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开始爱学习
直接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此前的多少年我都是沉浸在书本的学习积累中,还真以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有……去年底到今年的几件事,让我真切感受到,光靠书本很可能是二手甚至被嚼了很多遍的残渣,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让人提起兴趣。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进入某一门学问的门道,不必拘泥细节。
第一件事大概是历史。30岁以前,我对历史很少提起多大的兴趣,去年到今年,偶然几次看了历史剧《雍正王朝》《少年康熙》《汉武大帝》,对历史越来越感兴趣。看过雍正后,结合我目前的报道改革的工作,才从侧面体会到了改革之难,后来去库布里克,又随手翻到了日本人通读雍正朱批谕旨后所写的书《雍正大帝》,感受更加深。汉武大帝看过后,紧随其来又看完了王立群百家讲坛讲汉武帝,正在看台湾大学一教授讲《史记》,接下来还要看这两位讲秦始皇,看完后准备买回最全的《史记》版本读一读。30岁后对这些历史的兴趣愈发浓厚,慢慢来吧,从多场景多个侧面来学习。对有时间感,有历史感的东西的喜好,我一直没有变过,下次去陕西,争取也去茂陵看看。
第二件事是偶然之间,翻看讲座信息的间隙,看到了国家图书馆的培训班信息,刚好篆刻培训班正在招生,名额20人,学费2000多块钱。虽有些许犹豫,但我很快就决定要去学。对刻的兴趣始于小学时候一次看到央视纪录片讲毕昇如何发明活字印刷术,他用黏土烧制,再刻反字,之后就有了活字印刷术。我看完后跑到村头的空地里捡了一些土回来,准备仿造毕昇烧一烧试试。不过在用刀的时候,烧完的土很快就破裂了,终归因为家乡的土不是黏土。
此后很多年,一直是应试教育的路子,也没有机缘再这样玩耍。到大学报了书法班,但也没有好好练字,研究生期间导师是书法家,但我也没有借此学一学。直到5月重新发现了篆刻。

到昨天,篆刻班也结束了课程。这6天课我最大的收获是重新找回了对于书法的兴趣,兴趣不再是后世的楷书行书草书之类,而是最古老的篆书——美到了极致的文字,近来几乎每天都有练习。书法作为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要学好需要太多的功夫,正好满足了我强烈的的好奇心。游山玩水,了解历史,懂文字学,学习诗词,各类艺术等等都可以涵养自己,注入笔端。第二个收获与前面说的类似,光看书是没有用的,只有自己亲身体验,切身感受,才能更加理解这门艺术的难处和高度所在,也才能更加深入地学习之。而且,老师说篆刻大部分的功夫还是靠书法,所以还是要练好篆书。他又说,篆刻比书法更容易取得成就,因为书法太难,先要学习诸体,而篆刻可以不断修正,可以更有创意,书法水平只是其中一部分。

再一件事就是被朋友诱惑去听了交响音乐会。原本以为听不懂就别去了,她却说,你只要感受就行了,不必要讲究听懂,虽然音乐家创作时有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但后世每一个演绎的人都会加入自己的理解,所以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感受就好。所以,去年底的一天我去国家大剧院感受了一场世界顶级的交响音乐会。听的过程中确实是感觉有点单调,听不懂。有趣的是,回到家,以及第二天我都是开心的,随意哼起小调,晚上那场音乐会的现场的感受依然在脑海中停留,带给你愉悦。
有时候仅仅是懂的人的一句话,就可以让你放下偏见,走入一个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