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全纪录 Ι “阿卡贝拉”——艺术家、策展人面对面
嘉宾 Ⅰ
隋丞(学术主持)、甘挺(策展人)、蒋祎祎(策展人)
郑月圆(艺术家)
地点Ⅰ 至美术馆
时间Ⅰ 2019年5月25日16:00-17:00

蒋祎祎:
感谢各位出席我们的开幕论坛,与学术主持、艺术家、策展人面对面。在此前我们已经留有时间让各位去展厅里感受我们的“阿卡贝拉”,而在观展期间所产生的问题或疑惑都可以在这个论坛里提出,与嘉宾们一起畅所欲言。此次我们的“阿卡贝拉”——国际青年艺术家交流展的形式是由一位深圳本地的青年艺术家郑月圆与来自欧陆西班牙的艺术家杰拉德·托雷斯构成,体现差异性、多元化的国际青年艺术家交流是我们的目标,最初我们构想过以一种双个展的方式来呈现,但最终以“阿卡贝拉”这样的一个无伴奏合唱的元素将两人形成了干净纯粹的和声,在论坛开始时我想先请这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隋丞老师来与大家交流,希望您能详细聊聊您对两位艺术家的理解,以及一般观者,甚至是对于一个此前从未接触过当代艺术的人来说,应该如何更好去观看我们这个展览?如何更好去理解艺术?

隋 丞:
首先,艺术是什么?是一幅画,一件作品吗?当代艺术又是什么?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思维?实际上大众有很多困惑。如果我们按照一种固定的标准去理解艺术,那我们会发现很多种类的艺术我们看不懂。例如,抽象绘画、行动绘画等等,艺术中有很多流派,有的我们易于欣赏,有的我们却发现很难欣赏,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先将艺术分为两个部分来把握。
第一部分:艺术是视觉的,在这里我们特指绘画艺术,不包含音乐艺术等类型。视觉的艺术必有其视觉规律。比如说:什么是美?我们对于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美好事物有一种美的概念,例如我们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日出日落、潮起潮回、多样生物,在文明社会里我们看到的建筑、汽车等种种壮观美丽的工业形态,我们都能以诉诸于视觉这一感官方式发现它们的美。那么艺术还能有别的方式进行观看吗?实际上有的。但另一种方式并不是我们能用眼睛去“看”的。
第二部分:但视觉不仅仅是对“美”这种方式的观看,它还有其他方式也会影响大众的观看。在另一个层面来说,艺术是思维层面的,无法用视觉输出的艺术,这种艺术不是我们能用眼睛能看明白的。对此我们应该使用头脑,用思维的方式来观看艺术。这种艺术有很多名词:比如说观念艺术、行为艺术、抽象艺术等,每一类艺术里,又分别拥有不同的流派。
在古典哲学中,人观看的世界都是外部世界,但是,从马丁·海德格尔开始追溯和观照自身的存在。艺术从此也发生了变化,古典艺术是观看外部世界的产物,而当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则开始观照作者自身,并发展为用头脑和思维创作艺术。在近一百年内,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人类才开始研究自己,研究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所以大家一下子看不懂很多当代作品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很多人无法读懂当代艺术,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思维致使我们的观看方式还处在古典艺术的范围内,而不是现代主义的观看方式。



例如,达芬奇《蒙娜丽莎》在古典主义里堪称奇绝,它以视觉感官的方式成为了人们心中公认之美——“永恒的微笑”固定在我们每个人的认知中,特别写实、唯美与崇高。直到现代主义发现了人之本身以后,艺术便成为了在某些特定领域里,走向了特别极致的分支,以前的艺术局限于在画布上绘出一个真实的客体,雕塑就是特别真实的呈现,例如大卫、维纳斯。现代主义出现之后,西方美术史就出现了转向,很多做设计的朋友都对蒙德里安的“格子”有所认知,蒙德里安把数字变成了一种美,这种美被抽象化了,它不是我们眼睛能观察到的,而是我们的思维所触及到的。按照人类以前的认知模式,会认为规律是一种美,但从此艺术家也发现不仅规律能产生美,其实不规律也能产生美。所以现代艺术面对这些处于对立面的不同的美,来分门别类的探讨,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分支和流派。不仅仅是绘画,艺术都是因为进行了自我深化、绝对化、持续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种类,包括音乐、电影、诗歌等不同的艺术领域。所以以前我们对客体的表象探索和表达,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了。所以我们才会觉得艺术越来越难懂,越来越深奥,这是因为人进步了。然而在当下信息时代,我们要去了解美的历史也非常方便,当然需要做一些功课,但入门也不需要太长时间。我们并不需要把艺术神秘化,因为它其实与人息息相关。


