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专访 | 你看,这个夏天像爱情吗?

夏日里,有些人表面上清清爽爽,实际上汗流浃背。💦
这不就是爱情的感觉吗,明明心跳加速,紧张得要死,却要装作一脸平静。现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为我们带来一场记录了八十年代的,走遍中国大江南北的,从不同角度记录中国爱情故事的摄影展,里面有你心中的爱情的样子吗?

/
炎夏之爱
Summer of Love

#近400幅摄影作品
# 四种角度记录中国爱情影像
《炎夏之爱》展览呈现了刘香成、马良、奥利维亚·马丁-麦奎尔和戴建勇四位摄影师的四个系列项目:《春天的爱》、《我的移动照相馆》、《中国式爱情》与《朱凤娟 2008-2015》。

️ ©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展览中的四位摄影师分别用各自独特的视角和艺术语言解读了中国人如何表达爱,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求爱、婚姻、友情、亲情等爱的种种。

策展人:Karen Smith
/

好物门:为什么在夏天选择“爱”作为展览主题吗?
Karen:今年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第50周年。1969年的夏天,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纽约北部举行,那是标志爱与和平的嬉皮士运动达到高潮的年代。这也是“炎夏之爱”最初的想法。
一开始我并没有很清晰的构思,只想为夏天找一个“美好”的主题。我先后接触到四位摄影师,当我把这些作品收集在一起时,再回想伍德斯托克,这让我联想到人类命运的周而复始。
伍德斯托克来自美国稳定繁荣的年代,当时每个人都认为世界会变好,但接下来就是越南战争了。最近,整个世界似乎正在经历一些文化、经济、种族和贫穷问题的冲突,我们似乎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当我决定做一个关于爱的展览时,我并不是想要表达什么观点,也不是想给大家上一堂历史课,但我发现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我。我似乎是天生的调停者——我总是希望人们幸福。
总之,我们在观众众多的夏天举办“炎夏之爱”,是想给他们一些看了会展现笑容的优秀照片。

️ ©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好物门:你自己对本次展览又有什么感受呢?
Karen:为了这次展览,我从广义上思考了爱。朋友、爱人、家人、宠物等等,但这些都不重要,我想更多地了解今天人们是如何表达情感的。我们看到太多的人完全专注于手机,社交媒体资料,而不是真正坐下来与他人建立友谊的纽带。当然,这有点夸张,但似乎人们在恋爱关系中更随意,不太能敞开心扉去发现真爱。这就像只用手机看艺术品一样,只能体验到一半的东西,你必须亲自走出去,敞开心扉。
📷
/
摄影师:刘香成
刘香成,出生于香港,1976年起作为《时代》周刊的首席驻华摄影师在北京定居。这些在中国拍摄的照片首次发表于1983年出版的《毛以后的中国》,记录下了那个人们在爱情面前小心翼翼而跃跃欲试的八十年代。

© 刘香成
“1978年,上海,一位老人注视着在公 园长椅上的一对年轻情侣。”

© 刘香成
“1979年,北京,动物园游人如织的马路边,背过身去谈恋爱的男女青年。”

© 刘香成
“1980年,北京,新婚夫妇在照相馆拍婚纱照
为了省钱,新娘只租了西式婚纱的上半身。”
📷
/

摄影师:马 良
马良,生于上海,2012 年发起艺术项目《移动照相馆》。他将自己的工作室装入两辆卡车,用 10 个月时间穿行全国 54 个城市,用搭建临时照相馆的形式,免费为 1600 个陌生人拍照,轰动全国。

©马 良
好物门:因为照相馆的渐渐消失,于是您有了《移动照相馆》这个艺术项目,您是不是想留住些什么?
马 良:我觉得照相馆摄影有一种迷人的仪式感,这大约是早期摄影术的精贵复杂造成的,普通人在镜头前面会认真对待这个时刻,隐约会觉得将被定格在相纸上的当下,将会永远留下来,面对苍茫的未知,人们慎重的展示着此时此刻的自己,下意识流露出谨慎的欢乐,复杂的愁绪等等,我讲不太清楚的一种气氛,我在老照片上的确看到了(我收藏了很多老照片),我常常仔细看他们。摄影和所有世间事物一样复杂,难以简单描述,尤其摄影术在今天有无数的指向,无数的解读方式,但我总是挺着迷于其中的这样一种指向:照相馆的这种仪式感。
在这里“仪式”并不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式,很多时候他是某种传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例如家族的亲情,恋人之间的托付,长幼间的传承等等。要用自己的创作为着在消逝的摄影中的仪式感做一个回顾,用自己的行动对中国式的亲情和传统做一个亡羊补牢的纪念,这是这个创作计划的初衷之一。

