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 奉上一份扬州攻略(多图)
本文首发在本人WX公众号 “行走在青春”,欢迎各位小伙伴前来围观~

年初上演的《知否》,故事在扬州开始。所以,小谦谦先献丑一曲《知否》萦造萦造气氛吧。
故事开始前,我想先讲一讲最近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
清明假期前,当小伙伴们互相问起假期计划时,我说我要带着母上大人去扬州。几乎所有听到我计划的人第一个反应都是:对哦!“烟花三月下扬州”嘛!
老实讲,我选在清明假期去扬州也是因为这句诗,因为清明假期刚好是农历的三月初一。但是,为什么大家都记住了“烟花三月下扬州”,记住了这句诗是李白写的,却很少提及这首诗的主角是孟浩然呢?千年来,我们follow着孟浩然的脚步和情怀,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却甚少提及孟浩然本人,这却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行前准备
书:《二十四桥明月夜》(韦明铧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纪录片:《一城一味·扬州》《小吃中国:扬州包子》

《二十四桥明月夜》是一本挺冷门的书。我在学校图书馆官网搜索扬州相关书籍时无意间碰到,恰好有电子书资源,便下载来看了。作者在书中讲到了扬州的小巷、扬州的瘦马、扬州的谢馥春,到朱自清故居的探访,对二十四桥到底是二十四座桥还是一座名为“二十四桥”的桥的考证,有关于瘦西湖上白塔的传说,也有扬州被称作“月亮城”的来历。
整本书以散文随笔形式撰写,引经据典,认真读来挺有收获,但也容易令人犯困,估计这也是它冷门的原因吧。
从开始计划出行到正式出行当天,差不多一个月时间,我才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书,但因其中引经据典实在记不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倒是记住了一些小故事和传说,对当年盐商的富有表示了感叹,对扬州的小巷子有了不少向往,对“花发路香,莺啼人起,珠帘十里东风”的扬州有了更多的幻想。
通过读书和看纪录片,我草草列了这样一张清单:

旅行进行时
清明假期前一天晚上下班,我直接背着包包从单位前往火车站和母上集合,睡一晚到达南京,又转车到扬州,到酒店时,已是正午了(三月初就订不到4月从南京到扬州的火车票了!)。我们的酒店离东关街非常近,旁边就是“扬州八怪纪念馆”。
顺便来了解一下啥是“扬州八怪”吧。

我对书画没有研究,所以也没有去参观,直接带着母上前往东关街。
第一天:东关街+个园+京杭大运河+去茶社吃包子
东关街▼

每次带着母上出去耍,她就会立刻变身拍照狂魔,我“伟岸”的背影就是母上镜头中的主要对象,虽然从众多照片中总能挑选出景好人也好的,但大多数都成功变成了表情包素材。比如说↓↓↓

▲我给这张取名:开心到模糊
东关街上主要卖的是小吃和小纪念品。

▲发现一把很有趣的小扇子
走在街上,我不禁想起《二十四桥明月夜》里提到超会捏泥人的袁豁嘴。
据说袁豁嘴生活在民国时期,他捏泥人时会一边与顾客聊天,逗顾客露出各种表情,一边将手放在袖筒里飞快捏,通常捏出来的泥人都惟妙惟肖。但是,袁豁嘴有个毛病,就是当有顾客在约定时间没能来取走做好的泥人时,他一生气就会捏一套枷戴在这个泥人脖子上,并且还放在橱窗里展示,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
路过卖泥人的小店时,我专门凑上前去看,然而根本没有想象中泥人的样子,更多的是卡通人物,并无艺术品的感觉,不禁心中有些遗憾。
每次到一个地方,我总是很喜欢观察他们的建筑。扬州民居挺大一个特点就是这种防火山墙,高高竖着,和北方非常不同。

很有意思的故事墙▼

谢馥春的老作坊“馥园”如今成了戏院,白天空闲,晚上才有排练演出,门口的爬山虎随风而动,像在对当年的故事静默缅怀。

因为读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缘故,我也专门挑了人少的小巷子走(请不要错过文末的潦草vlog)。小巷子可真是窄啊,不知越过院墙去的宅院占地面积可大?无缘深入探究,只好拍下有趣的路标留念。

个园▼

个园就在东关街上。
参观前我没有了解太多个园相关知识,只是一边走一边听到其他旅行团的讲解员说个园以竹子著称,于是便跟母上讨论,是不是因为“个”是“竹”的一半所以才起了这么个名字啊?结果待游览结束回去休息时,母上才搜索证实了我们的猜测。
Emmm,看来咱还是可以装一下风雅的嘛。
个园最出名的除了齐全的竹子品类,还有“春夏秋冬”四季主题假山。

▲这一座大约是“夏”
我喜欢这个糊涂斋,人生“难得糊涂”嘛▼

在纪录片中我得知,扬州传统除了狮子头,盆景也是非常有名的。在小小的花盆间,经过艺术创造和园艺栽培,做出奇特的造型,以小见大,以景抒怀,还真是将中国园林“咫尺山林”的概念体现地淋漓。

参观房屋时,别人都喜欢看厅堂布置,我则着眼于细处。门上雕刻着一对蝙蝠咬着铜钱,寓意“福在眼前”,难道不有趣吗?