具体到郑月圆的作品上,我们可以看到,月圆就是以思维和观念来创作的。月圆的书法写了十五六年了,她一直在练习书法且功底深厚。当她进入研究生的学习之后,我向她提出问题,你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一直模仿书法大家或是超越他们吗?你这样写下去,能超过王羲之吗?但像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都是天才,而我们平常人是无法与天才比较或超越天才的,想要超越天才的结果注定是失败。大多数平常人与天才的社会价值、功能都不同,并且平常人之间的价值也存在差异性。我们无法与巨人较劲,对于教育者来说,我们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哪怕只是极少部分,也会使他与众不同,有他存在的价值。以上才是我们需要传播给学生的新的教育理念。


月圆的作品也是根据这个理念完成的,《白写》《白吃》《白费》系列都是通俗易懂的概念,这系列作品经过了近三年的磨合,最终才产生了这样恰如其分的表达。它表述我们每天做着白白浪费生命和创造力的事情,让我们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就像是看到了我们自己,进而反思我们的思维和现状,在精神上具有启迪的作用。

西班牙艺术家杰拉德·托雷斯的作品是西方文化下出现的产物,他接受的文化和教育与我们不同,因此表达方式也不一样。但是杰拉德与郑月圆的作品都属于如果我们按照古典主义的标准,即纯视觉的向度来把握,是无法看懂的。杰拉德的创作属于抽象绘画,但他不同于蒙德里安数字化计算化的“冷抽象”,另一种则为“热抽象”,它与情绪、音乐都有关系,我们可以将它理解成“色彩的旋律”。杰拉德遵从自己内心的直觉来释放自我、释放天性。他的风格是潜意识流淌出来的与情绪、情感相关的抽象绘画,画面中颜色和笔触的一次次递进延伸,表达出创作由内心本能的引导,从而成为能观看到他对世界认知的一种方式。
美的语义其实很大,不同时期、文化、种族、地区、教育体系、知识结构对美的认知都是不一样的,因此美具有多样性,但如果我们只用教育和视觉方式中固定的一种“美”是无法理解当代艺术的,想要更好的理解当代艺术作品只有将美的语义扩大,这种扩大的方式是多读文献资料。首先,放开思维,将我们对美的概念的传统理解给消解掉,之后,需要多去阅读,这里的阅读是指文献阅读和作品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艺术。 蒋祎祎:
我补充一点,这次如大家所见我们所呈现的两位艺术家,来自西班牙的杰拉德与来自深圳的郑月圆他们都非常年轻,两位都在90年代左右徘徊(杰拉德是1987年生,郑月圆是1991年生),但是他俩都属于非常有自己想法的艺术家,如隋丞老师刚刚所讲,郑月圆明确地在以自己的观念来创作,那么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杰拉德也是在用自己的思想来创作,因为这一次杰拉德未能出席我们开幕现场与大家面对面,所以在这里我大致为大家介绍一下杰拉德的绘画理念,杰拉德在寻找一种”绘画的语言“,如刚刚隋老师提到:歌唱有歌唱的语言(音符)、诗歌有诗歌的语言(文段、词汇)、鸟有鸟的叫声,就像毕加索所说我们听不懂鸟的叫声,也许我们也看不懂一幅画画的是什么,但我们会觉得鸟的声音好听,我们会单纯觉得一幅画好看,这就是艺术的“理念共通性”与艺术形式的“语言性”,所以杰拉德在抽象语言上在寻找真正能以绘画来表达绘画的一种方式。如数学家,数学家寻找的圆周率(π≈3.1415),在数学概念里面,它就是一个封闭的、完美的存在。杰拉德所寻求的也同样是这样一种独属于绘画的语言,但这样的绘画的语言无法诉诸于人类的语言,杰拉德的抽象语言同样也不同于蒙德里安“冷抽象”式的安静的、理智的,杰拉德的画作里包含着许多西班牙本土热情的元素,以及理所当然也受到了欧陆哲学家海德格尔、和波兰社会学家鲍曼的理论影响,这些在他画里面反应非常明显。



