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文学与创作导论:第一章 作者已死》讲稿
直接听写,部分词汇听不出,按发音写。
作者已死。 罗兰·巴特提出作者已死这样的一个在当时是还蛮吓人的口号,现在大家已经变成常识了,所以这个用意呢,其实是要我们放弃,不要一意的去追求作者的意图或者是依赖作者的意图来解读作品,但是他并不是指说特定的作者经验的真实的死亡,或者说作者在阅读行为里面应该缺席。那作者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作者死了读者才可以诞生。就说唯有我们摆脱那个唯一的写作动机之后你才能自由地诠释,才有读者的存在,所以读者才能诞生。 为什么呢?为什么罗兰·巴特要说作者已死?因为我相信很多人在观赏绘画,摄影,电影或者文学作品的时候你会很在意说,我的解读正不正确?我有没有接近作品的真相?那罗兰巴特认为说这一点都不需要担心,因为根据后结构主义的概念,他认为所有的文本——这个文本指的是所有可以解读的对象包括我们刚才说的电影——它本身就充满了各自的符号、象征、文字这些意义的载体。这个载体之间它们本身会互相的去进行联接,那会成为一个意义的网络,这已经足够可以形成丰富多元的意义了。所以你不用再去遵循文本背后或者外在有一个创作的意图。其实除了罗兰·巴特提出这样的概念以外,上个世纪的文学思潮,不管是新批评也好,读者反应理论也好,也都支持这样的看法。也就是说新批评他要求,你们在解读作品的时候要把焦点放在文本上面去,注意他的细节,注意他的丰富性。那读者反应理论它甚至认为说,一个文学作品或者文本的解读跟读者分不开,甚至他们认为说文本的意义是你在阅读的过程里面创造的,而不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产生的。因为唯有透过读者它意义才得以产生。所以不管是罗兰巴特也好,或者说新批评也好,或者读者反应理论也好,其实他们都提出一个作者已死,抛弃作者这种权威的地位。
席慕容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於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好,那这这首诗,其实他是用情诗的姿态流传得又久又广,它曾经蝉联就所谓在网络上就是转贴,或者说诶你要寄给人传情的次数最多的一首诗,好这是《一棵开花的树》。 但是如果说我们要回到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的背景的时候,可能就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爱情的书写,席慕容认为是写给自然的一首情诗。她说是这样的,当时她在新竹师范学院教书,就是现在的竹交大,他在美术系教书。那5月的某一天,她坐的火车经过竹苗(音)的山区,然后火车站在很多个山洞进进出出,然后在一个很长很长的山洞,火车终于出来以后,席慕容不知道出于什么因缘,她突然想要回头一看,结果看到山坡上有一棵开满了白色油桐花的油桐树,然后她想要再把他好好的看清楚的时候,火车一转弯然后就不见了,她就心想,如果没有他回头的那一个机缘,那一棵树,那些漂亮的花是不是就都没有人看到然后就纷纷凋零了?因为这样一个与花的邂逅,她写了这首诗。所以她说,事实上,是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 作者他自己说这是这一首诗的缘由。但是大部分喜欢这首诗,并不是席慕容看到一棵树,大部分人喜欢这首诗呢,是因为它好像可以解读成一个女孩在等一个男孩,就等了五百年,但是终于两个人也没有相见,只是有一个人走过去,那竟然无视于她这样的等待。是因为这样子的一种想法而喜欢。那席慕容说她尊重而且声明说:读者自己的解释也是具有权威的。所以呢我们的确必不还原到诗人他最初最真实的那个写作动机是什么,因为如果我们一意地就是只能还原到最真实的状态的话,那么这首诗只属于席慕容。但是当我们把它开放了,当对阅读的行为成为我们每一个读者来完成他的——因为每个人读这首诗可能有不同的看法——透过这样子多元的诠释以后,那么这首诗也许才完成了所谓的意义。 但是呢,也许你们会开始有点担心,读者各自拥有自我诠释的权力,那为什么大部分人还是朝情诗的角度来解读它而不是从别的角度来为解读它?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都会都会认为说,诶他其实好像是在讲一种坚贞的爱情。所以思考到这一点的时候,会不会也反映出其实因为读者本身向往着一种坚贞的爱情?所以当阅读到这些诗行的时候,他好像唤醒了,对这种非常纯粹的永恒的坚贞爱情的向往,和你取得了共鸣。所以当我们在解读上指向作品的时候,通常他会指回到你自己。就是你怎么样去思考这首诗,所以你才会完成那样的诠释。
