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关于学区房的故事,值得分享给每个人。
中国人最碰不起的话题之一,就是房子。比房子更闹心的呢?
“学区房”。
如果说房市热炒的背后,是一整套中国式思维定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陋规。那么学区房的背后,则涉及更多生活不可触碰的逆鳞:孩子,教育,面子。
就此,引出了这几年层出不穷的笑话和悲剧。大大小小的新闻上,我们见过为学区房一掷千金的,也见过因为学区房闹得阖家不宁的。那些戏剧化的故事,电影都写不出来。那要是把这些故事拍成电影呢?
就是今天要说的这部《学区房72小时》。

《学区房72小时》
导演/编剧:陈晓鸣 主演:管轩/徐幸/傅淼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上映日期:2019-06-28(中国大陆) 片长:99分钟
今年上影节期间,这部电影举行了首映,顿时收获好评无数。本周上映的该片,并没有多少排片,而且集中在一大早和后半夜。但是,这个关于上海学区房的故事,真的值得分享给每个人。
魔幻的现实,每个人的焦虑,这座城市的浮躁,都有。
1
房子
电影一开始,交代了主人公傅重的身份:某大学副教授。说起来,绝对算得上是中产以上的知识分子。
但是,在课堂上接了一个电话之后,他立刻安排了学生们自修,匆忙跑出教室,显得极为狼狈。
为了什么呢?当然是给孩子抢学区房。

傅重的女儿诚诚明年就要上小学了,他已经看中了市重点华明小学,并且拜托了在做中介的发小帮忙找房。好不容易出来了一套,连课都顾不上上了。这样的房子,分分钟没有!
房东一口价360万,不还价而且要现钱。傅重和发小好说歹说,还给发小塞了红包,才算给出了一周时间让他筹钱。

也就是从此刻开始,傅重进入了快节奏的“72小时”。
转头回家,傅重已经联系好了中介,打算把自己家70平的房子卖掉。但家里还有一堆麻烦事,妻子刘家园并不希望卖掉房子,而傅重说自己底价200万的时候,保姆牛阿姨又凑了上来:200万的话,我可以买。

于是,为了牛阿姨买房的事,傅重又纠缠进了牛家的一堆破事。女方没有房就不肯结婚,被宠坏的妈宝男苛待母亲……
万没想到,眼看钱都要够了,发小一个电话:对方要加钱,没有400万不能卖!而且时间也收紧了,只有三天!

傅重火冒三丈又无可奈何,为了填上40万的窟窿,他掉头找中介换来了一位能当场250万现金买房的金主,却不想遇到了自己学生的家长;另一头,牛阿姨正赶到签约现场,两场大麻烦等着傅重……
为了一套能让女儿上小学的房子,堂堂大学副教授斯文扫地不说,甚至因为种种意外险些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卷进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风波。

这是一套怎样的房子?
30平,1924年的“新式里弄”,墙纸都泛着黄色,满是油垢的小厨房间一个老虎窗,居然被说成“全景天窗”。这么一套房子,因为可以划片到华明小学,居然成了均价12万还要涨价的黄金盘。
没错,就是传说中的经典款学区房……“老破小”!

这样的学区房,或许是大多数财力不足却望子成龙的家长,仅剩的选择。而这种不理智的消费,现在轮到了傅重。
到底是什么,让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在从事高等教育的大学副教授,化身房奴,甚至不惜败掉自己的人品。
一定不只是一套房子。
2
孩子
电影始终强调的是,这套房子绝对是非必要的。
一家人现在住的房子其实很新,而且装修很好。房子对口的小学虽然被傅重嗤笑为“菜场小学”,但教学普遍被认可并不差。更何况,妻子刘家园对搬家非常抵触。
但对于傅重来说,“菜场小学”是给淘淘那样的孩子上的。

淘淘是谁?诚诚在幼儿园的好朋友,在电影开头,他从幼儿园高处拿下来一把水果刀到处乱挥舞,把刘家园的手给割伤了。
傅重对于自己所住的区域其实是不满意的。他本来是市中心的人,因为拆迁分房才住到这附近。对于他而言,孩子要上学,当然要离开这种“乡下地方”(其实已经是上海丈母娘画出的准入区域内了)。
傅重当然是爱女儿诚诚的,而且是竭尽全力地爱。

他的车上播放的永远都是给女儿听的英文儿歌,而且接女儿回家后虽然在跑前跑后,但嘴里还是在给女儿默写英文单词。
周六日放假,他会陪着女儿到处上课,书法、奥数、跆拳道,累得坐在等候区和其他家长靠在一起睡着了。当妻子抱怨学区房的事,他会举出一大堆例子说“你自己先想想给孩子做过什么”。
看到这些,你会觉得,这真是个爱家的好男人。

一转头,他却跟妻子说晚上要给学生补课,然后在车上和自己的女学生激情一刻……
爱孩子,却不是因为顾家,那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这的时候,真觉得怀疑人生。如果他对于这个家已经没有感情,为什么要为了一套房子低三下四甚至放弃原则?

