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片梗2-《早安》a
00分钟 片头
02分钟 电线塔附近民居成排,低矮的房子装修统一,白色栅栏,褐色屋墙,偶有人烟经过。
坂道上走来三个穿着黑色制服的少年,带着一个小朋友。他们背着书包,唱着歌。
其中一个少年善一停下来,让伙伴按自己的额头。实就按了,善一放了个响屁,显得得意。小孩勇说也要按,善一便低头让他按,又放了个响屁,更得意了。善一去按幸造的额头,按了三下才有一声不那么响的屁,而且面露尴尬神色。伙伴们都走了,他还留在原地。
(背景音乐,轻盈跳跃,逗趣)
03分钟 伙伴们催幸造,他还是站在原地不动。
大久保太太正在家里缝补,邻居富泽太太将捎带的一瓶调料给她,两人谈论菜涨价、她们组上个月的妇女会费还没上交。
04分钟 两人讨论着说自己都交过会费了,怀疑组长家里买了洗衣机,是挪用了会费,又说是月供的。原田太太是组长,过来招呼了声,放下了布告板。
孩子们回来了,幸造垂着头慢慢走。母亲原田太太嫌弃地先回家了。
05分钟 大久保交代儿子,不要去隔壁看电视。儿子说自己去温习功课。
大久保太太又跟富泽太太抱怨孩子光顾着看电视。儿子装模作样地念着书,转眼去了隔壁,告诉幸造自己先去了。
幸造正光着腿站在玄关边,瓮声瓮气在求母亲给他条新短裤。
——
取经:
= 幸造原地不动。铺垫后文幸造一再泻肚。
= 小津安二郎式叙述镜头,固定不动,略仰,如同面对面跪坐在垫子上对谈。
= 妇女们之间说着闲话,点到即止地提到洗衣机,有不明说怀疑是挪用了公款。铺垫后文一再的闲话。
= 孩子们都爱看电视。铺垫后文两个孩子大闹要电视。
= 幸造要裤子。铺垫后文一再要裤子。(影片的结尾就是晒在风中的三条裤子。似乎寓意了生活仍将这样延续下去。情节设计:呼应。)
梗:
= 按头放屁,这种无聊的小把戏,少年们却玩得不亦乐乎,并且还有一种自豪感、甚至迷信,还为此吃浮石粉。
这种近乎盲目又有特定规则的游戏,正是少年时将懂未懂、在奇怪的事上找到存在感的现象。
————
06分钟 原田太太埋怨儿子日日腹泻,买洗衣机不是为了给他洗短裤的。幸造想出去,一脸愁苦地求短裤。
大久保太太这边还在闲聊,说担心孩子去隔壁看电视会被带坏。富泽太太也这么认为,她抽着烟,说那对夫妇白天也穿睡衣。大久保太太补充说,那家女主人在歌厅里打过工。富泽太太告辞了,大久保太太问调料的钱,富泽太太说过阵子一起算。
07分钟 富泽太太从大久保那边回家,幸造拿着书和文具跑到了邻居家看电视,男主人请他进来。大久保家的孩子善一已经在电视机前坐着了,正吃着东西。幸造坐下,问实还没来,电视上正放着相扑节目。男主人问他们认为谁会赢,两个孩子都觉得是若乃花会赢。
08分钟 女主人过来,催丈夫上班去,又问两个孩子,另一个怎么没来。两个孩子就起身去叫。他们打开窗户,喊对面。对面的实应了,拿了书本和文具往外去。弟弟勇立即跟着。
09分钟 他们的母亲林太太问去哪,他们说去学英语。林太太说不能去隔壁看电视,实回了个“of course Madam”,勇则说“I Love You”。林太太无奈轻叱。
隔壁的富泽太太过来,叫林太太到了门口玄关处说话,问她会费交了吗。林太太说十多天前就交了。富泽太太又复述大久保太太说的,组长原田太太家买了洗衣机。林太太又觉得应该不会挪用吧。两人又找不出其他可能,林太太分外为难。
10分钟 四个孩子都窝在电视机前边吃零嘴边看,原田太太拉开门,叫幸造回去。礼貌地跟女主人打招呼,又拉着个脸一个个训孩子们,又笑脸跟女主人说打扰了。女主人表示没关系。原田太太又呵斥孩子们快回去。