谈到郑月圆的作品,刚刚大家也在展厅里能够看到,她的作品具备着明显的多元性,她有作为“白写”布景的书法条幅、也有影像作品、还有一些装置作品,她的所有作品已经跳脱出书法的传统载体了,她在以观念的方式来进行创作。齐白石也曾讲过一句“似我者死”,就如之前隋丞老师问郑月圆,“你这样每天练习,能超越王羲之吗?”这样一句话引导了郑月圆创作的转向与新的探索,假设郑月圆苦下功夫,以时间证明自己能够成为王羲之第二,那又如何?所以郑月圆在传统的、古人式的、重复的功课里找到了自己的新的创作方式,与当下社会现状密切结合起来,做出一系列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的观念作品。

至于“阿卡贝拉”这个展览的策展理念,以及两位艺术家各自的差异性、特点,我们所做这个展览的初衷,我想接下来请我的策展搭档甘挺女士来为大家详细谈谈。

甘 挺:
大家好,我们展览名为“阿卡贝拉”,“阿卡贝拉”其实是一个音乐术语,意思为无伴奏合唱,是最纯粹的人声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两个迥然不同的艺术家并置一起,没有其他声音所干扰,而是将两位艺术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催生的不同作品,来体现出不同文化给青年艺术家带来的创作上的影响。
那么选择他俩的并置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吗?并不是。如果只是为了并置两种具备代表性的文化,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国的书法,或是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搬进美术馆,如果是这样的话,这并不是我们的初衷,因为我们的定位是推广与扶持全球的青年艺术家及女性艺术家。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讲,我们甄选的艺术家一定需要具备当代性与先锋性。

郑月圆的创作,从基础上来看虽然是书法,可是她将书法已经做了一个锐利的转化,这种锐利的转化与她自身所有的艺术经历是有关的,她从小就练习书法,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硕士阶段她跟随隋老师学习到版画,另外还有她进行的影像创作实践,这一切都构成了她现阶段的所有创作——影像、行为、装置,所以她对书法创作的转化是非常先锋的,使大家在欣赏中国传统书法载体时能够感受到一个全新的面貌的冲击,这种全新的面貌也是我们选择了郑月圆的原因之一。
以上是第一个原因,即当代性。第二个原因则为:文化特征的典型性。我们都知道,书法是属于中国的,为什么这么说,从唐朝起,日本就来到中国取经,到现在为止,日本书法在书写水平上都没有超越过中国书法,在现今世界的维度上讲,中国的书法都非常典型地代表了中国文化;提到杰拉德,他来自西班牙,毕业于巴塞罗那艺术大学,巴塞罗那属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重要地域,加泰罗尼亚被称之为“艺术的王国”,经历过古罗马、西哥特族群与伊斯兰帝国的殖民与侵占,它的文化艺术是非常多元与丰富的。杰拉德的作品具备了加泰罗尼亚艺术的一个典型性,独立、自由与开放的特质灌溉了人民的精神,所以当我们提到西班牙与加泰罗尼亚地区,我们可以发现那里的人是崇尚自由、追求浪漫的。当我们想到西班牙,会想到毕加索天才般的构成、胡安 · 米罗的缤纷色彩,米拉之家的梦幻浪漫,西班牙弗拉明戈的热情奔放,这些热烈与开放元素在杰拉德的绘画中都有所展现。所以,我们认为,将郑月圆与杰拉德的作品放在一起,是展现了两种不同文化中非常典型的、差异化的部分,中国的、欧洲的,东方与西方的。