但矛盾的是,像诗评家孟凡(音)他就认为说这实在太吊诡了:当代的爱情其实是速食式的爱情,就是匆匆就结束了,然后是非常短暂的。席慕容这种爱情呢其实是不沾烟尘的,就是说它非常干净,它几乎不可能存在,真的有人求500年只为了看一眼吗?既然是这样,为什么现代的读者可以接受这种爱情?所以他是怎么样一种阅读的心理?所以他就以社会学的角度来提出说也许现代人要求通过艺术消费来充实感情,复归人性,寻求更高级的精神平衡,因为现代缺少这样的感情,所以我们透过阅读来得到这样的东西。所以诗是现在俗世中的净土吗?席慕容的情诗就是净土中的净土,是桃花源里面的花朵。那么如果思考到这一点的话,你可以再说,其实有时候我们在读诗也好,读文学也好,所以读任何让你感动的东西也好,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有被沉净,有被滤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些作品其实都很像试金石,或者说炼金石,如果这世间充满了杂质,那我们需要某些东西来应该帮我们提炼出那个最纯粹的东西,那文学作品可能是这样,或者任何的艺术作品。所以这个还是跟读者有关的。作品写得再好,它不能抵达到你,它不能让你有共鸣,它不能对你起任何的反应跟作用的话,那它就不会是好的;但是当它用它最真诚的情感把它写出来,最简单的字句如果它打动你了,它就是最好的。所以文学其实就具有就是去净化我们或者是去提炼去安慰去沉浸心灵这样的作用。
那我们再回到刚才提到的,这个作品的解读必须是开放的这样的一个观点。我们知道诗无达诂(意思: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的话,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所以诗的句法很复杂,诗的语言密度很高,但正因为这样的暧昧性跟争议性给了读者诠释的空间,也把所谓作者的固定意图给模糊了。
但是其他的艺术文本是否也可以像我们刚才解读诗一样,也可以高喊作者已死,也可以高喊我们自己进行诠释行为,可以吗?答案一定是可以的。
我们所有的艺术文本的解读都不是为了要对号入座,都不是为了要重温创作者当时的感受。像刚才说的,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这样,我们只是再把作品还给作者,而不是把作品交给你。所以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来给予不同的丰富的诠释,但是呢,也不用担心你自由诠释的结果有没有可能变得无法的无法收束,或者变成任性妄为,我高兴怎么诠释我就怎么诠释,那我看到了什么,我就大胆地讲,你怕把一个作品给诠释坏了吗?或者所以你诠释到已经把作品带到完全不同的方向去了?但如果以刚才我们所提的后结构主义来看这个问题的话,它是不可能的。因为如何解释都会落入受教育的历史语境。也就是说社会在个人之前,意义在语言之中。在你开始展开阅读之前,其实你所有受到的训练,你的知识背景,你所有的文化都已经制约你了,它已经都在替你们说话了。所以你们只是选择你在的那个位置来看这个文本。所以不用担心,我们其实不可能真正逃脱语言它意义的掌控。我会把这一点讲的再更实际一点,但是我要留到如何阅读一首诗那个部分再详讲。就是说我们可以自由的诠释,你不用担心你会太任性,因为其实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掌控着你。所以自由地诠释,那该去注意的反而是你自己。
好,我们再以这首诗为例。
夏宇《连连看》
信封 图钉 自由 磁铁 人行道 五楼 手电筒 鼓 方法 笑 铅字 □□ 著 无邪的 宝蓝 挖
这首诗就是这样,这首诗你们应该也不陌生。他的诗就叫连连看,他仿小学的测验题,然后这就是他的诗。他把两排词语排列在这里,然后就交给读者去诠释。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加入我们个别的诠释,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去任意的诠释他,那它那这首诗基本上是不能诠释。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的去诠释,有没有同学要先尝试看看?因为你们不会想要听诗评家怎么讲,他们说夏宇呢就是要把矛头指向文字霸权,这是要挑战我们所谓的语言的常规,或者说夏宇如果从女性,刚才讲的是,可能是结构,后结构,如果从女性的角度,夏宇可能不满妇权,所以要提出自己的,就是诗评家总是把很有趣的问题变得很复杂,很无趣,所以如果从你们自己的角度呢?这首诗该怎么诠释?夏宇觉得写诗这件事情,读者也有份,他也要负有一点责任,我们总是等待着去读一首非常精致语言的诗等着被感动。那我们可不可以也参与?比方说在这个提供的词库里面我自行去组合。宝蓝色的笑,你想想看什么样的笑容是宝蓝色的笑?你可以说手电筒挖个洞,他的光投射在黑暗的洞穴里面,像不像在挖?你可以说自由的磁铁,其实磁铁是最不自由的,他遇到有磁性的他就一定要被吸过去。所以你可以在这种矛盾还有常理跟逻辑之间你可以去突破,你也可以去做任何的这样的组合。好如果你一旦进行这样的诠释的时候,这首诗是不是才有意义呢?好那再回到我们刚才说的,那我乱解释一通,难道这也是诗的意义吗?他当然可以是诗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你解释成a,那就表示你所受的所有的解读的背景,你的知识背景是把你形塑成a。那不同的人受到不同的背景,还有你的个人的经历,你的情感的成分不同,所以解释成b就有b的理由。所以其实诠释是一个位置,是你站在什么位置就进行诠释。所以我们这一堂课其实会有类似像这样的观念提出,就是不要只要求文本唯一的意义,作者的动机是什么?而是应该更细微的去看到说,噢原来你是这样子看这个文本,原来你是这样子去看,看海的日子,所以或者说,诶你在看某一部电影——侯孝贤的恋恋风尘的时候,你感动得要命,你不知道为什么,那是一个老片,节奏慢得不得了,有的人看着睡着了,有的人痛哭流涕,为什么会有这么极端?因为在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