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老照片看看150年前的广州 |《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约翰汤姆逊(二)

上一期看完了香港的老照片,这次整理了一些广州的老照片,看看这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在清朝末期是怎样的景象。
01 闭关锁国
广州位于珠江的北岸,距离出海口约九十英里,各型船舶在任何季节都可以轻松地到达。
省城与省内其他地区的交通,主要依靠珠江的三条支流以及一个运河网。
每天都有汽船往返于广州和香港之间,铺设至香港的水线电报,让曾经万里之遥的西方世界在一日之间便可以通讯往返。
广州,虽然一直宣称自己拥有久远的历史,但是城里保留下来的古代遗迹很少,这是由于用来构建房屋和公共建筑的材料具有容易腐烂的特点。
作者的这个观点,不敢苟同。
我认为这大概是因为广州没有成为过历史的政治中心,远离统治中心,没有国家财政的支持,想要建成很具规模的建筑有点困难;
即便最为久远和规模还过得去的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宫,也是广州作为南越国国都时期兴建。
广州的城墙大约有六英里长、三十英尺高,地基为花岗石;
从东到西的内城墙将被围起的城市分割为旧城和新城,通过旧城有四个城门,通往新城的则有十二个。
广州现时的总人口据估计为一百万。
作为省城和商都,广州当时的经济远远发达过香港,但是由于广州的闭关锁国以及香港的贸易发展,后来香港的经济远远好于广州。
在介绍广州时,作者提到了他是如何看待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如果中国人使用暴力来挑战我们的忍耐力,我们只好用强硬手段让他们接受我们的好意,坚持不懈地迫使他们敞开国门,进行那些有利可图的国际贸易和交往。
最令我觉得作者厉害的地方,是他对中国的未来做出了预测,而这些预测也基本成真:
当时日本开始摒弃闭关锁国政策,与西方国家建立起友好关系。
作者提到,中国人将会为日本所发生的变化而感到不安,因为这几乎可以被确定就是中国将要走的路;在本世纪结束之前,这个“天朝上国”应该已经被带入了更高程度的文明。
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作者的先见之明,李鸿章大约是最初感受到不安的那批人,他所带领的洋务运动,也确实把中国在技术上更加靠近西方世界。
02 街景

1684年,东印度公司在广州求得了一小块土地,获准在此修建一个商馆,前提是所有的商人和贸易活动都严格地限定在这个区域内。
图一中,被最贫困人群居住的破烂窝棚包围着的带围墙的建筑,就是昔日商馆的所在;
如今是美国租界,这座建筑为旗昌洋行和史密斯阿契洋行名下的公司所有,他们是中国资格最老的两家美国洋行。
旗昌洋行的旧址,位于现在广州沙面大街48号,与现今坐落在沙面大大小小外国风格的建筑相比,当年的沙面显得略为冷清,但是也反映出后来国门打开程度超乎想象,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可见一斑。

图二上的方形塔楼,是遍布中国南方的典型当铺样式。
相对于其他房屋,它显得高高在上,可以作为散布于广东平原上的一个个村庄的地标。
通过看钱庄当铺的多少就大约知道当时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这种方式就跟现在看一个城市高楼大厦的数量一样。
这座塔楼位于广州旧商馆的旁边,可惜已经找不到现今对应的位置了。
书中记录了当年当铺的利息——总额十两银子以下的月息为百分之三,年终最后一个月的月息优惠到百分之二;超过十两银子的借款收取百分之二的月息。
以这种利息借钱,估计很难再还了,但是也侧面反映了当时市场上资金的短缺程度,如果不是很难借钱,怎么会忍受那么高的利息呢。

图三是药房街,或者中国人所称的浆栏街,应该就是今天所在的浆栏路,它是当时广州最有代表性的街道之一。作者详细介绍了街道的设计是如何适应广州湿热天气的:两边店铺的屋顶几乎要碰到一起,房子这样设计是为了避免阳光的暴晒;街道上方架在两边房顶之间用竹子搭建的遮阳篷是为了隔热,阳光和空气可以自由通过,而炎热则被挡在外面。然而,在下雨时,雨水会不停从屋顶上朝行人倾泻下来,行人都狼狈不堪。
03 佛寺
除了街景之外,作者拍了一些寺庙的照片,可见当年广州城的繁华可以支撑这些寺庙的香火旺盛。
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世道不济,很多人选择信佛求得心灵安慰。