第三个原因是不同艺术观念对比,我们可以在杰拉德给至美术馆拍摄的视频中看到,杰拉德所思考的问题为从艺术的本体出发,他思考的问题是如何以绘画的语言来绘画,艺术创作中的随机性、偶发性,以及线条、笔触、色彩的肆意流淌、绘画工具与绘画行为都是他创作的主体,所以他思考的问题是一个绘画本体的问题;但郑月圆的创作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思考,是对社会的反思,如她在《白写练习》中所呈现的对中国书法教育的质疑,如刚刚隋老师所介绍的,比方说现在的青少年不断通过书法练习,最后若能达到与王羲之、颜真卿一样的水平,意义又何在?艺术是通过对以往标杆的模仿与复制完成自身的意义的吗?
另一影像作品为《白费》,里面展现了一位托着一本沉重空白之书、神情麻木的主人公出现在大街小巷、漫无目的的行为,大家都知道,书代表着信息、文化与文明,但是一个当代人似乎必须背负着这些东西一刻不停地生活着,它反思的便是现代化文明给我们人类所加的负重。所以郑月圆所思考的东西都是从社会、从世界、从人类命运所出发的,很显然与杰拉德的从艺术本体来思考形成了鲜明对比。所以以上三点就是我们的策展理念,我们想要让大家看到这其中所形成的强烈的冲击和两者间的关系。这是我与蒋祎祎共同搭档策的第三个展览,我们第一个展览是有关女性艺术家的,同样也是在至美术馆进行的,我们今后也会为大家带来更多青年艺术家与女性艺术家的展览,我也希望身边的朋友们多多关心文化与艺术。谢谢大家!

蒋祎祎:
谢谢我的策展搭档甘挺女士,现在的时间我们将留给今天的艺术家主角之一郑月圆女士,让现场观众直接听到她的声音,让她来分享自己的创作,所以首先我自己先抛砖引玉来向月圆提问,月圆你在创作那一系列影像作品(《白写练习》《白写课堂》《白费》《白吃》)时,你的心情是怎样,你的创作初衷是如何的?当然在之前的谈话内容里我们也大篇幅地讲到了这几个作品,你能否简单分享一下在影像作品的创作中的心路历程?
郑月圆:
我最先拍的一个影像作品就是《白写练习》——我站在一张桌子面前,很规矩地在写字。
但是跟普通的写字不一样,我的纸与笔上面是没有任何痕迹(墨迹)的。所以我叫它为“白写”。

拍这个影像视频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因为我一直有在教小朋友书法,然后我观察到其实有些小朋友是根本不愿意来写书法的,只是在家长的要求与逼迫下不得不来练习,所以我那时就认为他们这样的行为就是白费——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第二个原因是关于我自己,通过他们,我又反观到自己,其实我每天早晨六点就会起来练习书法,日复一日,后来隋老师就抛给我一个问题——“你能超过王羲之吗?”然后这个问题给我触动很大,我每天都在思索着,我能超过王羲之吗?能超过吗?那一段时间我都感受到非常沮丧。一年之后,我想通了这个问题。是否能超越大师,如果不能的话,我的书法练习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于是我转换了思路,我去研究,若以我本身的书法功底与日积月累的书写经验的优势,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我能做些什么,所以我拍摄了《白写》这个视频,通过这个影像,我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也想让观者去反思。若是抛开传统艺术中书法需要的练习,在当代艺术体系中,如何将书法作为一种养分进行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需要面对、需要思考的事情。

