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猜嫌”。李白诗中提及的“竹马”即为我们平时说的竹马。虽则形状不同,古代的竹马只以一根竹竿表现,而后来的则要繁复得多。然而,它在这首诗里的出现,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自然是它的历史之悠久;其次,最早的竹马是一种很普遍的儿童游戏。
唐朝以后,竹马已经不是游戏,而逐渐发展成一种民间的文艺形式了,即“竹马戏”,所进行的表演称为“跳竹马”,有些地方称为“跑竹马”。富阳的竹马戏与古代的竹马,有何渊源,如何传承,恐已难考证。偶然走进东前村,我才了解到有关竹马的一些乡风民俗。
七十四岁的张生荣是对那段往事比较熟悉的人。在他还很小的时候,村里的张全生、叶长松等几个人首先发起了这项活动,当时主要也是为了过年的时候“图个热闹”。竹马早已从一根竹竿发展成一只(我们这里都说“一只马”而不说“一匹马”)像模像样的马,制作相当复杂。村里当时只有金龙生等人会扎竹马,其他人只能打打下手。竹马,名副其实,以竹篾扎制成型后,用纸多层裱糊,最后装上制作好的马鬃、笼头和串铃等道具。做好的竹马分成两个部分,马头连着前半身,后半身连着马尾。每到过年前,晚上大人小孩围在祠堂里制作竹马,成了宫前村一道特殊的景象。
竹马班组建之后,约有三四十人,跳竹马的都是儿童,大人负责行头、道具的管理和装运等。化妆师阿牛是从大同的张家坞请来的。阿牛的老婆是杭州某剧团的演员,他受老婆的影响,去学习了化妆技术,在当时还算小有名气的。
正月初头开始,竹马班开始去外村演出,只要有人邀请就走,大都在周边村庄,最远也只到过皇天畈(现在富阳区卫生中心一带,那时算是富阳郊区吧)。班子出行全仗村里的一辆拖拉机,乡村的道路崎岖不平,行车不易。有次,他们去大源时,刚走没多久,就在宫前庙附近翻了车,竹马、行头散落一地,还好,人没伤着,虚惊一场。
跳竹马的这些孩子,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也就十几岁。到皇天畈去的那次,张生荣十岁,当时他的哥哥陪着他去了。其他的孩子,有时也会有家里人陪伴,因为孩子太小,出门不放心;还有因为行头道具太重,帮忙去背去拿的。那次,他演的是诸葛亮,因为他年龄小,演诸葛亮无须像其他角色一样,需要执马鞭或使长枪,只须挥挥羽扇即可。
竹马的表演形式以走场为主,有“绕八字”、“十字步”、“跑圆场”等十余种传统的跑场形式。还有不同的阵势,如“长蛇阵”、“元宝阵”、“剪刀阵”等等。一出戏里,上场竹马的多少要看它的故事情节与人物,有的多,有的少,一般在四到八只马不等。有的戏,需要的演员多,曾有一段时间,宫前竹马的人数不够,只得去外村借人。据张生荣回忆,《白水滩》和《诸葛亮》两出戏用到的马都比较多。往往马多的戏阵势变化相对丰富,观众就认为“看场好”。
那时跳竹马,没有像模像样的酬劳。邀请的村子或个人会包个红包,大小不限,三块五块都有,随意给。或者送些糕饼鸡蛋什么。竹马班回村后,在祠堂歇下。负责人将收到的所有东西汇总,糕糕饼饼分给村里各家的孩子,红包里的钱则收好,留待次年扎竹马时开支。
跳竹马,穿着一身沉重的行头,走上半天一天的,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无疑非常辛苦。有的孩子走得脚底起泡,也会使性子,撂挑子,不愿再走了。劝慰不好的,只有临时换人。然而过一会他们又兴高采烈了,毕竟过年的气氛、平时难得吃到的糖果,都挺让人高兴的。
转眼到了正月半,这一天的竹马班哪儿也不能去,就在自己村里闹元宵。锣鼓声,竹马上的铃铛声,人们的欢笑声让宫前的这个夜晚五彩缤纷,难得地抛开泥土气息,而涂满质朴的文艺色彩。
跟龙灯正月十八要“落灯”一样,村里所有的竹马到了这一天,都要“化马”。张家祠堂门前有个很大的水池。人们将竹马搬到水池边的空地上,拆下铃铛、杨梅球(绒球)等可以再次利用的配饰,接下来便开始将竹马上的彩纸小心翼翼地全部剥下,堆在一起烧掉,只留下竹蔑的“骨架”。这年的一只只竹马便不复存在了,此过程,即为“化马”。在水池边上进行,应该是出于防火的考虑吧。
宫前的竹马班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二十多年间,因为各种原因,也有过中断,但后来又续上,足见村人对这项表演的喜爱和不舍。直到一九八几年的时候,竹马班才彻底解散。这里面既有文艺形式越来越丰富的原因,也不排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后,人们纷纷外出务工,扎制竹马也好,组织表演也好,都后继无人。
我随张生荣来到离张家祠堂旧址不远的一幢三层小楼,这里曾是村里的小学校舍,如今面临拆迁。老张这天找了人,想把堆放在里面的东西清理出来,其中就包括那些沉睡了几十年的竹马。
搬运的师傅抬下来一只只木箱,里面装满各种冠帽和服饰,数十年的沉寂,它们依然颜色艳丽,恍若昨日刚被主人收拾起来。他们接着拎下来几只竹马,破败不堪,有的飘曳着彩纸糊的马鬃,有的只剩一个竹笼,但它的形状依然在。其中一个师傅模仿以前跳竹马的样子,拽起了马头上的绳子,做了几个点头的动作,让我依稀看到了当年它的模样。希望它们能够被整理和修复一些,让今天的东前(宫前村与溪东村合并后的村名)人,明天的东前人,都能记得关于竹马的这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