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失落的辉煌依旧在呼吸》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文化苦旅》 这一天,我抵达敦煌,来到了我心心念念许久的地方。初次见面的一刻,不知已经在心里做了多少次预想,纵使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当莫高窟出现在我眼前时,依然难掩见到它时的惊喜与感动。 敦,意为大;煌,意为盛。丝绸之路的开通,敦煌成为了历史上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汉魏传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各民族各朝代形形色色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呈现出层次丰富,五彩斑斓的佛教艺术。 我与敦煌的缘分,开始于一个名叫樊锦诗的人。樊锦诗,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就被惊艳到了。繁花锦簇,诗意人生,多么动听的名字啊。作为敦煌研究院的前任院长,在《一席》演讲里,她细细描绘了敦煌的前世今生和琳琅满目的壁画雕像,也勾勒出了我对敦煌的无限向往。而此刻,我正站在魂牵梦萦许久的莫高窟面前,仰望着她。 过了疏勒河上的石桥,满壁的洞窟由南往北铺展开来,每一道门都在向你招手,背后仿佛存在一个小千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假期才刚开始,所以这天的游客并不很多。排队的当儿,头顶的树枝挓挲着,绿叶繁茂,郁郁葱葱投下一片片清凉的树荫。石壁前的林子如同一把打开的折扇,将风沙阻挡在外面,护卫着脆弱的莫高窟。 不久我们就进入了莫高窟。一组三十多人,由一位导游带领着游览讲解洞窟。A类票可参观8个窟,而且配有专门的耳机,在参观过程中能清晰听到导游对每个窟的介绍和佛教故事的讲述。从323窟出来时,我叫住导游询问她接下来是否会参观259号窟。关于259,它是我此行最想参观的洞窟之一。但是当时导游没有明说,正当我感觉没有希望时,她忽然将我们领到了259窟的门前。我欣喜不已,按耐住激动的心情,一进洞就开始四处寻找。她并非如我所想的立在正对着的最显眼的壁龛里,相反,她静静的盘坐在右手边角落的一面小小的圆形龛内,双手惬意地交握放在腿上,面带微笑,安详地凝视着我。我们彼此看了好久,导游似乎很懂我的意思,轻轻合上窟门,在黑暗里将手电的光打到她身上,颇为隆重地介绍了一番。这尊禅定佛,西方人美称为莫高窟的“东方微笑”。她高髻披发,两耳垂肩,细眉圆眼。身披红色阴刻线纹通肩袈裟,盘腿坐着。她娴雅尊贵的姿态,安宁恬静的微笑,即使经历了一千多年,也依然拥有着摄人心魄的力量。参观结束后人们陆续离开,我久久舍不得走。这时导游靠了过来,问我来这是不是就为了看它。我点点头,她善解人意的递给了我她的手电,同意让我再好好看看它。我凑上前去,迎着手电的光细细欣赏着它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那抹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充满了智慧和优雅。置身在她面前,时间仿佛都凝滞了,心如止水一般平静。真的很感谢这位导游,满足了我这卑微的愿望。想看的洞窟太多,遗憾不能一次性看完,即使这样我也已经心满意足了。 千年以降,我想,一定有无数的像我这样的人定在壁画和彩塑前沉浸陶醉在它们的美丽中,可能是苦修的僧侣,可能是无名的画师,可能是羁旅的游子,也可能是流放的文人。我们站在时空的不同节点,以洞窟为媒介,在壁画和彩塑之间遨游畅想,不断交换着思想和美的感受。 站在一面面壁画前,细细端详着线条的繁复多变和色彩的瑰丽离奇,透过坚硬冰冷的石壁,你闭上眼,似乎还能隐隐听到古代画师们秉烛作画时柔软的笔触和温暖的心跳。在这一方方洞窟内,不断流淌出艺术之美的涓涓细流,最终汇成滔滔江水,直到今天。 关于莫高窟历史上遭受过的空前浩劫,在这儿我不予置评。愤怒的人自会愤怒,伤心的人自会伤心。我只想给导游的解说提一点自己小小的建议。在参观16-17窟时,一提到大量被盗走的佛书经卷,人们都唏嘘哀叹,痛惜不已,带着一种负面情绪离开。确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敦煌,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但我认为导游更应该向游客传达的,是常书鸿、段文杰等几代人坚守在敦煌,为洞窟的保护和修复、重树中国在国际敦煌学的地位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就。这样,等他们离开时,心里不只是悲愤,还有欣慰与自信。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对于王圆箓的所作所为,人们的态度莫衷一是。在众人眼里,他已然成为千古罪人,注定被钉在耻辱柱上不得翻身;而在余秋雨的笔下,他只是愚昧无知,卑微渺小,在这出巨大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罢了,再对他横加指责,倾泻愤怒的洪水又有什么意义呢。换作是我们,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又有谁能确认可以比他做的更好? 敦煌很贫瘠,却又不贫瘠,它容纳荟聚了数不清的壁画佛像;敦煌很偏远,却又不偏远,它始终盘踞在中国文化艺术殿堂的中心地带,盘踞在丹青墨客的心中。 到了这儿,有一股力量会让你不自觉的放低了姿态,最好是委身到大地,熨帖于泥土中。如此这般,你才能与它们浑然一体,穿过漫漫风沙和岁月,去感受生命诞生时的绚烂瑰丽和光阴流转下的沧桑变化。时间固然斑驳了它们的外表,其内核却永远熠熠生辉。 这个世界上美的事物太多,用语言表达是苍白的,用照片展示是无力的,须得你亲身体会。请来敦煌吧,用你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壁画和雕塑在光线明暗下的变化,鼻子呼吸窟内的空气,皮肤感受它的温度和湿度。让壁画和塑像包裹着你,心满意足地走进敦煌神秘而美丽的大千世界。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