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媒介与文化研究的关键文本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你不能奢望拥有上帝般的全能视角,你只能选择一种视角,在这一视角下,客体由相互间的关系来定义,而非某种本质性的东西。”
——由此想到认识论中的由他人照见自己,认识自己
索绪尔是19世纪的一位语言学家,鼻祖人物。我在本科上语言学课程的时候,最晦涩难懂的理论就是他提出的。当时辛辛苦苦的复习被定义,最后语言学课也是刚刚及格。(难受)
《普通语言学教程》虽是他的代表作,但,是他去世后由学生整理的讲课稿形成的。
索绪尔的符号学:将事物视为符号,从而认识生活的意义。符号可以被定义为能够指代其他事物的任何事物。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字词的意义是基于该词与其他字词的关系,及其与整个系统的关系。
索绪尔最著名的两个概念: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这两个概念最初不知是谁翻译的,总感觉不如英文词好懂。
“概念不是纯粹由正向内容来区别和定义的,而是由其与系统中其他概念之间的关联反向作用。概念最精准的特征是:别的概念不是什么,这个概念就是什么。”
这一革命性的论断,颠覆了传统语言学采用的必然的历史性视角。
——展示出我们习惯的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跟语言的本质有关。这也契合了前文提到的符号没有本质,关联产生意义。
2.罗兰巴特《神话学》Mythologies
“在其作品中,神话基本与意识形态同义,同时也意味着某程度的、活跃于视觉形象和社会叙事中的象征或文化内涵。”
文化批评范式,“去神话化”。对大众文化(包括媒介文本)意识形态分析和批判,他选取了“神话”性的方面,也借助了符号学。
——没有看到有趣的核心观点,但“他说自己正是借助符号学,才能对布尔乔亚社会中的神秘话过程、神话生成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这句听起来这位很针对小资生活(误)/资本主义啊。另外感觉巴特是个感性派,比如他说“摔跤不是运动,是一种受难的表演”,他说法国公民期望在摔跤手身上看到一个“高度道德化的形象:也就是完美的混蛋”。
这些实际分析案例《神话学》中都有收录。不过总感觉“神话”就是在符号学之上加了一个范畴类的概念而已。
3.乔治莱克夫与马克约翰森《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隐喻不止文学或修辞学的术语,它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我们的思维逻辑。
——这一章实在太简略了,案例也只是修辞层面的介绍。
4.亚里士多德《诗学》
我们的社会变成了背诵的社会:故事、对故事的引用、对故事的无止尽的再次引用。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叙事视角的媒介批评,亚里士多德被认为历史上第一位叙事分析家(想对我国古代文哲大家们说一句对不起),他关注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媒介叙事文本,诗歌和戏剧,但其观点至今仍然适用。
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观点: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的模仿;行动中的人;喜剧使人物显得荒谬可笑,比现实生活中的人要差,悲剧使人物比现实生活中的更好;悲剧必须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弃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5.茨维塔托多罗夫《诗学入门》
“读者为作品提供了新的诠释,源于其所处的文化和时代。所有的阅读理解都是两种话语的相遇,即对话。诠释不再有对错之分,只有丰富或贫乏,引人深思或陈词滥调。。”
——所以说分析媒介文本困难,没有对错,却有好坏之分。真正重要的是诠释是否周全和深入。另外作者也提到了“品位”问题。关于“过分解读”,此处作者认为“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不一定懂得自己作品的真正意义。批评家的文本分析是确有其事还是主观臆测,还需要拿出证据,以支持自己的分析。
6.弗拉基米尔 普罗普:《民间故事形态学》
通常,文化模式通过一系列文化质料显现出来。“形态学”这一术语是指结构。
——普罗普从故事主题、建立分类体系等诸多方法入手都没有成功,最后发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分析故事的结构构成。他说,“故事有一个特征:一个故事的构成要素不需要任何修改就可以转化为其他要素。”形态,是指各个部分是如何组合起来的。
(叙事视角)
7.珍妮丝 拉德威《阅读罗曼司》
一种民族志研究,关注的是阅读爱情小说的女性读者,以及阅读活动的使用和满足。
——珍妮丝从文本如何被诠释的视角,渐渐转移到阅读行为如何干预社交主体,即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读者们。对这一群体行为的分析,珍妮丝发现,对出版的美国爱情小说中抽样,通过分析样本中的情节,最后得出的关于罗曼司的文化价值的一般性结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出版业错误的关注这一群体的个体偏好,试图用“最小公约数”来取悦所有读者,而事实上惹怒了大多数。(这种观点似成相识)
——罗曼司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拉德威采用了“一种对罗曼司情节的普罗普式的分析”。分析出几本程式,还会衍生出一些程式化的亚体裁。
8.
9.
10.
11.谢尔盖。森斯坦《电影形式:电影理论论文》
蒙太奇是电影核心。蒙太奇是一种冲突,两种元素的冲突孕育了概念。
——《罗生门》关于认识的真相:我们能否认识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