英国领事馆所在的位置原是广州将军衙门的后院,图片中那道破损的山墙,是大约两个世纪以前一位满族征服者的女婿的宅邸的一部分。
后面的塔叫做“花塔”,它是中国南方最古老的塔之一,据说建于公元537年梁武帝时期。
这里说到的广州将军府坐落在今天的迎宾馆,现在的将军东路将军西路也是在当年将军府的范围之内。
图中的花塔就是坐落在将军府附近的六榕寺。
这座千年古刹,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
其历史地位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以塔显”,净慧是六榕寺的别称。
遗憾的是作者在这里没有把光孝寺的照片呈现出来,不然也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图中是位于广州西郊的华林寺,最早由来于印度,于公元520年登陆广州的菩提达摩创建。
后来这座寺院1755年在乾隆皇帝的资助下重建。
照片中的罗汉堂是寺院中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殿内陈列着五百尊镀金的罗汉塑像,从相貌上来看,他们呈现多个不同东方民族的特征。

河南寺(Honam Temple),也就是今天的海幢寺。
它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坐落在珠江的南岸,位于现今同福中路和南华中路之间,始建于南汉时期(公元907年~971年)。
途中是寺内的一个内院,门的另一边是寺院的大殿,里面安放着三尊鎏金的佛像。
佛像前的条案上燃着香,青烟缭绕,空气里弥漫着浓重的气味。
作者细腻的文笔,把海幢寺内的细节描绘得生动有趣,不知道今天的海幢寺中弥漫的是不是当年的气味。
04茶
茶叶和鸦片是当年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贸易的主要物品之一。
在汉口和长江沿岸没有开放通商前,所有来自洞庭湖地区的茶叶都运到广州出口,而作者到访广州时,从广州运出的茶叶绝大多数产自于广东本省。
作者在广州考察了茶叶产业,这些图片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历史悠久的产业在清朝时的盛况。

当时广东省内最出名的茶叶产地是台山,当地出产的“广州功夫茶”以及“长叶熏白毫”都是手工炒制的。
茶叶加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下面以红茶为例介绍一下茶叶的加工过程。
茶叶在阳光下进行晾晒,稍微干燥后,放在一个大盘子里用手掌揉搓,或者装入麻袋用脚踩。
图七的两个壮汉用脚踩制珠茶,看上去有趣的工作其实耗费巨大的体力。
在喝茶的时候要是想想这个踩制过程,是不是觉得面前的清茶有股淡淡的香味。

踩制完成后的茶叶会被放到铁锅用小火焙炒,炒好的茶叶倒入一个个竹箕,由人工把碎断的茶梗和叶片挑选出来。图八所展示的就是这个步骤,这项工作一般是由妇女或者儿童来完成;接下来就会将茶叶过筛,分成不同的大小和等级。

茶叶制作完成后,新茶要按照品质分类,各种各样的茶叶样品被呈交给外国商人,通过品评茶叶的色泽、丰腴、制作、味道、香气以及总体外观和干湿度来对茶叶进行评级。图九是品评茶叶的地方——品茶室,房间的架子上放着成排的铁罐,大小和形状都一样,里面装着登记在册的往年出产的茶叶样品,用来为新茶作参考。品茶室内甚至连茶杯都是统一样式,它们是根据品茶的要求特别制作的。

图十展示的是出口茶叶称重的场景。文中提到,检验员需要对称重的操作万分警惕,因为掌枰的中国人会通过天平的绳索耍小花样。骗称伎俩流传千年,即便到了今天,尤其在海鲜市场买菜时,如何识别出骗称,也需要花很大心思。
关注【有才小家】
阅读 | 思考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