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为何“物”?我从2亿字古籍中找到了“发物”本源,保你3分钟看懂!

发,射发也。 ——《说文解字》
凡诸恶疮瘥后,皆百日慎口,不尔,即疮发也。——《备急千金要方》
刺激、加重外伤、肿疱疙瘩或某种疾病的食物,如羊肉、海参、鱼等物品。——《汉日辞典》
一、何为发物?

为了更好地理解“发物”,溯求“发物”一词的来源,我对《中华医典》(约600余部,共2亿余字)的中医古籍进行检索分析,发现“发物”一词出现自明代《普济方》(刊于1406年),被诸家所认同,成熟于清代,为各家广泛使用。
综合古代典籍,可以清晰看到凡是能诱导身体进入一个“高敏感状态”,并产生的一系列病理体征的物品或物质,都可以称之为“发物”。
二、发物的特点?
发物有三大特点:
1)打破身体平衡,阻碍身体康复。
2)将曾经患过的疾病再一次诱发。
3)衍生新的疾患并有可能加重。
由此可知,像发粉、粉尘、油漆、染发剂等,虽并非食物,但因具有“发物“疾病的特点,这些物质也属于”发物“。发物因人、因病而异,对健康人来说,日常食物往往不是发物;在生病时,哪些会引起疾病复发或加重的食物才是发物。
三、常见发物
中国古代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从本质上说,食物也有药物的基本特征,即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只是它的性能没有药物明显和剧烈。所以在日常饮食过程中,需要结合身体状况,准确掌握食物的性能,避免“食物”变“发物”。
一般来说,按照发物的性能分为六大类:
1)发热之物:如姜、花椒、胡椒、狗肉等。生热发物本身阳气较旺,容易上火,爱上火的人应少吃。对有手脚冰凉、怕冷等表现的寒性体质的人来说,这些发物就是温暖身体的好食物。

2)发风之物:如虾、蟹、鹅、鸡蛋、贝等。动风发物,往往具有腥膻味,能升发阳气,引动内风。患有皮肤病、经常头晕目眩、手足心热的人不宜食用。

3)发湿热之物,如饴糖、糯米、猪肉等。助湿发物,易生湿热。对于身体困倦、吃饭不香、大便黏腻等身体有湿气症状的人士不宜多吃。但助湿发物有滋润生津止渴的功效,如果若出现口干舌燥、干咳、肌肤干燥等症状,就可以适当多吃一些。

4)发冷积之物:如西瓜、梨、柿等各种生冷之品。冷积发物性味偏寒凉,能降体温。体质虚寒、肠胃功能偏弱的人应当少吃。

5)发动血之物,如辣椒、狗肉、公鸡等。动血发物往往能够通经活络、活血化瘀。身上长疮、发炎者容易加重症状。

6)发滞气之物,如芋头、薯类、莲子等。气滞发物有滞涩阻气的作用,多食容易胸闷、腹胀、积食。特别对于脾胃虚弱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妈妈们对于“发物”的反应如常人同,请妈妈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