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我们为何不快乐。。。
从小语文的教科书里最令人记忆深刻的人物是——黄继光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枪口;邱少云忍受火烧保全部队;赵一曼深受日军折磨也不肯透露机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等抗日英雄英勇事迹。
每当此时语文老师就开始强调集体的重要性,谆谆教诲道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遵纪守法,为社会主义贡献,热爱祖国,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我敢自己摸着胸口”骄傲“地说,我曾经确实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上课认真听讲,专研“教科书”;
团结同学,具体做法是:尽量让自己不出众,努力为他人考虑(比如把自己喜欢的让给别人)感受自己的无私;
不早恋,不穿“伤风败俗”的衣服,不和“成绩差”的人交朋友,要讲“规矩”。
———十足“乖乖女”。
有句话叫做:后来流了多少眼泪就是曾经的脑子进了多少水。
我回顾了一下,在那段天天以泪洗面的时候我猛然意识到了,脑子严重进水的时候正发生在我“乖”的时候。

自小、初、高到大学的16年加上还在学校工作的8年,我真的是很”懂“研究教科书啊,小学买教辅为了更好的回答老师提问完成作业直至工作用教辅来备课授课。
那么,我成为了教科书的专家吗?未见得,倘若现在让我编写教材,我还不够水平;要说这20多年的”啃书”经历,根据10000小时定律的话(每天坚持2小时大概十几年时间),我完全可以成为活脱脱的”教科书“本尊了!我只想“呵呵”。
我发现,如果只啃一些“权威”书籍,不仅仅让学习变得十分功利和被动之外,并且很难打通这些所谓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连接。为此,我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机械的记忆失去了完全可以自己进阶的可能性,并且开始跟现世稍许脱节,而且还鄙视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学习的“功利”提示说你可以通过学习、考试作为人生上升的渠道,而且是在没有家庭背景下唯一可行的通道时,你在得到高考成绩的那一刻,你的人生已成定局?以至于在步入中年,人生已成型之后,你只能如此度过余生 ?
你有没有开始不加思辨的相信一切,并且更加固话你的“思想”正确性?比如龙应台所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可是,你看过《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吗?而且很有可能你会把”读书用功“理解为啃”教科书“,上课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作业,每次考试都完美的接近100分这样的刻板印象,是吧?
后来我发现读“书”,这个书的范围太大了。不仅仅有考试成绩的教科书,还有关于生活的思考,技巧的讲解,历史的描述和人生的感悟。而且教科书不可能适用于每个人,但是教科书的普及和对其权威的崇拜确能杀掉许多对其不感兴趣的人。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科书并没有让我们质疑它的余地,只能被动接受,因此我们常形容它很“死”;它告诉我们答案,确极少告诉我们为什么,是通过什么推论得出的这个结论,而且不要求我们去实际中验证。
所以,练就了我们相信权威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加思索不去质疑,并觉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遵从主流观点,让自己随波逐流,深陷大众娱乐刷剧看真人秀来相信自己的生活已定型,我还是可以再虚拟中找到”笑点“,我的日子还是不错。
但往往你失去了质疑和思考得能力,没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去正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并且你深信自己只能这样。
是的,你形成了僵化的思想。

”团结同学“这词儿在以前写进了我的小学奖状里。当然我们也都明白能够在学校得到奖状的首当其冲的因素是自己的学习考试成绩,但“团结同学”仍然是我们学校生活崇尚的思想指标。
当学雷锋,捐钱给山区孩子成为考核的指标时,它就开始变味了。你的“援手”变成了“炫耀”的资本,甚至你想伸出“援手”的内心冲动和话语都可以让你变成“圣母”。比如网络中批评一些明星们捐钱在国难时不捐钱,或者捐钱太少又或者这次捐的钱比上次少。
我们还可能会默认我把自己的喜欢的“肉”让给了TA,那是我爱TA的表现,他应该感激、感恩,并且日后回报于我。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TA不接受,我们觉得TA故意糟蹋了我们的好心,不领情,可恶;二是TA接受了我们的心,却不同时将心比心的及时付出,我们认为TA辜负了我们的真心,换来的是一片凄凉。
而这些事实我们可能在“团结”中忽视了,一是TA本来就是个素食者;二是TA对你的好心好意已经习以为常。
就像我们只要求孩子要“用功读书”,打着为TA好的名义,剥夺了TA发展其他爱好的可能;就像对待自己的伴侣,一味的付出渴望TA体会你的好,反而让TA看不到你自己的价值,觉得你的感情可以任意糟蹋,他的行为你可以无限容忍。
中国讲“和”,提倡人和人之间要团结。可是年少的我确认为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只能是“讨喜”和“牺牲”,打磨自己的“棱角”为了融入,反过来就伤心自己,还安慰自己已“顾全大局”。
如此,我们开始慢慢地忽视了自己,觉得为了别人的快乐我们自己才会快乐。可现实是别人的快乐和幸福,我们偏偏无法预测、影响和掌控,我们觉得很无力,觉得自己没有用。