然后我还拍了一部影像叫做《白费》,里面是一位神情呆滞的女子抱着一部厚重的书在深圳大街小巷里走来走去,这部书与别的书唯一不同的是它失去了文字。这部《白费》分两个独立的段落,另一个段落则是这同一位主人公对这部空白之书进行了一个阅读、放弃与撕书的过程。另一部影像叫做《白吃》,我个人对这部影像还挺喜欢的。其实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的生活过程是相当简单直接的,看到泉水,就捧一口喝,看到果子,就采摘而吃,但在当代生活中,我们渴了喝水,喝什么样的水可能有一万种选择,而且一瓶饮料被人类喝下前前要历经过生产、被挑选、被购买等等的过程,每当我看到现代精致生活中的高楼大厦、美酒豪宴,我就感受到现代文明确实是把我们圈在一个陷阱里面,我们不停地吃、不停地吃,不仅“造就”了肥胖的身躯,还造成了精神的空虚和无数资源的浪费。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我《白吃》里面,主人公一直在吃的盘子里是没有东西的,与此相接的画面则是一个不断在发胖的身体和膨胀的脂肪,我想要去借此去表征一种看不见的食物对我们的不断扩张的欲望之间的那种隐秘的联系。也希望观众们通过这些影像,不仅仅看到我所最初想要表达的,还能看到更多属于自己的感悟。谢谢大家!
蒋祎祎:
谢谢月圆。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还想请隋老师解答一个问题。我们身处深圳,自然会关注到一些深圳本土的议题。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城市中,大学对文化所起到的根植作用尤为明显,而深圳的情况非常不同,就如大家看到的,深圳是一个没有太多高校滋养的城市。高校林立的城市的文化氛围必然是更强、更活跃,但就像在隋老师本人所处的深圳大学,深圳大学虽然有着开放、自由与思辨的精神,但它的人文感与艺术感包裹在实用精神之中,就像这所大学被科技园、腾讯、百度等大企业包裹着一样,深大的学术环境是无比务实与工具理性的。那么我们不禁需要发问,在这样一座以资本、工具理性为重的城市里,深圳的当代艺术何去何从,深圳的年轻艺术家他们又该如何与城市恰如其分共生?我们接触过不少年轻的艺术创作者,在纯艺术创作道路上,有已经有所成就的,也有还没有挣扎出来的,有很多年轻的艺术系学生在毕业以后,不得不选择一些与自己初衷相悖的职业,例如做培训老师、例如进装修公司,那么青年艺术创作者的就业前景究竟如何,以及青年艺术家应当具备哪些特质才可能成为大师,这其中有些什么样的关联,隋老师作为一名进行美术教育三十多年来的教育家,我们想请他来为大家点拨一二。

隋 丞:
我先说后一个问题,关于青年艺术家如何成为“大师”的问题。当然现在“大师”的称号已经被泛化,导致我们对其真实的意义已经失去了解。首先,大师指的是在某个领域非常出众、有建树的人。现在是互联网快速、大量的信息交换的时代,想要在文化、艺术的领域里变成大师,希望很渺茫。而当下对于大师的概念和古典大师的界定不同了。
谈到从前的“大师”,我们可以发现,古典大师需要具有以下条件:
(1)长时间的积累。(2)丰富的知识和经验。(3)自己完整的艺术体系。(4)艺术的传承(绘画领域中尤为重要,需要有名气的学生继承自己的风格和技巧)。同时实现以上几点才能被称为大师,而现在,大师的定义需要被修改( 将互联网时代的角度平移过来 ):(1)不一定是长时间的积累。在几百年内出一位大师这样的频率,我们其实等不起,我们什么要用那么多时间来等待一位“大师”的降临和启迪?(2)不一定要有自己的学生继承,而是更广泛地被学习者继承。(3)能在某个领域具有独创性的概念,以及具备艺术创造力。
在当代,创造力等于整合能力。艺术家的整合能力对于普通大众的影响很大、他的思维能改变更多的人、能让大众更好的接受艺术,那他就是大师。比如德国艺术家基弗,他不仅经历了战争,如今年近八十还在积极创作,对于历史、当代、社会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于创作形式和工作方法都有自己的体系,在艺术方面的精深足以称其为大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范围内的美术馆中如果没有基弗的作品,就无法被认为是重要的美术馆。又比如日本艺术家村上隆,要谈到他的审美有多么高超,艺术造诣有多么深刻,那其实并没有,但他的理念、生活态度、图像将大众带向积极的方面思考,光凭这点,你就无法不承认他是大师。


深圳高校少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世界上任何一个智慧城市、发达城市、或说海边的城市,都拥有很多高校。不过,现在深圳的高校已在慢慢增多。我认为拥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城市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像深圳这样的年轻城市,势必会更加包容和开放,接纳更多元的文化和艺术。深圳近年有大量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入驻,经济发展的优势也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营造了和谐共生的艺术氛围。更进一步说,当代的艺术家更多的是要制造大众所能理解的艺术,而不是像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那样超高的技术和无法理解的高深思想,对于青年艺术家来说,平衡好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而能不能发展的更好取决于大众的支持,艺术家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艺术品和大众分享,如果没有人欣赏或是大众无法理解,那艺术家就无法发展,这不仅仅是艺术行业,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将理想与生存结合起来都是需要个人智慧与勇气的事。艺术和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大众在生活中对艺术投入更多关注,那深圳的艺术土壤和气候会非常好,能够在滋养艺术家的同时使艺术环境向更好的方面发展,也让深圳的艺术与生活变得更加繁荣。从我的教学经验来说,如果一个人认定了自己最喜欢的专业领域,长期坚持,很多都会遇到一段难熬的瓶颈岁月,但总体来说,对向未来,我们还是应该乐观的。