孩子们都不情不愿地告别了。女主人叫实去学英语的时候,替她向老师问好。女主人自称是“姐姐”,实还跟她确认了一下“姐姐”是指她自己吗。女主人还幽怨的表情说当然是。
——
取经:
= 都是生活中的细节,原汁原味,惟妙惟肖。
梗:
= 小孩子,会一句英语就卖弄,母亲也只有笑骂一句。
= 富泽太太复述大久保太太关于原田太太家的事,这其中的关系真是曲折,却也是真实,街坊邻里之间不就是这么传闲话的么。
= 原田太太一边跟邻居堆笑脸,一边虎着脸训小孩,这变脸真是太生活太真实了。
同时,训小孩的态度,不仅是训小孩,也是给邻居看的,让对方知道自己是真的在避免给人家添麻烦,可是小孩不听管,这就不能怪她了。
= 电视那家的女主人用“姐姐”来指自己,是自视年轻的,而实却叫她“阿姨”,还问她“姐姐”是指她自己吗。
她嗔怒幽怨的表情,说当然是了。但实际上,孩子并不懂得,只是确认一下而已。大人和孩子的区别,和鸿沟。
————
12分钟 林太太看到孩子们从隔壁出来,问他们英语课上得怎么样,他们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林太太来到大久保太太家,站在玄关处,跟大久保太太说,富泽太太来跟自己聊了会费的事,她早已交给组长了。但是现在大家都说她还没交,这让她感到有责任。大久保太太安慰她,说组长家买了洗衣机。
林太太要去问,大久保太太又说会让组长下不了台,宽慰她,大家都信任她,真相总会水落石出的。
14分钟 安静的街道,行人经过,公寓楼里,福井平姐姐回到家里,幸造在写练习,勇在看画报。她放下衣服走过房间,问弟弟福井平一郎翻译做完了没有。一郎翻着词典,说正在做。旁边坐着在写练习的实。
15分钟 一郎放下字典,过来辅导两个孩子学英语。他让实念了一句,并翻译。实翻译得有点不对,他便让幸造来,幸造读了一半,翻译不出来。一郎就按了他的额头,幸造就放屁了,跟老师解释这个时兴的玩法,让他再按一次自己的额头,又放了个屁。幸造还说自己在吃浮石粉来练习。
一郎问他是哪学来的,听说是善一的父亲,便说这是在耍他呢。幸造则深信不疑。
——
取经:
= 孩子们什么都没说就走了,沉默第一次作为孩子抗议的方式出现,铺垫后文用不说话来赌气。
= 林家的两个孩子都被催着去福井平家里学英语,这与他们家不买电视机是一个思路,是不希望孩子们变成“白痴”而是要好好学习,尤其是英语。
梗:
= 大久保太太一边传闲话,给人有了压力;一边又宽慰,劝阻林太太去求证。典型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行动上却不自觉在朝着大而化之的方向捣鼓。究其原因,是因为事不关己吧。林太太作为当事人就更为着急了。
= 幸造对善一的父亲深信不疑,大概是因为见识过他放屁的功夫。而福井平一郎也没有深究,没有非要辩个明白。这就是生活吧,许多谬误,笑笑就过去了,不会较真。
而后来,福井平一郎在路上见到孩子们,让他们不要吃路边的草;教英语的时候还问实和勇是不是还在吃浮石粉,还举海豹死掉的例子让他们不要再吃了。这些都只出于对孩子身体的关心,以免吃出问题来。不过也仅限于言语提醒,并没有一直追踪这件事。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常态。
————
16分钟 善一家里,父亲正在看报纸,放了个屁;善一在写作业,听到屁笑了。母亲(即大久保太太)跑过来问,叫她吗,父亲说没有,她就又走了。
林太太在家里做家务,两个孩子回到家,林太太便训话,怎么又到邻居家看电视了。两个孩子便要求买电视机。林太太说不行,催他们吃饭。
17分钟 三人围着小桌坐下来,实埋怨又是秋刀鱼和肉汤。林太太叫他不要挑剔,又问勇,勇说自己不会挑。
