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温柔的极致,叫做平儿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生活中,大家都喜欢什么样的人?
很大一部分人回答:喜欢温柔的人。
那么,温柔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知乎答主芥边SAMA回答:
年轻的时候,以为温柔只是一种温雅柔顺的性格,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个人特质,人到中年之后才明白,温柔其实是一种能力,一种自行消化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温柔也是一种心态,一种以最大的善意理解对方的乐观的心态。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贴身丫鬟平儿,就是这样一个温柔的人。她待人接物,知冷暖懂进退,让人如沐春风。
平儿能得到观众喜欢,在剧中又能有较好的结局,归功于她有人际交往中的必杀器——温柔。
她的温柔,是经历过人生的残酷,知晓了世间的痛苦,因而感同身受,越加体谅他人的难处。她的好处,值得我们借鉴。
一
真正的温柔,不因境遇而变脸。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平儿就是一个水一样的姑娘,她不会因为别人身居高位就卑躬屈膝,也不会因为他人陷入困境就避之不及。
贾府被抄家,当家主事的男人们,大多被流放。王熙凤病重去世,贾琏又去了外地,留下一个宝贝女儿巧姐在家。
贾环、贾芸记恨王熙凤,趁着贾琏不在家,要折腾巧姐出气。贾环动起了歪脑筋,他和王熙凤的哥哥王仁商量,要把巧姐卖给藩王做小老婆。“只要有银子,什么不能干!”几个人一拍即合,就这么定了。
邢夫人一向贪财,一听哥哥邢大舅花言巧语,要让孙女去做藩王的妃子,那叫一个欢喜。几天后,藩王派人来查验巧姐正身。平儿一看,这架势不对,请人一打听,吓出了眼泪,这哪是正经娶妃,分明是要逼良为娼啊。
平儿赶着去告诉了李纨、宝钗,求他们告诉王夫人。可邢夫人才是巧姐的亲奶奶,还有舅舅王仁做保,一气同声,能怎么办哪。
全家都在抹泪,眼看巧姐就要被送走,刘姥姥来访,平儿急中生智,一五一十的把情况告诉了她,哀求刘姥姥想个法子。她们将巧姐乔装打扮,由平儿陪伴,躲到乡下去了。多亏了平儿的维护,巧姐才能逃过这一劫。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利益面前见真章,成年人的付出,大多为了预期的回报。
王熙凤风光时,平儿是她的左膀右臂;巧姐遭难时,是平儿全力维护。她的温柔,唯其艰难,更见可贵。
她是我们最想要的那种朋友,有着成年人的世界里最难得的温柔:不管你贫穷或富贵,得意或失意,我一直在。
平儿如水,水的魅力,是包容万事万物,不因境遇变迁而改变初心。真正的温柔,是秉承着水一样的胸怀,有一颗珍贵的善心。
二
真正的温柔,不因善小而不为。
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评价平儿:“平姑娘为人很好,虽然和奶奶一气,他倒背着奶奶常作些个好事。小的们凡有了不是,奶奶是容不过的,只求求他去就完了。”
尤二姐被王熙凤骗进贾府,每天只给些酸臭的剩饭,是平儿看她可怜,用自己的月钱偷偷的给她弄些东西吃。大观园中,只有平儿,对尤二姐有几分怜惜、几分关爱。
《红楼梦》第五十回,在芦雪庵开诗词大会,姐妹们都穿着漂亮衣服出门赏雪,一个赛一个的吸引眼球,只有好心的平儿注意到,邢岫烟没有冬衣,冻得瑟瑟发抖。
第二天,她托袭人给邢岫烟带去一件半旧大红羽缎的冬衣。
平儿笑道:你拿这猩猩毡的。把这件顺手拿将出来,叫人给邢大姑娘送去。昨儿那么大雪,人人都是有的,不是猩猩毡就是羽缎的,十来件大红衣裳,映着大雪好不齐整。就只她穿着那件旧毡斗篷,越发显得拱肩缩背,好不可怜见的。如今把这件给她罢。
大观园中,到处都是些势利眼,关键人物贾母、王夫人等,有听不完的奉承话,天之骄子宝玉、凤姐等人,有无数人讨好;而邢岫烟这种爹不疼娘不爱,没靠山没资源的小人物,谁还记得呢?只有平儿。
一件冬衣的经济价值,当然算不得什么。从平儿的语气中,我们听得出来,这绝对不会是第一次,这是她做惯了的事。在平儿心里,她只是做了件小小的善事,却给了邢岫烟凉薄世界里难得的温暖。
人情世故,刻意去做,反落了下乘。而平儿骨子里的温柔善良,让她一次次做下善行,无形中积累了人缘,提升了在他人心中的形象。