©马 良
好物门:让人好奇的是,您和摄影对象是如何相遇的,照片中奇特的服装又是从哪来的?
马 良:通过微博联系的,当时我设定了这样的一种“游戏规则”,大家可以通过微博报名。这个项目刚开始拍摄时候,用到的服装大部分是我收藏的,后来大家也会送我一些有意思的服装,再后来很多人都自己精心设计要在照片里呈现的样子,服装是他们自己带来的。

©马 良
好物门:完成这个项目之后,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马 良:一言难尽,我曾经把自己关在摄影棚里很多年,只拍摄自己感兴趣的一些东西,眼界渐渐狭窄,思维方式也固化了,这个作品对我是一个机会,我由此见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人,重新感受了下这个时代,我很明显的感觉到了一种成长,对于我的摄影创作本身如是,对于我自己也一样。我还感受到艺术创作并非只是在揭示美学意义,更多的应该是直指人心的相互安慰和鼓舞,以及探索人和人之间由友善而构建的和谐关系。

©马 良
好物门:跑了那么多城市,爱情在不同地方的发生,您有什么感受?
马 良:爱是最美好的事情,我喜欢这个母题,既简单又包罗万象,为此创作,是最好的意义。
📷
/

摄影师:奥利维亚·马丁-麦圭尔
奥利维亚,澳大利亚纪实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现生活于香港。近期奥利维亚为澳大利亚的ABC电视台和澳大利亚电影电视局执导了电影处女作《中国式爱情》。本次展出的同名摄影作品,记录了婚礼产业中体现出的爱的物质表现。

©奥利维亚·马丁-麦圭尔
好物门:《中国式爱情》是从中国婚纱摄影业的角度看中国爱情的,而不只是情侣二人,为什么选择这个角度呢?
奥利维亚:一开始,我是对街上的中国婚纱照很感兴趣。因为这非常不同于西方,在西方我们只在结婚当天拍摄。我想知道为什么他们都想穿上“装扮出来”的服装和背景。这代表了什么,幻想着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基于摄影专业背景,我对照片如何象征希望、地位、浪漫和幻想很感兴趣。

©奥利维亚·马丁-麦圭尔
好物门:电影版和摄影作品有什么联系?
奥利维亚:电影最初是从一系列照片开始的,这些照片被一家出版社委托出版了。后来我想从一个非常宽广的角度去探索它。从场景中寻找场景,色彩和戏剧性。我开始向人们提问,意识到透过这扇窗户能了解的东西可能远不止之前的。
随着电影业的发展,我用电影的方式去拍摄这个系列,影片中的角色也会出现在本次的摄影作品当中。

©奥利维亚·马丁-麦圭尔
好物门:您是找到这些摄影对象的,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中国式爱情吗?
奥利维亚:我和一位研究人员去询问是否有能接受采访的拍摄婚纱照的夫妻或其他人,很快我们就发现了一些极具代表性的故事。
电影中有5条不同的故事线,他们代表了不同的阶层和年龄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我想展示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水平,中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拥有同样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化经验。我喜欢让年长的夫妇和年轻一代一起接受采访,倾听他们的观点。

©奥利维亚·马丁-麦圭尔
好物门:那对于中国式爱情,您有什么感受?
奥利维亚:从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中国的变化速度是史无前例的。正因如此,两代人之间关系又是异常紧张的。这带来了一些压力,也带来了爱情和浪漫的一些创新。总的来说,我感受到中国人的孝道、对家庭和社会的谦卑,但当涉及到爱情和婚姻时,其实是和世界其它地方一样的。
📷
/
摄影师:戴建勇
戴建勇,出生于江西。本次展出摄影作品《朱凤娟 2008-2015》全部为胶片相机所拍,每一幅对日常生活的抓拍都纯粹而坦诚,邀请观者进入这对在镜头两端相对的爱人的私密时刻。因此,它是对一段持续生长的关系的深度记录,捕捉了二人从年轻的爱侣,到成年,再到为人父母的历程。

© 戴建勇

© 戴建勇

© 戴建勇

© 戴建勇


️ ©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炎夏之爱Summer of Love
🏛 展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 展期:持续8月9日
📍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555号-1
🎫 门票:40元

添加客服号进看展群
不定期推送群内福利
👇🏻


跟好物君聊聊

经好物小队评为最走心10条留言将分别获得
“炎夏之爱”门票两张

️
©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截止时间:6月28日中午12:00

编辑about
资料来源: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