父亲和阿姨节子回来了,林太太起身迎候,勇向父亲抱怨说又是秋刀鱼干。林太太问他不是不挑吗。
18分钟 勇又跟节子说肉汤好吃,节子说太好了。实说不好,每晚都一样。节子过来每人给了一块糖。实说thank you,勇说ILoveYou。
实告诉节子,明天老师会翻译完,节子问他若乃花相扑比赛如何,实就抱怨没有电视不知道,转头又管母亲要电视。节子说听收音机就好了,实不答应,要电视。林太太仍然连声拒绝。
林太太催丈夫快洗澡,林先生问热水好了么。
19分钟 林先生走到饭厅里,问两个孩子谁将牙膏渍弄到洗脸盆了,两个孩子都否认。父亲走后,两人还在回答说不知道,勇悄悄吐了下舌头,继续吃饭。
早晨,房舍间的过道,有孩子上学去,远处坂道上有人拉着板车经过。
善一、幸造、实带着勇,四个孩子走在坂道上,穿着大衣带着帽子的福井平一郎经过,他们纷纷问早上好。
一郎经过他们,又回头告诫说,路边的草不能吃。孩子们纷纷应了。
20分钟 孩子们又停下来玩按额头放屁的游戏,善一按实的额头,没有成功。善一按了幸造的额头,他放了个响屁。善一让按自己的额头,勇要按,按了之后放了个响屁。几人都甚为得意,继续上学去。
善一的父亲大久保在穿衣服,整理领带,放了个屁。大久保太太跑来,问他是叫她吗。大久保先生说没有。
——
取经:
= 笑点源于生活,细节让人会心。
幻听,日常中,很偶尔的是会有这样的幻听,感觉有人在叫自己,去问的时候却又说并没有。编剧和导演真的是很会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啊。
而且,将它跟电影的内容编织在一起。大久保先生放屁,大久保太太就跑来问。而且下面还重复这个梗。这部喜剧的搞笑并不是那么刻意,全都源自生活。
另外,这其中是否有对家庭分工方式的嘲讽?传统家庭,男主人连放个屁,家庭妇女都要紧张地跑去“过问”。而歌舞厅的那对年轻夫妇,女主人是不会对男主人跟前跟后、递衣服、放洗澡水的。
= 关于牙膏渍,两个孩子都说不知道,而且还一前一后地重复,完全无辜的样子。等父亲走后,弟弟就吐舌头了。这其中固然调皮好笑,但是否也折射出父亲在家庭中的强势地位?孩子连小错都不敢承认。
梗:
= 循环。
福井平一郎在这里,提醒他们不要吃路边的草。他们全都应了。之后福井平一郎告诫他们不要吃浮石粉,他们一段时间之后终于不吃浮石粉了,结果又开始吃草了。
也许某些事早已知道过真相,却总是因为不在意、忘记了之类各种原因错过了,一再在各种“小迷信”中循环。迷信按头放屁是一件厉害的事,迷信吃浮石粉能变得厉害,迷信电视会制造一亿个傻瓜……生活中那么多稀里糊涂的信念,却不会什么大害,于是就这么稀里糊涂地从一个迷信出去,稀里糊涂又去执行另外一个迷信。如此循环。
————
21分钟 大久保先生穿裤子的时候,又放了个屁,大久保太太又跑来问他怎么了。大久保先生就问要不要买饼,她说要,又感慨了一句天气真好。
实的阿姨节子走到公寓楼里,找一郎,他正在写翻译,两人打招呼。节子问翻译做好了没有,一郎就将部分译稿先交给她,其余的今天内交。
22分钟 他又招呼姐姐,跟她说节子来了。福井平姐姐过来招呼她,感谢她介绍的兼职,一郎之前工作的报社倒闭后就找不到兼职了。福井平姐姐让节子转告她姐姐林太太同学会的地点。
节子应下,告辞。福井平姐姐评价说节子人很好,一郎应声。
23分钟 一郎扔下书,坐下。福井平姐姐听到动静抬眼看他,说节子嫁给他就好了。一郎说开玩笑,自己正失业。他又问起姐姐那边销售情况。听到说可以今天应该可以卖一辆,他表示高兴。
幸造家里,外婆对着神龛正在念经。
24分钟 原田太太抱怨了一句将人当傻瓜太过分了,穿了衣服出去。她看到邻居夫妻俩穿着睡衣,一个在前哼唱,一个在后弹空气吉他用嘴伴奏,回避了一下,等他们过去了,才往林家去。