伪装一时容易,伪装一世很难。平儿一以贯之的高情商,征服了所有人。这不是伪装,而是一种真正的温柔。
三
真正的温柔,不因施予而轻慢。
刘姥姥离开大观园时,贾府给她准备了一车东西,平儿笑着告诉刘姥姥,有了银子,去做点买卖,或者置几亩地,全家都有了一条好的活路。
她收拾出自己的旧衣服送给刘姥姥,话说得很谦虚:都是自己人,不要嫌弃东西旧呀,也不要太客气,我们爱吃干菜,只管拉点这个来就行了。
以贾府的地位,哪里还会少那么些扁豆、茄子呢?这么说,无非是顾全刘姥姥的颜面。
说着又悄悄笑道:“这两件袄儿和两条裙子,还有四块包头,一包绒线,可是我送姥姥的。那衣裳虽是旧的,我也没大很穿,你要弃嫌,我就不敢说了。”
平儿笑道:“休说外话,咱们都是自己,我才这样.你放心收了罢,我还和你要东西呢,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干子和豇豆,扁豆,茄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这里上上下下都爱吃.这个就算了,别的一概不要,别罔费了心。”
刘姥姥只是一个乡下老婆婆,和平儿没啥深厚交情,更谈不上有利益往来。
她只是内心温柔,明明是给予恩惠,却不让人感觉有负担、丢面子,让打秋风变成了充满了温情的你来我往。
也因为这里种下的善因,在巧姐儿即将被卖做藩王小老婆时,平儿找到了刘姥姥,救下了巧姐儿。
表面上看是一时的恻隐,深处却是平儿长久的温柔,才让善因终究收获了善果。
凤姐病倒,委托三姑娘探春行权,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要领丧事银,下人欺李纨老实,探春年轻,想蒙混了事,赵姨娘不顾及女儿当家的难处,一阵闹腾,嚷嚷着探春攀高枝去了,把探春气得落下眼泪来。
李纨等人都一筹莫展,不知道怎么劝慰。平儿来了,亲自服侍探春,给她挽袖子、端洗脸水,训斥下人为探春立威,话里话外都给足了探春脸面,但又不忘维护病中的凤姐。
“你忙什么?你睁着眼看见姑娘洗脸,你不出去伺候着,倒先说话来!二奶奶跟前你也这样没眼色来着?姑娘虽恩宽,我去了回了二奶奶,只说你们眼里都没姑娘。你们都吃了亏,可别怨我。” “姑娘知道,二奶奶本来事多,那里照看得这些?保不住不忽略。俗语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有该添该减的去处,二奶奶没行到,姑娘竟一天添减;头一见,于太太有益;第二件,也不枉姑娘待我们奶奶的情义了。”
茯苓霜和玫瑰露失窃事件,平儿查清楚了来龙去脉,但她考虑三姑娘探春的生母赵姨娘牵涉其中,而探春自尊心强,本就看不上赵姨娘上不了台面的勾当,如果处理不好,既让探春伤心,也让下人们看了笑话。
平儿与宝玉联手,敲打警告了涉事的丫鬟。被冤枉的柳五儿母女,回来继续掌管厨房,既不让无辜的人受累,又顾全了探春的体面。
这些行为,看似平常,却洋溢着温柔。“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中,饥饿的过路人都不吃黔敖的食物,是因为他吆喝道:"喂!来吃吧!",让别人感觉没脸见人。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即便实在是有求于人,也希望尽可能地用体面的方式。
刘墉《冲破人生的冰河》中说道:“施予人,但不要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但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这是助人的艺术,也是仁爱的情操。”
温柔,并不是要做多少轰轰烈烈的事,而是体验他人的难处,不因施予而轻慢,尽可能的多给他人留一点体面。
四
温柔是人生的蓄水池,不断累积能量。
心理学上说:每个人最深层的需求就是被看到。骨子里温柔的人,恰恰符合了这一需求。他们是光源,吸引人不断靠近。
温柔不能改天换地,但它散发的善意,让我们觉得生活不那么难熬,咬咬牙还可以继续过。
要成为温柔的人,难的不是轻言细语、举止得体,而是如平儿这样发自内心的善良。
所有人都渴望被温柔以待,所谓温柔,是不死不灭的渴求,更是设身处地的贴心,是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是黑暗里的一点火光。
温柔的作用,往往不是一朝一夕能体现,而是静水流深,为我们不断累积人缘、蓄积能量。
经历过千山万水,我们会发现,情商的本源是温柔,而温柔,是幸福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