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战之后的丹尼森迷彩罩衣
作者ID:Glen Malcolm(豆瓣:英国恶棍)
丹尼森迷彩罩衣,或“Smocks Denison Airborne Troops”,作为二战英军伞兵的标志性战袍,在二战和战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对迷彩伪装的研究在二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大至皇家海军的几何迷彩,皇家空军飞机的伪装色迷彩,北非英军坦克的Caunter式迷彩,小至迷彩服,士兵自己涂刷在钢盔和帆布装具上的迷彩伪装,均非常有辨识度。英国对现代意义上的迷彩研究早在一战就开始,而在两次大战和二战期间,逐渐形成了系统化,标准化的设计与生产。某种意义上,1942年-43年意味着英国陆军从一支充满运动员精神的“业余”陆军向精确的,科学的职业化军事机器转变的开始,从传统的“卡其色陆军”转向各类功能性迷彩服设计与使用,就是此过程的一个侧面反映。英国陆军在二战期间设计使用过的伪装色迷彩服包括丹尼森迷彩罩衣,防风罩衣和裤子(防风套装由各种伪装色面料制成,包括白色,沙漠色,绿牛仔布,以及最后的三色迷彩),SOE迷彩跳伞服,COPP迷彩防水衣等。在战争结束时,英国陆军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迷彩功能性服装系统。因此在二战之后,外国政府曾多次购买英国军队的剩余物资以支援本国的军事行动需要,例如法国政府大量采购了丹尼森和迷彩防风套装用于印度支那以及阿尔及利亚的战争,比利时政府委托英国生产与丹尼森迷彩罩衫类似的外套与面料供本国使用。而英国的迷彩服装设计也启发了许多国家自己的迷彩风格,丹尼森罩衫作为一款跳伞服,其布局影响了比利时,法国,加拿大,南非和罗德西亚自己的伞兵功能性服装设计,而丹尼森罩衫上使用的Brushstroke(笔刷)式迷彩样式,除了在上述国家外(加拿大例外),也影响了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迷彩服设计,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等。而在英国,丹尼森迷彩罩衣的生产在1945年后仍然持续着,以提供军队在冷战中军事部署的需求。
历史研究的方向与关注点往往受政治与社会环境影响,因为显而易见的原因,收藏界针对二战期间的丹尼森迷彩罩衣的研究与讨论十分常见。而针对1946-1978这段时间生产的丹尼森迷彩罩衣的研究呈碎片化,很少见到系统总结。事实上,从1946年到70年代末,丹尼森的设计与生产发生了不少变化。首先是迷彩所用的色调,从1946年开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变化,其次是一些服装布局和用料的细节。而到50年代末出现的1959 Pattern丹尼森迷彩罩衫,与之前产品相比,在衣服版型和迷彩色调,类型上显示出了极大的区别。
通过观察分析现有的样品,我认为可以将1946-1978年这段时间生产的丹尼森迷彩罩衣做出大致的分类:1946-50年代末(约1958年)这期间生产的可以归为一类,在1959-1978期间生产的可以归为另一类(尽管从1968年开始就取消了在丹尼森标签上印生产日期的行为,下文会详细说明)。
1946-1957?
事实上,从二战到50年代末生产的丹尼森(或战后丹尼森),其标签均以“Smocks Denison Airborne Troops”抬头。这也意味着,在这段时间中,官方没有对不同版型,不同年份,不同迷彩风格的丹尼森迷彩罩衣进行分类命名。正因为存在这样的管理混乱,对于收藏者来说无疑增加了许多谜团。那么战后丹尼森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只是基于观察归纳得出的规律。
战后丹尼森可以从衣服版型,迷彩色调以及生产厂家来分析。以下论述中归纳的结论均基于一定数量的样品观察,且有均照片佐证。简而言之,我认为战后丹尼森共有两个不同版型可以细分,可以按照袖口细节区分,产生变化的时间节点约为1951年前后;而战后丹尼森的迷彩色调几乎难以预测,不可能归纳细分,只能将其视为一大类,用来和战时丹尼森和59版丹尼森区分开来;战后丹尼森的生产厂家有明显的规律,有一部分继承了战时的生产商,有一部分则是新名字(战后才开始接受军队订单生产丹尼森),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生产商几乎无一参与生产1959版丹尼森(也就是说,1959版丹尼森的生产商也无一参与过生产二战和战后至58年的丹尼森)。
首先从版型说起,版型中需要提到的细节主要是袖口和拉链。此二者中尤其是袖口,是区分1951年之前和之后生产的丹尼森的关键。我认为,如果衣服袖口为“二战后期”式样的纽扣收紧版型,那么几乎可以确定这件丹尼森的生产年份在1946-1951年间(当然,它也可能是二战产品)。