林太太奇怪原田太太怎么来了,请她进来坐下说,给她放了坐垫。原田太太一脸不苟言笑地坐下。
25分钟 原田太太先说自己家买了洗衣机,林太太说听说了。原田太太强调说这是用自己的钱买的,家里不那么有钱但不会给人添麻烦,连老母亲都在挣钱,犯不着偷会费,说林太太在羞辱她。
林太太说这是谁在搬弄是非。原田太太还咄咄逼人地叫她问问自己,又说了一串表清高,再这样传谣言,就不当组长了。林太太不太明白,原田太太就明说她没收到林太太给的会费。两人争辩,林太太让原田太太去问她母亲。
有人在门前打招呼来访,林太太就去招呼了。
推销员展示了自己包里的各种商品,林太太没什么想买的。但是推销员不走,拿出刀开始削铅笔。
——
取经:
= 信息缜密而不动声色。
福井平姐姐让节子带话给林太太,关于同学会的地点。同学会这件事并没有出现在影片里,那么,这句话究竟有什么用意呢?
之前觉得公寓楼里的福井平姐弟,跟坂道那边的居民并没有什么相关。现在一想,福井平姐姐跟林太太是同学,所以福井平家和林家有往来,顺便给福井平一郎介绍了翻译的兼职、让一郎给两个孩子辅导英语,于是公寓楼和坂道屋舍就联系起来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就是这样的吗,自然而然。
= 萧条的背景设定,和喜剧氛围的反差。喜剧并不是没心没肺的傻笑,而是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有它好笑或可笑的一面。
片中经济大概是不景气,片中不少人都在为工作的事发愁,包括两个推销员(有些强买强卖的意思。如果不是找工作困难的话,应当不会做推销员)、富泽先生(最终成了一个推销员)、福井平一郎。还有林先生也要为退休的事考虑了。
= 人物关系网设置。
老太太是“会费”问题的关键,是她忘记了,才导致这其中的疑问和矛盾。但是老太太的作用不止于此,真实的生活,自然要包括老年人。她也逃不过老年人被嫌弃的处境。偶尔有发挥作用的时候,吓退了推销员,但很快又被指责。她跟原田太太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关于“煤气费”的提醒,又好笑,又心酸。
梗:
= 情节对比。削铅笔的推销员在林太太家,林太太拿他没办法。推销员去了原田太太家,情况就不一样了。
= 人物对比。在有电视的年轻夫妇这一家里,是“妇唱夫随”的,跟其他的家庭,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丈夫拥有绝对权威(放个屁也要过问)是相反的。
————
27分钟 推销员一直赖着推销,还拿铅笔尖比划着,一个劲地报商品,要林太太买。原田太太见情况不妙,赶紧跑回家,找自己的母亲。
老太太问她慌张什么,原田太太说推销的很烦,让她去应付。
28分钟 推销的来了,老太太摘下眼镜去应付。推销员又开始坐在玄关处展示商品,老太太坐下来说不要。推销员又比划着折叠刀削铅笔,拿笔不断递向老太太,还拿刀指着,让她试削。
29分钟 老太太说用自己的刀削,然后就去厨房拿了大刀,回来的路上还在推销员面前晃了一晃。推销员下意识一躲。老太太坐下,举着刀,借铅笔来削,感慨好削。
推销员看着刀刃对着自己,表情有点发憷。老太太问推销员牙刷多少钱,推销员说五十,她说太贵了。推销员收起折叠刀,默默收起东西走了。老太太问他,怎么走了,欢迎再来,把门关上。推销员一脸憋屈回来关门。
30分钟 原田太太问人走了吗。老太太举起铅笔,说推销员落下了。原田太太感慨还是老太太厉害,才能治这恶人。又问林太太有没有将会费给她。老太太说有的话不早给你了吗。原田太太应衬着,又说了时间。
