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梵高的心灵之约--国博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
记得在华盛顿艺术馆里,只要见到东张西望的游客,工作人员都会主动询问“你是在找梵高吗?”并指明具体位置。是的,全世界都爱梵高,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

也还记得看过《神秘博士》的一个片段:梵高穿越到现在,在巴黎的博物馆里,看到那么多人在欣赏自己的作品,听到了赞美之词,他喜极而泣。这个片段,每每回味,我都会忍不住泪目。

全世界都爱梵高,有人爱他的坚持,有人怜惜他的孤独,有人心疼他不被理解和欣赏。但也许更多并不了解他生平的人,仅仅是被他的画作所吸引和打动。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梵高到底有多值得爱?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年仅37岁),却留有大量画作,油画864张,素描有1037张,还有150张水彩画。美术馆艺术馆的空间有限,如何才能欣赏到更多的作品?
这个夏日,烈日当头,我走进国博,走进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从这一刻起,暂时忘掉了外面的炎热,忘掉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任由自己走进梵高的世界,艺术的世界。

这个展厅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大约每三十分钟会循环一次,汇集了梵高一生的二百多幅作品。我进门的时候正赶上《杏花》,深色的墙壁上,画面由小幅慢慢延伸,很快地,人被杏花微雨的情境所环绕,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这时候的你一定会像我一样,忍不住举起相机,想尽量多地定格这美妙的画面。

与此同时,耳畔的音乐塑造出一种有些梦幻的氛围。四周的画面时时变化着,我们走进了画中,置身于法国的郊外。这里阳光明媚,视野开阔,令人感觉无比放松。


随着背景的变化,夜晚悄悄降临,梵高著名的《星月夜》和《罗纳河上的星空》先后登场。尽管对这些画面并不陌生,还是会惊叹于梵高对色彩的把握与运用。


音乐声中,四周变为画廊,画作一一登场。不同的是,这些在画框中的作品不完全是静态,而是轻轻摇曳,仿佛在你眼前复活。音乐声中,偶尔会有一个男子的声音响起,好像是梵高在对你诉说。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徜徉在梵高的艺术世界的人,会忍不住频频环顾四周,频频举起相机。这种感觉实在太美好,这些画作实在太有名,任谁都想尽量多地去记录。


看一遍绝对不会觉得过瘾。当杏花再次出现时,我似乎悟到了什么,在墙边的懒人沙发上坐下,收起相机,任由自己的目光和思绪走进画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于是,我仿佛闻到了杏花的花香,仿佛在法国郊外徜徉,仿佛在草地上仰望星空,又仿佛在河边漫步。
这时我便会生出小小的不满足:如果这时手里能有一杯咖啡,一切会是多么完美。同时也总会忍不住想,或许,这是上帝借梵高的手在作画,否则,一般人怎么可能画得出呢!


记录片部分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梵高最著名的作品《星月夜》。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在精神病院疗养的他凭借记忆坚持作画。他一生穷困潦倒却笔耕不辍,给世界留下了那么多作品。
据说,梵高之所以会有如此大胆的用色,是因为他是轻微的色盲。也许,他眼中的星月夜就是和我们眼中的不同。这就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每次看到他的作品,我都会想起《神秘博士》里的那段话:他把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画布上激情洋溢的美。也许,正如以为朋友所说:梵高的一生是痛苦的。但是他留给身后的这个世界的,是无限的美好与绚丽。

最后的VR体验部分,我们以梵高的视角,从这件小屋出发,走在阿尔勒小镇,走过那家著名的咖啡馆,穿过森林和原野,在河边仰望星空。其中配合着梵高的画作。通过对阿尔勒的还原,让我们用梵高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感谢科技的力量,不需要太大的空间,我们可以欣赏到大量的作品,也可以更好地去了解以为画家。那么问题也来了,既然看过了这么多,还有没有必要去看真迹?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科技可以还原画作的”形“,甚至让它活起来,却无法完全还原它们的”魂“。只有站在它们的面前,才会真正体会到,画家是通过什么把用色彩制造出立体感。也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在众多画作中,梵高的作品总会脱颖而出。

© 本文版权归 Le Papillo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