如果袖口有较长的羊毛线织收束部分,没有同时出现“二战后期”的纽扣收紧细节,并且毛线袖口不是明显的人为“战地改装”(通常通过长度,毛线颜色和面料可以判断),那么这件丹尼森应该是1951年及以后的产品(常见生产年份为1954,1956,1957;目前尚未见到1953年,1955年,和1958年的样品)。这里需要补充一个很明显的事实:1943末期-1945生产的丹尼森均取消了1942-1943年样品袖子上的绒线袖口。而事实上,这种绒线袖口很受欢迎,不仅可以防风,并且在撸起袖子时可以起到固定袖口位置的作用,使袖子不至于滑落。因此,时常有士兵因地制宜,剪下袜子的袜筒,缝在纽扣袖丹尼森的袖口上做战地改造。

关于拉链的区别,在于衣服在生产时使用了 全拉链还是半拉链设计。目前的观察显示,从1946年至1957年生产的丹尼森样品上,始终能见到半拉链设计,而有部分1954年生产的样品上出现过全拉链,并且 从工艺上看不是战地改装。除1954年以外,并未观察到在其他年份生产的丹尼森拥有全拉链的设计。这也是战后丹尼森令人匪夷所思的一个细节,全拉链被视作基于半拉链的改进措施,就穿着体验而言,全拉链的设计明显优于半拉链。奇怪的是,1954年生产的全拉链丹尼森却没有成为之后的生产标准,而是作为例外存在,在此之后半拉链丹尼森依旧继续生产。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丹尼森上是否有全拉链,作为间接判断样品是1951年之前还是之后生产的标准,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评判标准远不如看袖口来的可靠。

Bruce Wilson在他的Denison一书中提到过一个解释:英国陆军在战争期间向制造商下了数量庞大的服装订单,在战争结束时,这些订单仍没有完成,因此制造商额外花了若干年来完成这些订单,这些订单在战后生产时,仍旧采用下单时的生产标准(例如纽扣袖口的丹尼森设计),也许这能够解释了为何在1946-1948年期间,采用纽扣袖的丹尼森依旧在生产,并且生产商为John Gordon & Co(John Gordon是二战中常见的丹尼森生产商,但在1948年以后生产的样品中再无出现过John Gordon的大名)。可能是因为这批“二战尾单”的合同在1948年左右交付完毕,军方此后再也没有委托John Gordon生产丹尼森。
属于版型的讨论中有另外的一个不那么明显的细节,是金属按扣的材质。从二战开始,每件丹尼森上都有一定数量金属按扣,在二战期间生产的丹尼森几乎无一例外都使用了Newey的黄铜按扣,有一种观点倾向于认为1946年(以及 之后短暂几年内)生产的丹尼森依旧使用二战式样的铜扣,直到库存耗尽或是在某个时间点出台了新的规范文件,才开始使用镀镍金属按扣代替黄铜扣。这种说法很可能是通过观察所得经验总结,有其合理性。但是需要注意,有人称见到过50年代生产的样品带有二战式样的黄铜扣,可惜没有照片反映。如果事实如此,那么例外的确存在。总而言之,通过金属按扣的材质也许只能粗略区分40年代和50年代的产品。
其次,我想谈一下战后丹尼森的迷彩色调和涂刷风格。通过观察样品,我发现一个普遍的趋势(仅谈普遍规律,例外的确存在):战后生产的丹尼森出现了与二战时期生产的样品相对不同的迷彩色调。尽管战后生产的丹尼森继续使用战时的三种迷彩色(黄色作为衣服底色,在此之上涂刷绿色和棕色的迷彩),但是每种颜色的色调都发生了变化。战后丹尼森的三个迷彩色调均比战时生产的样品更浅,更亮。最显著的变化是迷彩色的棕色部分:在二战后期生产的丹尼森样品中,棕色迷彩部分呈巧克力色,而战后生产的丹尼森的棕色迷彩部分呈红砖色,比巧克力色更“亮”。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别样品早在1945年就出现了明显浅化亮化的迷彩色调,很可惜生产日期无法精确到月份,我们无从得知该样品是在二战结束之前还是之后的生产的。关于战后丹尼森的色调,可以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取色标准,因此在同一时期生产的样品中看见色调深浅不一的绿色 或者棕色迷彩都不足为奇。而相对较为规律的是战后丹尼森的涂刷风格:可以说,1946-1948年生产的丹尼森,其迷彩涂刷风格和1943-1945年战争时期生产的丹尼森完全一致,均为边界明显,着色均匀的色块与笔刷的混合。笔者认为此话题适合在二战丹尼森的分析文章中着重讨论,因此此处不多赘述。