现场观众分享与提问1:
隋老师好,艺术家好,两位策展人好。其实这是我第一次来至美术馆,我来到这里感到非常惊喜,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作品,还有整个场馆、建筑给我的感觉都妙不可言。这个展览给我的感觉简而言之是:既亲切、又高级。它并没有显得那么让人捉摸不著或难以理解,也没有过于世俗化或者说流俗,所以应该来讲这是整个策展团队对展览的布置以及对艺术家选择上的专业度有关。刚刚隋老师特别谦虚,说自己是不是说了太多了,但我觉得特别了不起,因为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里把整个一百多年的艺术史的脉络非常清晰又很通俗地给大家厘清了,这是我听到过最清晰的表述而且非常赞同您的理解。
在书法这个有着五千年传统的艺术形式上,月圆给我感觉最深的是,她仍然保留着书法的传统练习,因为现在我所了解的很多从书法延展而出的艺术创作上,很多人不写书法,也完全不练书法,只是把书法作为一种拿来用的工具,但是月圆并不是这样,她在书法领域是专业人士,这就像最初改造文言文为白话文的鲁迅、胡适等人一样,他们其实是文言文功底深厚的人,所以我也想提两个小小问题给艺术家,第一是,传统的书法功底对于你现在的创作有何影响?第二个问题是,后续你的创作会采用什么样的思路?
郑月圆:
其实书法我从很小年纪就开始写、开始训练,我大学本科时很自然而然也就选择了国画专业的书法方向。这样的练习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和仪式,此前我对此种种练习,都没有那么多质疑和反思,是直到研究生期间隋老师向我抛出问题,才让我开始去思考重复的意义,于是我开始练习版画的技法,将书法的元素带入到视频创作中,当我生产出《白写》这个系列作品以后,我将白写的概念抽离出来,又开始思考“白”这个字的其余含义,并创作了《白吃》、《白费》两部影像作品。后续我将延续我的影像、装置和纸本创作,不会局限于现有的内容和形式,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探索今后的创作。

现场观众分享与提问2:
我本人也是一位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当代艺术教育的现状?当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做哪些工作?尤其是儿童教育方面?
隋 丞:
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有等级之分,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但是,大家对艺术教育的理念存在评价和认知上的误区,就像很多家长会指责小朋友说,你画的画既不立体,又不像,画这些有什么意义。可见,大部分人还处在古典艺术评判和认知的标准范围内。其实,在我国真正的艺术教育还在起步阶段,我们现在只有艺术形式的教育,而缺乏艺术教育的实质内容。
所以我们可做的工作其实还有很多,学生们现在所学习的绘画,只是在学习艺术的形式,没有涉及到艺术史的学习,只有“艺术”的名词,没有艺术教育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体系?是我们现在要思考的事情,不是教育的模式、形式或数量,而是我们教什么内容才是重要的。




阿卡贝拉 国际青年艺术家交流系列展
ACAPPELLA
International Young Artists Communication Exhibition Series
出品人|杨羡
Producer_Yang Xian
学术主持|隋丞
Academic Director_Sui Cheng
策展人|甘挺 / 蒋祎祎
Curator_Gan Ting / Jiang Yiyi
展览统筹|付水仙
Exhibition Manager_Fu Shuixian
展期|2019.05.25-2019.08.31
开幕酒会|2019年5月25日15:30
Duration_25th.May.2019-31th.Aug.2019
Openning Cocktail_3:30 pm.25th.May.2019
主办机构|至美术馆 / 何止艺术
Organiser_Zhi Art Museum / Hezhi Art
合作伙伴|半地下空间
Cooperate Space_Semi Space
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松安路全至科技创新园至美术馆
Address_Zhi Art Museum, Quanzhi Technology Park,
Song an Rd, Bao an District, Shen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