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小高姐
最近菜越做越好吃了!我真的特别开心(此处再次安利小高姐!)因此也想总结一下背后的原因。
过去大半年,我做饭都很难吃主要原因是学习方式是以菜为核心(dish-oriented)的,也就是说,每想到一道菜,我就要去翻很久下厨房。因此,你可以想象我每做一道菜就要换一个老师,他们对用火、食材的处理,偏好和方式都不一样,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不会解释XX这样做是什么原理。这导致我的做菜系统一片混乱……越受打击越是不愿意做菜,到后来,总结失败的力气都没了。再说了,煮抄手多省事儿啊!包一顿吃一周(误)
还有一个原因是总想着走捷径。我看了很多所谓的懒人食谱,B 站上一大堆这种视频。伴着轻松的尤克里里旋律,人家把料理装进了盘里,摸着猫吧唧吧唧开吃,我觉得好轻松!好简单!在屏幕外面点击收藏,预备下次试试。可是,我后来一想,忍不住问自己这些看着短小精悍的视频,制作过程到底轻不轻松,需要买多少食材,这些玩意儿到底引起我的食欲了吗,我是在追求好吃还是好看,UP 主到底想表达什么?后来想明白了,某些 UP 主根本没打算教我如何成功做饭,只是在忙着制造美好生活方式的样本啊……
我还买了两本食谱书,一本教西餐的《从厨房到餐桌》,一本庄祖宜的经典食谱。值得肯定的是,这个两本都蛮好,从庄老师那里能学到很多有用的“术”和原理。可是我总觉得很多菜都是所谓“大菜”,不太适合独居人士(还是只有两把水果刀这种)日常做,而且对调料和食材的要求有点高,特别是前者。囿于文字的限制,我也无从得知她们怎么处理食材。
突然的改变最主要是因为小高姐技术流的示范和讲解!我学习中餐的方式直接从 dish-oriented 变成 chef-oriented 了。熟悉了小高姐师父的做菜方式之后,我开始标准化一切厨房操作,比如,切蔬果的刀法,什么时候该小什么时候该细,摸得门儿清!我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小火,为什么要这么用;怎么不用番茄酱也能做成浓郁可口的番茄炒蛋;也从她那里知道了麻酱用水调过之后才好拌匀,而且不会影响风味,这一类的常识。
同样是学做一道菜,选定“老师”之后,就不只是 know-how 了,也是系统性 know-why 的过程,之后想要应用到别的食材上,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另外还有个进步原因是在英国尝到了好吃的东西,让我觉得真是亏待自己太久了,我的胃要是能说话应该振臂高呼“天下苦秦久矣!”长达半年了吧,真的,人生在世,吃好一点。
羊姐今天就把话撂这儿了:做菜是没有捷径可以走的!菜鸟给老娘踏踏实实地关注小高姐!
微博&微信:小高姐的魔法调料
YouTube:小高姐的 Magic Ingredi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