最后,来谈一下在战后生产丹尼森的生产商都有哪些。通过观察,已知有如下生产商:John Gordon & Co,George Davis & Co Ltd, (Manchester),L. Silberston & Sons Ltd,W.A.Phelps Ltd. (London)。如上文所述,在1946-1948年之间生产的样品,几乎均为John Gordon生产,并且在袖口使用纽扣收紧,而不是羊毛线织收束。John Gordon的名字在1948年之后的样品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George Davis(有时缩写为Geo. Davis),L. Silberston和W.A.Phelps这三家。这其中,George Davis的大名在所有样品的标签上是最为常见的,生产日期涵盖1951至1956年,L. Silberston和W.A.Phelps相对少见,并且生产日期主要集中在1956-1957年之间。不论厂家,常见的生产年份为1954,1956和1957年,目前尚未见到1953年,1955年和1958年的样品。另外,我想简要提一下在观察中发现的几个和生产商有关的规律。在1954年,George Davis生产过一批带全拉链的丹尼森,除此以外,未见其他生产商生产过全拉链的样品,且同样在1954年,George Davis依旧生产了带半拉链的样品。L. Silberston在1957年生产过一批标签上带有“Admiralty Vocabulary”字样的丹尼森,标签上通常用印章印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目前已知的两件样品分别有No.74192和No.74194的印章。据称,带有这个标签的样品属于英国海军部的订单,供皇家海军陆战队使用。George Davis在1951年生产的一件样品中,其衣袖出现了和John Gordon相同的“二战尾单”设计(即纽扣收束袖口),是十分有趣的例外情况。




综合上述关于版型的讨论,可以略作小结:如果一件丹尼森迷彩罩衣上出现了二战中后期的纽扣袖口,那么很大几率这件样品是1948年以前John Gordon & Co的产品(当然,包括他们的战时生产产品),如果一件丹尼森上出现了毛线袖口,并且是半拉链设计,那么很大几率这件样品生产于50年代。
1959-1978?
在1959-1978期间生产的可以归为第二类——“Smock Denison 1959 Pattern”,这也是整个丹尼森迷彩罩衣的发展中唯一一次被官方定义的pattern,即常说的1959 pattern丹尼森,59版丹尼森。但上述同样的难题也出现在1959 pattern丹尼森上,尽管可以和战后丹尼森明显区分,但是59版丹尼森在迷彩色调和类型上又出现了(目前所知)至少四种变种。这四种变种均无官方定义的pattern,且难以通过年份,生产商找到明确的规律,仅能够通过迷彩风格进行区分。通过分析大量样品,我认为暂且可将Smock Denison 1959 pattern分成如下四类:1.Brushstroke(笔刷式),2.Leaves(树叶形),3.Banana/Mustard/Sinai(香蕉皮/黄芥末色/西奈沙漠色),4.Bold(粗旷笔刷式)。注意,这四个词汇从未出现在官方说法中,部分来自于收藏界爱好者的发明,部分是本人为便于做“业余”的区分而发明的。




如上图所示,这四种迷彩类型可以通过生产过程中对迷彩色的使用以及不同的印刷技巧来区分,这是最显而易见的分类法。而这四种类型的迷彩,的确可以从其生产时间上找到一定规律,但是由于缺乏官方文件的支持,仅通过样品的标签信息来做归纳,往往会产生预料之外的例外。另外不能否认的一点是,这四种迷彩类型同样是通过观察样品得出的规律,因此不可排除未知的例外情况的存在。但收藏界目前的讨论结果倾向于认为通过迷彩类型来归类相较于通过生产时间来归类更稳妥。
第一种Brushstroke笔刷迷彩常出现于首批生产的Smock Denison 1959 Pattern上。观察标签可知其生产日期大约在1959-1962区间范围内。目前所知的生产商几乎都是B.M.C.,尚未见到其他厂生产的样品。
Brushstroke迷彩非常容易辨识,因为它仍有战时和战后丹尼森的迷彩色基调,且迷彩色块涂刷风格辨识度很高。战后生产的丹尼森延续了战时的色彩基调,但是在亮度上逐渐变亮,最明显的是三种颜色中的棕色部分。在二战后期生产的丹尼森上,棕色部分呈巧克力色,而战后丹尼森的棕色部分呈红砖色,比巧克力色更“亮”。而59版丹尼森的第一批Brushstroke迷彩,几乎完全采用了与战后丹尼森相同的色彩基调。但是59版Brushstroke和战后丹尼森的迷彩涂刷风格完全不同,Brushstroke的迷彩部分(绿色,棕色)有着十分流畅的笔触,仿佛用一把半干的拖把从上往下快速扫过,留下“垂须”一般的痕迹。 Brushstroke的迷彩部分同时也有比较结实完美的非须状色块,这两种涂刷方式往往会在同一件衣服上出现。通常来说,绿色和棕色的迷彩部分所占的比例并不多,整件衣服的主要色应该是黄色基色部分。从远处看,或者经过多次水洗后,Brushstroke的黄色底色基调最为明显,另外两个迷彩色只起到点缀作用。


