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最美的诗,写尽了林黛玉的心事和愁肠百结
林黛玉的《桃花行》风流婉转,哀怨缠绵,让人过目不忘。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树树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饮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历史上写桃花的诗不少,杜甫、白居易等大家都有名篇流传,但写尽闺阁女儿情的只有林黛玉的《桃花行》,《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就是每个人写的诗都饱含人物际遇和性格特征,这首古风桃花诗,和黛玉性格、才情高度契合。如果宝钗、湘云也以桃花做诗,定和黛玉这首不同。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这句诗写尽了黛玉的心事和难以排解的苦闷,门外的桃花依旧盛开,妍丽之极,而屋内的少女却日渐消瘦。黛玉客居舅舅家,虽然锦衣玉食,但毕竟不是亲生父母,和宝玉的爱情又没有人为她主张,所以才有“帘中人比桃花瘦”这样的慨叹。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饮蘸胭脂冷。早起看桃花,忧思绵绵,侍女端水进来伺候梳妆,可看到胭脂,心里不免有点悲凉,这句诗写尽了黛玉的自怜,黛玉的自怜不是因为物质,而是因为精神,心里缺少来自父母的慰藉和呵护,是黛玉自怜的根源,哪怕只有母亲在,黛玉的心事也有人可倾诉,而不是压在心里,日久成病。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什么和胭脂的颜色相似?明艳的桃花和少女的眼泪。懒得梳妆的闺中女儿,坐在梳妆台前,端视镜中的自己,眼前的胭脂和窗外的桃花一样明媚,可心里悲伤得不愿梳妆,只默默垂泪,这是黛玉自己的写照,闲来无人无事时就哭,哭自己的身世;哭红颜老死时,花落人亡两不知;哭“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黛玉的眼泪就是她的情愫,所以才有开篇的“还泪”说,黛玉无人可倚仗,更没有人替她宣扬木石姻缘,她的心事全在眼泪里,所以经常是泪光莹莹。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少女的眼泪和桃花一样,眼泪长流,桃花妩媚。这句诗像一幅春色少女怨图,黛玉捧书坐在桃花树下,抬眼望去,满眼桃花,红白粉香,灿烂之极,可想到自己的人生际遇,又不免悲从中来,不自觉地流下眼泪。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泪痕干了的时候,春天也快结束了,桃花枯萎了,看见桃花落泪的少女也变得憔悴了。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开败的花遮住了行走在桃花林中扫花瓣的憔悴的人,风吹过,花瓣满天飞舞,又是黄昏。黛玉的《桃花行》既写了最美的桃花,又道尽了悽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而已”,鲁迅先生的这句评价精当之极,所以宝玉看了黛玉的这首《桃花行》,并不称赞,痴痴呆呆,竟要滚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忙自己拭了。宝玉理解黛玉和父母的生离死别之痛,疼惜黛玉对自己的两情相悦之苦,这首看似写春景的桃花诗,是写黛玉自己的愁与思。红学家俞平伯曾考证过黛玉的这首桃花诗,似脱胎于唐六如(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开花落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六如还有一句诗:“花前人是去年身,今年人比去年老。”(《花下酌酒歌》),黛玉《桃花行》中:“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和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楼梦》中诗词看似作者自创,实际上追寻起来,都能找到源头,这首《桃花行》源自唐六如的《桃花庵歌》,其实黛玉不为世俗所容的性情也有点像画家唐六如一生不为世俗所容,孤高自许的性格。不仅这首桃花诗,黛玉葬花和唐六如葬花也很相似:
“唐子畏居桃花庵。轩前庭半亩,多种牡丹花,开时邀文征仲、祝枝山赋诗浮白其下,弥朝浃夕,有时大叫痛哭。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六如居士外集》,卷二)
黛玉葬花,葬的是桃花。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岂不乾净。”
不过,黛玉葬花这个情节还有可能源于曹雪芹家族中人,曹寅《楝亭诗钞》也有一首葬桃花的诗,叫做《题柳村墨杏花图》:“勾吴春色自藞苴,多少清霜点鬓华。省识女郎全疋袖,百年孤冢葬桃花。”
黛玉不仅看桃花、写桃花、哭桃花、葬桃花,还曾“艳压桃花”。宝玉被打后,派晴雯送两块旧手帕给黛玉,黛玉明白了宝玉的深情,深夜在手帕上题诗三首。“那黛玉还要往下写时,觉得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真合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起。”
黛玉和桃花有不解之缘,这首《桃花行》,是《红楼梦》里最美的诗,写尽了小女儿的满腹情思,也预示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