老太太忽然想起来的表情,起身拿了一份纸包给原田太太。
——
取经:
= 老太太刚开始说的是没有,然后听到了日记忽然想起来了,然后就拿出那份会费来。而且是从旁边的柜格子上拿的,一看就知道当时是随手一放,转眼即忘。加上老太太年纪大了,这种“合理忘记”是可以自然的。
在别的故事里,如果一个悬疑的结果是某人“忘记了”,一定会被人吐槽。但是这是一部生活影片,重点不再解谜,而在传闲话的过程,于是这“忘记”是可以接受的。更何况编剧将它设置得如此合理。
= 老太太问了牙刷多少钱,然后说太贵了,表现自己其实是有诚意试图买的,可惜价格太贵就不是她的问题了。(人物塑造:微妙的细节,言外之意)
= 推销员要走了,老太太还问他怎么走了、欢迎再来、把门关上。这可真是太妙了。怎么走了,这是明知故问;欢迎再来,这是隐含嘲笑,敢耍这种胁迫把戏,有本事再来;把门关上,这是我的地盘,后生你要懂规矩。
梗:
= 推销员什么都没有多说,只报了自己要卖的东西,然后就开始比划着刀,削铅笔。那种隐隐的威胁,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直接感受到的。(行动大于语言)
= 老太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拿了把大刀,也在人面前晃着。这个可太厉害太好玩了。(语言之外的无形交锋)
= 老太太前一刻吓退了推销员,下一刻,又因为记性不好的事,要被女儿埋怨。前后转变之迅速,令人唏嘘。(对比与转折)
= 推销员将铅笔也落下了,一方面是搞笑的,自己吓唬人反而被人吓;另一方面也暗示,他的确不是真心卖铅笔的,铅笔也不放在心上,随手就落下了,威胁人倒是真的。
————
31分钟 原田太太埋怨老太太没有早点给她,害她到处被人说闲话,一直喋喋不休地埋怨,还叫她跟其他老人去樽山等死。
32分钟 原田太太去找林太太了,留下老太太喃喃自语,数落女儿将怨气发在自己身上,嫁了个没本事的老公,生了个这样的孩子,活该。
## 第二幕
### 发展(大人的世界)
原田太太来到林太太家里,自己坐下来,给她鞠躬道歉,说明是老太太忘了给她了,特地来寻求她的原谅。林太太说自己没当回事。原田太太高兴地离开。
33分钟 林太太继续织毛衣,原田太太走之前还特意叮嘱这事不要跟别人说,女人之间闲话多。林太太应了。
富泽太太蹲在家里,叫住经过的原田太太,让她来看一个穿黑灰大衣的人推销的报警器如何。那人给两人解释用法,防火防盗防推销员。
34分钟 富泽太太决定买一个,原田太太则笑着表示不用,她家有更厉害的老太太,什么都不怕。
原田太太往回走,碰见大久保太太,感慨了一句天气真好。两人各自回屋。
街道上,各色店铺亮着招牌。行人来来往往。
35分钟 一家小酒馆里,铅笔推销员喝光了一杯酒,再要了一杯。灰大衣推销员进来,感慨好冷。铅笔推销员问他怎么迟到,他说去买明天的赛事单子了,并拿给铅笔推销员看。
——
取经: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窥斑见豹。女人们有女人们的闲话逻辑。推销员们有推销员的生活,下了班到酒馆里喝一杯。
梗:
= 一会儿夸奖老太太厉害,吓走了推销员,一会儿抱怨老太太耽误事,一会儿又说老太太厉害,什么都不怕。(人前人后、事前事后)
= 铅笔推销员跟报警器推销员是一伙的,一个先去吓唬人,一个再去卖报警器“防推销员”。(套路啊)
————
一部影片abcd四个部分;e为整理修改、线索梳理、节点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