第二种Leaves树叶形迷彩出现于第二批生产的Smock Denison 1959 Pattern上。目前所见的样品照片显示该类型迷彩仅在1962-1964年间生产。而已知生产商则有Windsmoor (Macc) Ltd,B.M.C.和J. Mandleberg Co. Ltd这三家。关于这三家厂商所生产的标签,有一点十分有趣:B.M.C.和J. Mandleberg均采用了标准的“Smock Denison 1959 Pattern”标签抬头,只有Windsmoor使用了二战及战后的“Smocks Denison Airborne Troops”标签抬头。
Leaves迷彩同样有笔刷的痕迹,但是相比Brushstroke的干扫式笔刷痕迹,Leaves的笔刷痕迹显得较为“缓慢”,以至于笔刷部分形成了结实的色块,而没有空心漏色部分。而之所以称这种迷彩为Leaves树叶形,是因为其较为收敛和圆润的笔刷风格,迷彩边缘的圆润收敛使人联想到摇曳的树叶。但实际上更接近实际效果的例子是在油性表面泼水而产生边缘圆润的水渍的效果。考虑到命名的简洁原则,我还是称其为leaves树叶形迷彩。在颜色色调上,Leaves相较于Brushstroke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衣服底色从Brushstroke的咖喱黄变成了米黄色,绿色色调变的更“冷”,而棕色色调变得更暗了。Leaves迷彩的绿色和棕色部分所占面积比例比Brushstroke更大,因此在视觉上产生了真正的干扰性效果。


此处需要提及一个标签上的变化:就目前所见的样品而言,1968年应该是一个转折点,标签带有“Smock Denison 1959 Pattern”抬头的丹尼森迷彩罩衫,已知最晚生产年份为1968年。在Paradata网站上公布的一份名为“Specification for: SMOCK, CAMOUFLAGE”的文件(UK/ISC/3181B)中,详细介绍了生产丹尼森迷彩罩衫的版型用料规范,有一页特别规范了衣服标签的格式。可以发现,标签的抬头不再是“Smock Denison 1959 Pattern”了,而变成了“Smock Camouflage”,同时,增加了NSN编码,保留了“Size 阿拉伯数字”的尺码,取消了身高与胸围尺码的说明,保留了生产商名称,保留了合同号(事实上,在1966年生产的丹尼森标签上就已经出现了合同号,而在1964年及以前生产的丹尼森标签上则没有),取消了生产年份,取消了大箭头,另外部分标签还选择性的增加了“姓名,编号”两行空白,给使用者自己填写。这份文件的发布日期是1968年8月13日。

奇怪的一点是,目前为止没有见到过一件1965年生产标签的丹尼森。1964及以前的标签本质上和二战标签的格式一致,而1966年开始的标签则带有合同号。也许1965年也是一个关键节点?因为在这份文件的开头提到,前一份类似的文件在1965年5月20日发布。那么是否因为重新整顿丹尼森迷彩罩衣的设计生产而导致1965年一年没有任何生产?很可惜,在找到并研究此文件前,这仍旧是一个谜团。




