修身齐家,这是你应该做的,这亦是大家平等的,我应该修身齐家,你也该修身齐家,大家独立平等的。我修我的身,我齐我的家,你修你的身,你齐你的家,不应该逃避。但这是人生,不是生活。修身齐家之外,下边还有治国平天下。
我请问诸位,我们大学毕业了,在我们中间究竟有几人能做大总统,做国务总理,做三军大统帅,或者做教育部长、经济部长,要我们来治国呢?恐怕一百人一千人中不能出一个,乃至一万人中不能出一个。或许今天香港五百万人中没有一个。这是没有自由的,不能平等的。在此方面,中国人说有命,要碰机会,碰命运,不是你要如此,就可以如此的。我们只能先修身齐家,要治国一定要从修身齐家起。所以我们只能守己以待时,安己以待命。身不修,家不齐,你怎么能治国呀。我请问你对一个身,对一个家,五个人,八个人,你尚且没有办法,整个的国家你又怎能有办法。我们固然可以希望碰到一个机会,让我能出来治国,乃至于平天下。但我们当前该做能做的,则是修身齐家。而在修身齐家中间,所该做能做的,是要做一个有所不为的人。譬如说,我在家里和家里人一同吃饭,我不能拿我喜欢吃的菜放在我的面前来吃,这也是有所不为。又如穿衣,我只能穿我自己的,不穿别人的,这又是有所不为。这些都是一种消极的自由,至于积极的自由不是人人可得的。所以中国人讲行为就是修身齐家,然后乃能及到治国平天下。
诸位可以做学问,可以立志养志,可以爱国家爱民族,一旦有机会我可以出来治国平天下。至于预备工夫,则是修身齐家。修身齐家是我们的行为,而治国平天下则可算是我们的事业。这些是我们人生的第二步骤。
照我个人所了解的中国古人的意思,生活同行为同事业这三层一定要分开。我们不能拿生活来包括了行为与事业。而我们在行为和事业上,一定要分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消极的大家能做,没有人不能做,积极的有人能做有人不能做。甚至于少数人能做多数人不能做。我们有此志,却不能必然要达成。行为属于个人的,个人管个人的行为,然而亦属于团体,由我一个人,可以及到一个家,由我一个家,可以及到国家天下。不是拿家庭来压迫个人,拿国家来压迫家庭。我有所不为,不受外面压迫,这是人的生命一种自然应有的表现。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是可一体相通的。我们古人对人生一切看得很通达很透彻,才能有此想法。
我们一个人最多不过一百年,能活到九十八十的也很少。三十年为一代,一百年已三代。过了一百年,这个家里的人完全换了,此所谓人生无常。世界各宗教,无论耶稣教回教,乃至于佛教,都讨论到这个问题,独有中国人不来特别讨论此问题。我们中国人就在此人生无常的现实状况下安心了。我倒要问一声诸位,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为什么要齐家?为什么要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那么就该讲到我们人生的第三个阶段,第三个步骤了,这就是我们人生的归宿。
我们人生有个开始,就是要吃要穿要讲生活。不然怎么能保有此人生呢?人生要有开始,可是也要有个归宿。诸位在此听讲演,听完了,各人亦该有各人的归宿,或者回宿舍,或者回家,不能老在此讲堂。我们整个的人生都该有个归宿。从开头到归宿的中间这一部分就有行为或事业。归宿是个什么呢?中国人讲归宿同一般宗教的讲法不同。宗教说人死了灵魂上天堂,或者下地狱。中国人不说他对,亦不说他不对,把此问题暂置不论。
中国人只从人生来讲人生。中国人讲人生的归宿在人性。天命之谓性。凡是一个生物,一定有它的性,一只洋老鼠,一只小白兔,都有性。洋老鼠有洋老鼠的天性,小白兔有小白兔的天性。不讲动物,讲到植物。诸位能栽花,一种花有一种花的天性。你要照它的天性去养它。你种盆兰花,你要照兰花的天性去养它;你种盆菊花,你要懂得菊花的天性;你养条牛,你要懂得牛的天性;你养匹马,你要懂得马的天性。那么我们人呢?