早恋会影响学习,家长和老师天天旁敲侧击的明示、暗示还在学堂奋斗着的年少的我们。早恋的同学多败坏风气!要和成绩好的同学玩,多去学习他们;远离成绩差的人,因为她们要把你带坏。
奇怪的是,我们长大后,父母又开始组织你去相亲,催你结婚了要孩子了,一个不够还最好两个。他们觉得男、女天生会谈恋爱,处理家庭关系,成为合格父母。
我觉得这是一个天下最大的坑。恋爱中,不是你跟我门当户对,咱两就能甜得似蜜;婚姻中,不仅仅是我妥协对你付出就到金婚;为人父母时,不是仅仅有经济条件养育,规劝好好读书,孩子就快乐还能茁壮成长乃至成功的!
我们的心智不是随着年龄而成熟的,是随着我们经历的事,犯过的错,得到的痛而成长的。
被硬生生推进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代价很惨重。不懂怎么与异性相处,甚至不知道自己适合于什么样的伴侣,就进入到婚姻和要孩子,是件极端冒险的事情。
没有经历过深爱的人挺无趣,没会经历过深痛的人也不懂爱。
如果现在我有一个女儿,我会试着告诉她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多接触一些异性。相信自己的美,接纳自己的不同,那是你成为“你”的原因。去寻找另外一个配得上你自己,给自己带来快乐并且可以一起生长和应对挑战的人。如果随着时间推移,你看到了他自己曾经未曾想过的阴暗面,让你在关系泥潭中惊慌、挣扎,最严重的是让你逐渐失去了你曾经深以为傲的闪光点,就果断结束吧。重新找回自己,把破碎的心捡起来,绕过这个坑,再重新起航。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对的Mr. Right, 正是通过你踩的坑和避的雷指引你到幸福。
我希望自己还是女孩的时候能够被这样告知,希望自己以后的人生中还能有一位精神导师。不仅仅教会我可以在生活中的信息、技巧和能力,还能指引我如何了解自己,爱护自己并且可以拥有那个同样爱自己的另一半、朋友和家人,怎么一起面对生活的ups and downs.
而这些才真正关乎我们的幸福。

后来。。。
我们终于知道或许是从小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让我们在成年后变得迷茫。
幸福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它也可以为我们自己拥有。
你需要抛掉僵化的思维,用开放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自己。
不要以为你的生活只能这样了,没法改变是你已经结婚了,你要照顾孩子等等。。。
你就是学不好英语,天生没有数学细胞等等,放弃了学习的习惯。。
你配不上那个看起来优秀的TA,你是不是还不够好,做得还不够等。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永远不要给自己下定义;也永远不要轻信局限自我的评论。
是,你可能目前学习英语很吃力,但是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你也能看到进步,或者你或许学习英语思维很难却发现学习日语如鱼得水,或者在学习语言中你发现对历史感兴趣,用历史材料反来学习英语你觉得乐此不疲呢!
是,你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前夫数落你的不好A B C D等等。但这些不是你经历下段感情的标签,你会成长,只要你多去反思和学习。并且你的A B C D可能在下一个人看来却恰恰变成了你的优点。有人喜欢温柔也有人喜野蛮女友。你只是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没遇到那个合适的人而已。
不要和周围的人对比幸福,跟自己纵向比较。
职场中,你是上升为经理了,还有总裁呢;关系中,情人节你得了520的红包,人家还有收到限量版爱马仕包包的呢;育儿中,孩子得了班级里第一名,那年级的第一名总分还比你家孩子多几分的呢。
进步让人感到快乐。增加对于自我的掌控感,做出一些让自己有成就感的事情,其实你就在进步。你渐渐更加自信,变成更为闪耀。
先要爱自己,才能爱他人。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不要“无私”地一味付出,付出所有人,讨喜和践踏自己并不受人真正的欢迎。让人觉得你假,你的好是有所图,你对所有人好显得你的付出很不受重视。
保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的付出,快乐是“双赢模式”不是单方面的假兴奋。如果你的真诚和善意没有得到正向回应,你就应该反思你的付出是否是对方期望的,你是否可以停住付出,或者你暂时减少关注进而更多的提升自我等等。
感恩真正关爱你的人,把你的好脾气,更多的业余时间留给真正你关爱的人。少点应酬或许可以用多做实事来弥补,错过孩子的成长,可能会成为你的终身遗憾。
我们是需要“面子”,你可以营造的“面子” 有的人觉得你聪明,有的人觉得你傻。你也不是人民币,人人都喜欢你。正面评价你高兴,负面评价你就难过,愤怒。此时,不如多关心自己的里子,只要问心无愧,不伤天害理,该逍遥时便逍遥,多自在。
不要把你的情绪建立在不可控的他人身上。

用怎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生活挑战?
是一直抱怨,不求改变,一蹶不振。
还是将挑战视为学习的机遇?
我们看到以上两种思维模式,也很容易判断哪一种思维模式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我们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这句话应该还有一个前提:是如果你能从成败中走出来,你能从失败中反思到不足,你能改正掉失败的错误。
所以,每一次失败都是一个宝贵的经验。不要用失败来阻止你的成长,更不要以你某方面的失败来定义以后的自己。
你从来都可以做得更好,只要你愿意。
另外,人类有个很奇怪的心理。我们很容易为自己的失败找外因,也就是环境归因。比如,你迟到了会夸大堵车的原因;你们项目失败了,你会夸大是团队中某个人的原因等。
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当只有自己不断升级成版本2.0, 3.0 。。。变得更好的时候,你慢慢会惊讶于你周围的人也跟着在升级。也只有他们才能成为你此阶段的交集。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