第三种是Banana/Mustard/Sinai香蕉皮/黄芥末/西奈沙漠迷彩,这种迷彩出现在第三批生产的Smock Denison 1959 Pattern上,以及带有“Smock Camouflage” (常见的NSN: 8405-99-973-5163) 标签的丹尼森上。该类型的迷彩已知最早生产日期为1966年。常见的样品分两类,一类是1966-68年生产的,带旧标签(抬头为“Smock Denison 1959 Pattern”字样,无NSN号, 有年份,有合同号);第二类是1968年及以后生产,使用1968年8月公布的新标签规范,因为取消了年份,因此无法准确定位生产时间。这两类Banana丹尼森的区别仅在于标签,而迷彩涂刷风格没有因此产生区别。常见的生产商为B.M.C.(旧标签)和Cookson & Clegg Ltd(旧标签,新标签)。已知样品中所有B.M.C.生产的均使用带年份的旧标签,显示为1966-67年间生产。而Cookson & Clegg Ltd于1968年开始生产,除了1968年早期生产的样品仍带有旧标签,其后样品均使用了新标签。
Banana香蕉皮迷彩本身是一个非常有特征的迷彩式样,特征是采用了黄芥末色(比Brushstroke的黄咖喱色略深一个程度)基础色,而在迷彩部分,也就是棕色和绿色部分,各自有两个色调:深绿和浅绿,深棕和浅棕。这是1959版丹尼森的四种迷彩类型中唯一用二重色调调配迷彩部分的例子,其他迷彩的绿色和棕色只有一个色调。而Banana迷彩的笔触也有独特性,绿色和棕色部分的涂刷技术一般为以下三种风格的混合:十分夸张的笔刷干扫痕迹(呈断断续续的虚线),树叶或血渍式样的圆润斑点,占较大面积的迷彩色 块(同种颜色的两个色调通常在大色块中出现,一般情况为较深的色调占主导,较浅色调在色块边缘出现,形成“影子”的效果)。Banana迷彩整体而言,迷彩部分占的面积比例并不大,因此从远处看整件衣服明显呈黄色色调。


最后一种是Bold,也就是粗旷笔刷式迷彩。这种迷彩风格的丹尼森是整个1959版丹尼森家族中最为常见的,在收藏市场中出现最为频繁。根据样品标签可知,Bold迷彩的情况和Banana迷彩相似,均经历过1968年的标签转换,因此有的样品带有旧标签,有的样品带有新标签。一般而言,收藏市场中的样品大多数带有1968年规范后的新标签,这可能是因为Bold式样的迷彩在1968年之后为主要生产式样,而Banana迷彩可能仅在1968年之后短暂生产过一段时间。Bold迷彩丹尼森已知最早的生产日期为1966年,在1966-67年间(使用旧标签)主要生产商为B.M.C.,而使用Smock Camouflage标签,也就是1968年及以后生产的样品,其生产商包括James Smith & Co.(Derby),Cookson & Clegg Ltd,H.E. Textiles Ltd,和B.M.C.,其中James Smith和H.E. Textiles为该迷彩类型的最常见的两家生产商。
在迷彩颜色和涂刷风格上, Bold迷彩使用了类似Leaves迷彩的浅黄/米黄色底色,绿色和棕色部分只有一种色调,相比Leaves的绿色,Bold的绿色色调似乎更为鲜艳(也可能是样品普遍存在使用/清洗频率较少的缘故),而棕色色调与Leaves的棕色部分相差无几。涂刷风格上,Bold和Leaves是最为接近的,同样是自上而下的大面积笔刷涂刷,但是Bold的迷彩色块边缘通常呈较为粗旷的干扫痕迹,而非Leaves上迷彩色块的圆润边缘。并且Bold的迷彩色块内常有空心漏色的现象,很明显是颜色覆盖力,下笔轻重不够导致的,这一现象在Leaves迷彩中并不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将其称为Bold粗旷笔刷式迷彩。从远处看,Bold迷彩的丹尼森有较高的辨识度,其使用的三种颜色在面积比例上达到了平衡,有明显的干扰式迷彩效果。


综上所述,Bold粗旷笔刷迷彩与Banana香蕉皮迷彩作为1965年之后出现的两种新迷彩,几乎同时在1966年开始生产,但是Banana迷彩在1968年之后生产的样品并不多,而Bold迷彩在1968年之后生产的样品最为常见。因此可以做出推测,即1966-67年的生产订单中,Banana迷彩占多数,Bold生产量较小,而1968年之后,Banana迷彩的生产逐渐减少,最终让位给Bold迷彩。
Reference
Wilson, Bruce. Denison: British Airborne Specialist Clothing from World War Two to the Prensent Day. Hitchin, Herts: Military Mode Publishing, 2013.
‘Denison and Parachute Smocks | ParaData’. Accessed 25 June 2019. https://www.paradata.org.uk/article/denison-and-parachute-smocks.
‘British Denison Smocks’. Accessed 25 June 2019. http://www.warrelics.eu/forum/airborne-special-forces/british-denison-smocks-14909/.
‘Pattern 1959 Denison’. iacmc.forumotion.com. Accessed 25 June 2019. http://iacmc.forumotion.com/t5435-pattern-1959-denison.
‘’59 & ’77 Pattern Para Smocks - Page 2’. iacmc.forumotion.com. Accessed 25 June 2019. http://iacmc.forumotion.com/t6244p25-59-77-pattern-para-smocks.
‘Denison Smock 46?’ Accessed 25 June 2019. http://www.warrelics.eu/forum/airborne-special-forces/denison-smock-46-a-62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