我们人有生命,当然就有性。人和动物不同处,在人的天性高过其他动物,不容易知道。不仅别人不知道,你自己或许亦不知道。诸位到学校来读书,你们选了文学院,以为是你性之所近或性之所好,隔了几年,或许你会更喜欢理学院。理学院的人也如此,隔了几年觉得我学文学更适合自己的天性。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也不易知子女的天性。因人的生命比动物高了,所以人的天性亦比动物难知。但人的一切行为又必须合乎他的天性。诸位说人的生活亦有性之所好。如我摆两个菜,一个鸡,一个鱼,你喜欢吃鸡呢?还是吃鱼呢?一下就易知,这是简单的。若你学文学,究竟喜欢诗歌还是散文,这就不易知了。散文中,你喜欢韩文还是柳文,亦不易知。这些都该用功夫才得知。人的其他行为都如此。但总之人的行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提倡孝呢?中国人认为孝是我们人的天性。诸位能不能反对说孝不是人的天性。你且从弟弟妹妹初生下来看他对父母的感情。你自己到了年龄大了,你想念不想念你的父母亲。到你老了,父母死了,你是不是还会追念到他们。这要拿事实来证明,不是一个人可以发表一篇论文来辩论的。像此之类,我不多讲。
我们如能圆满我的天性,完成我的天性,自会得到安乐两字做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我天性喜欢这样,我人生的行为事业表现亦是这样。这样做,我心里才安,才会感到快乐。我请问诸位,我们的人生除了安与乐还有第三个要求吗?我们吃要吃得安,穿要穿得安,安是我们人生第一个重要的字。安了就能乐。我们看社会上大富大贵的人,或许他不安不乐,极贫极贱的,或许他反而安乐。诸位应该学争取富贵呢?还是学安于贫贱呢?我刚才讲的大舜,他家是贫贱的。周公,他家是富贵的。富贵贫贱只是人生一种境遇,我们要能安,我们要能乐。只要我们的行为能合乎我们的天性,尽可不问境遇,自得安乐。
我们中国人又常言德性。什么叫德呢?韩愈说:“足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德就是性。在我们自己内部的本就充足,不必讲外面的条件,只要能把来表现就行。譬如说喜欢,喜欢亦是我们的天性,人自会喜欢,不需再要条件。快乐亦是我们的天性,人自会快乐,不需再要条件。哀伤亦是我们的天性,人自会哀伤,不需再要条件。人遇到哀伤时不哀伤,便会不快乐。如遇父母死了,不哭,你的心便不安,也就不乐。哀伤反而像变成为快乐了。怒也是我们的天性,人自会发怒,不需再要条件。发怒得当,也就像是一种快乐。喜怒哀乐都是感情,从我们的天性来。每个人都有从大自然中带来的这份感情,不待外面另有条件来交给我这些感情。我不识一个字,我也有喜怒哀乐。诸位看街上不识字的人多得很,或许他的喜怒哀乐比我们反而更天真,更自然,更能发泄得恰当而圆满。我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就要归宿在此德性上。性就是德,德就是性。也可以说是上帝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古人亦谓之性命。我们要能圆满发展它。
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生的,也是上帝大自然给我们的。它可以活一百年。能活到一百年固然好,能活九十八十也算好了。十岁二十岁就夭亡了,这是很可惜的。身体之内有个心,生命之内有个德。德性乃是由天所赋,尽人相同,可以不只一百年,可以绵延到几千年、几万年。人的生活到死完了,人的德性可以保留在你的儿孙身上,亦可保留在大群人的身上。喜怒哀乐古人有,今人亦有,将来的人还是有。这个人能表现一种十分恰当圆满的喜怒哀乐,可做人家榜样的标准的,中国人称他为圣人,或者称他为天人。与天,与上帝,与大自然合一。我们人生到这个阶段,可以无憾了。我们修身齐家,能喜怒哀乐合于天性,亦可以无憾了。人的生命归宿就在此。
所以我们做人第一要讲生活,这是物质文明。第二要讲行为与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文精神。第三最高的人生哲学要讲德性性命。
德性性命是个人的,而同时亦是古今人类大群共同的。人生一切应归宿在此。我想我们人生不能超出此三步骤。中国古人讲人生就是这三个步骤。诸位听了我的话,去读中国孔孟庄老的书,或许可以多明白一点。至于这个话对不对,合理不合理,诸位可以拿现代的人生、现代的观念加以思考,来作比较。自然亦可由你们再作批评。今天我的话不是一种教训,我只是把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古人的话,来介绍给诸位。
恰若初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苦尽柑来遇见你 폭싹 속았수다 (2025)When Life Gives You :林尚春 我在回家路上的公交车上,看见疲惫的人们用手机看电视剧时露出笑容。我想,我应该写一部能让人们感到快乐的电视剧 (1人喜欢)
- Childhoods of exceptional people: 人类群星的童年教育,天生异类非富即贵名师出高徒,或,天生异类贫贱不移自强不息自学成才 (1人喜欢)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李银河推荐的女性主义奠基作品):女性主义的核心是女人自己拥有的物质基础,没有经济独立的女性主义如空中楼阁,如同穷人的孩子缺乏开心智的机会、缺乏搞艺术的机会 (2人喜欢)
- 如何看待美国国会对deepseek提出的“美中人工智能脱钩法案”?人生从来都是如此赤裸裸,斗争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祖国妈妈把人民保护的太好了,根本不知道人生真相血淋淋,不然世界太残酷怎么会安心做牛马呢?
- 王家卫繁花内核是张爱玲:半生缘,半封信,世钧和曼桢,爱情和人生,总是慢了一帧!他们很幸福,和你没关系!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