京杭大运河
从个园出来,再沿着东关街走到头,过个马路就是京杭大运河。

最近刚刚听完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蒙曼老师讲的《大隋风云》。蒙曼老师提到,隋炀帝时期开凿的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一头向北连接涿郡(北京),一头向南连接扬州,相当于连同了南、西、北三个方向,这对中国历史来讲是具有着超越世纪的伟大意义,而京杭大运河则是在此基础上又重修的。在运河的南段,连接淮河与长江的邗沟,则最早是在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而修筑的运河,这一段恰好就在扬州。
过去了两千多年,如今的河段已不复当年的辉煌,曾经盛极一时的盐商也早已没落,但我还是忍不住感叹这项工程的伟大和当年修筑时的艰辛。
富春/冶春茶社
到了扬州怎能不去茶社?

▲冶春爆满,我们去了富春
一碗扬州炒饭,再来一颗狮子头。

配上一杯龙珠茶,再用吸管喝个包子。

从茶社出来,沿着从瘦西湖延伸出来的小河慢慢散步。
微风拂面,带有着江南特有的湿润气息,放松而悠闲。
第二天:瘦西湖+扬州双博物馆
瘦西湖▼
扬州最著名的景点就是瘦西湖。

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在瘦西湖上游玩时指着一处道:“若是这里有一座白塔就好了。”于是,当地盐商连夜筹款开建,第二天就建好了白塔……
当然,这个故事过于玄幻,但也可借此反映当时扬州盐商的富有。
春日阳光在这天也变得热烈起来。恰逢瘦西湖万花节,江南的美,在这四月春日里尽情绽放着。


烟消日出四桥东,柳意将舒水渐融。 一种柔情人不觉,春心浓透女儿红 ——韩日华《扬州画舫词》
我幻想着当年那些住在瘦西湖边的美人,想象他们能倚楼听春雨、赏夏荷、观落叶、咏初雪……
然而,因为游人实在太多,我只能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任心中的烦躁一点一点扩大……
瘦西湖我只逛了一半就出园了,实在无法继续忍受让这熙熙攘攘的人群破坏心中对它的美好印象,希望下一次再去扬州,能安安静静地用一整天,慢慢领略瘦西湖的风情。
瘦西湖最南端被圈出来一部分作为公共园林,我与母上在前一日傍晚顺路游览。湖边有垂柳和芬芳的花儿环绕,游廊静静沿着湖边道路展开,分割出的平台空阔幽静,不由得让人想要抚琴、赋诗、或仅仅徘徊体味……
大约也是因为太美的风景才能孕育细腻的才情吧。


▲想必在母上眼里,这就是最美的图画吧
这一块小小的区域充分满足了我对江南园林的向往。

▲还带了母上的新作品


午餐▼
我们在路边小店解决了午餐,吃了传说中的阳春面,在路边买了盐水鹅(纪录片里说,盐水鹅在路边推车摊买的才好吃)。
此处有重点:扬州盐水鹅真的好好吃!!!!!!!!!去扬州一定要吃!!!!!

扬州双博物馆▼
扬州双博物馆是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和扬州博物馆组成的,位于扬州新城。
一进门,就是一个巨大的双人首蛇身俑,据说是伏羲和女娲。

官网介绍▼


作为博物馆爱好者,当然不能忽略那些我个人比较喜欢的藏品啦。
比如,光绪年间的粉彩万花石榴尊,真的好好看啊!!!

超可爱的猪形罐↓↓

难以想象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有这么高超的技艺了。造型惟妙惟肖,最重要的是它还是个罐子,有实用功能,太了不起了。
陪葬时装粮食用的魂瓶↓↓ (隐隐感到墓主的豪气)

秦统一钱币之前的各国钱币↓↓

最近才开始后知后觉看《皓镧传》,前几集中关于在赵国的剧情,按演员所说似乎从价值来讲,布币<刀币<金。然而,实际是什么我还需考察考察,又发现了自己知识的空白。
最神奇的是还有人们用陶烧制的冥币↓↓

西汉的铜釭灯 ↓↓
我给它的寓意:点个灯都是爱你的形状!

这盏灯也是考虑到了环保功能,让灯油点燃时产生的油烟顺两边粗粗的管道而下,融于釜形底座内所盛的水中。
鸟爪型灯(佩服古人的设计理念)↓↓

还有古代女子的头饰 ↓↓


小玩具 ↓↓

博物馆门口有鉴真的塑像。
扬州是鉴真的家乡,他曾任大明寺的主持。扬州的琼花也被移植到了奈良的唐招提寺,种在鉴真的墓旁。千年来,因为一个人,因为一种花,又将历史连在了一起,难道不神奇吗?

▲还未完全开放的琼花
在江南文化圈里,有许多重要的城市。最能代表江南文化精髓的,应当是扬州和苏州。南京和杭州都是旧京,因而多少有了几分帝王气,从而失却了江南文化的平民色彩。上海则更像一个大商埠,早已冲淡了江南文化的书卷气。《二十四桥明月夜》
在我的印象里,苏州更多的是精致和秀美,而扬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曾经繁华富庶,却依然能保持内敛和温柔。
这份品质我有点喜欢。
通过旅行,将自己与这个世界联系起来,与时间联系起来,然后得到感悟,这也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吧?
© 本文版权归 小谦谦Jessica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