或许可以参考那句话:这个学校是给淘淘这样的孩子上的。
在他看来,自己的孩子必须上市重点。有他作为拆迁户心理上的优越感,也有作为大学老师身份上的需要。同时他坚信,自己给孩子的都是最好的。
所有他的努力,却从来不需要问过妻子和孩子。他的优越感和企图心,让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都不放在眼里,而追逐着自己失落的下一站。

正如刘家园所说,当初换这套房子,也不只是因为拆迁,更是因为结婚的时候,想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住进这套房子的时候,我们也是欢天喜地的。
正如秘密小情人袁航对傅重的质问:你真的确定自己想要什么吗?
反正不是那套房子本身。
3
面子
事实上,围绕着这套学区房的转让而折腾起来的三个家庭,没有一个真的是为了房子。
傅重买房子又卖房子,是为了女儿的升学;牛阿姨买傅重的房子,是为了让孩子读书;而袁航的妈妈买傅重的房子,是为了让他在学分上弄虚作假。

这三个家庭,其实对照了资产上的三个层次,也是三种处境。
傅重其实是典型的中产,靠着当年的拆迁款在手,有了为学区房搏一把的底气,但资产也就是那些,大事做不来。
牛阿姨则是刚刚进城的一批人,跟着孩子来到上海打工,买了老家的房子再拼命攒钱,给孩子存下了首付,努力想挣一个全家留在上海的资格,给孩子换一个上海媳妇儿和户口。

而袁航的妈妈袁主席,则是已经不必为钱操心的一代,他们可以拿钱砸房子来换取某种利益,甚至某些特权。
“房子不就是用来住的吗?”这种绝对正确的话,早就成了废话。
不妨说,在这部电影里,学区房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被疯狂追逐,却没有人追得上的城市化符号,但它却真真实实地牵动着每个人的欲望。

在中土世界,这玩意儿叫“魔戒”。但是,放在我们的生活里,它成为了某种魔幻现实主义语境的题眼。
它记录了一个城市中人拼命追逐的过程,当这件牵动了他全部欲望的东西摆在面前,他不得不打破原定的许多原则,进而使原本平静的生活在短时间里乱七八糟。

72小时之内,所有的矛盾冲突,反悔、反目、威胁跳楼、抢夺身份证、法律仲裁、情人翻脸……既是关于房子,也不只关于房子。
那是关于什么?太深层次的不必说,但表面化一点,这就是个面子。
中国人对房子的追求,确实是有文化根源的,但在所有丈母娘开始给女儿要房子的时候,它已经和文化没什么关系,而是成为了一种习惯。

学区房呢?也一样。当有家长喊出“我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那就决定了所有家长必须去争夺教育塔尖上的那块龙肉,哪怕再往下一块其实是凤凰肉,也没戏。
它们成为了某种标准,某种衡量你是否成功、是否为孩子竭尽全力的容器。哪怕你天天哄女儿睡觉,下班回家吃饭,对不起,没有学区房你就不是好爸爸。
渐渐的,我们忘了自己是为什么在生活。

这种黑色喜剧和幽默,让电影呈现出很高级的反讽意味。尤其是在拍摄的时候,电影使用了83个长镜头,基本串联起了故事构架,让整部电影的写实质感进一步加强。
电影当然也不是没有问题,许多呈现方式还是有些生硬,比如车上的儿歌,比如强行把傅重拉入牛阿姨的家事。
但瑕不掩瑜,当你发现自己看到的魔幻现实就是生活本身的时候,小编坦言,那一刻我都恐婚了……

电影最后,终于为女儿搞定了一切的傅重,却不得不从头开始。在沮丧之后,音乐响起了激昂的鼓点,垂头丧气的傅重渐渐目露凶光,为了孩子,或不管为了什么,他将开始下一次“战役”。
难以理解?匪夷所思?但太多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着。
谁让城市里的每一个我们,都在“傅(负)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