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江南的经济萧条与气候变化 李伯重
道光前半期(1821-34)是中国经济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此时期中,中国经济开始由十八世纪的长期经济成长,转变为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的经济衰退。
一、“道光萧条”与十九世纪危机
(一)何谓“道光萧条”?
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龚自珍。他在嘉庆末(约1820年)指出:“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吴承明认为“道光萧条”主要是市场萧条,最突出的表现是银贵钱贱,物价下跌,交易停滞,商民皆困;银价由每两合钱1,000文增至2,200文,江南米价跌落约25%。江南由于处于全国市场中心,因此成为主要受害者。
(二)“道光萧条”与十九世纪中国经济衰退
“道光萧条”与麦迪森(Angus Maddison)近年来的研究结论颇为一致。根据他的计算结果,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而在1700-1820年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4倍于欧洲。然后,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一直在下降,并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中唯一出现人均GDP下降的地区。
(三)“道光萧条”在江南
首先,田价大幅下落。
其次,农业产量降低而生产成本高,农民生产无利可图。
第三,农民收入锐减,难以维持正常的再生产。
第四,农村棉纺织业濒临破产。
二、1823、1830年大灾与十九世纪的气候变化
商业化愈高地区,农民受市场变化的打击愈大,不满情绪也愈高。
还有西方工业的冲击。
应当还有其他原因。我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十九世纪的气候变化。
(一)1823、1830年大灾
(二)十九世纪的气候变化
在中国气候史上,十九世纪初期是一个转折时期。气候史学者已证实:在华中和华东,1740-90年的半个世纪是一个温暖时期,年平均气温比今日高出0.6℃。与此相对照的是,1791-1850年的半个世纪是一个寒冷时期,年平均气温比今日低出0.8℃。最低的年平均气温出现在1816年,该年平均气温竟然比今日低出2℃,并且是自小冰期(mini-glacial)以来的最低气温。有些气候学家则认为中国的第六个小冰期始于1840年左右,一直延续到1880年代。上述中国的气候变冷在华北、华东和华中最甚。
(三)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气温较高,则水稻生长的生态环境较佳,从而亩产量也较高。反之则较低。
十九世纪松江水稻亩产,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通常在2石以上,1823年水灾以后,下降至2石以下,终整个十九世纪一直未能恢复。江南其他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情况也大体如是。
江南经济自然陷入长期衰退。
王业键:《十九世纪前期物价下落与太平天国革命》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张丕远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
一、“道光萧条”与十九世纪危机
(一)何谓“道光萧条”?
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龚自珍。他在嘉庆末(约1820年)指出:“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问年岁!”。
吴承明认为“道光萧条”主要是市场萧条,最突出的表现是银贵钱贱,物价下跌,交易停滞,商民皆困;银价由每两合钱1,000文增至2,200文,江南米价跌落约25%。江南由于处于全国市场中心,因此成为主要受害者。
(二)“道光萧条”与十九世纪中国经济衰退
“道光萧条”与麦迪森(Angus Maddison)近年来的研究结论颇为一致。根据他的计算结果,1700年时整个欧洲的GDP和中国的GDP差不多,而在1700-1820年的一个多世纪中,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4倍于欧洲。然后,在1820年以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一直在下降,并成为世界六大经济体中唯一出现人均GDP下降的地区。
(三)“道光萧条”在江南
首先,田价大幅下落。
其次,农业产量降低而生产成本高,农民生产无利可图。
第三,农民收入锐减,难以维持正常的再生产。
第四,农村棉纺织业濒临破产。
二、1823、1830年大灾与十九世纪的气候变化
商业化愈高地区,农民受市场变化的打击愈大,不满情绪也愈高。
还有西方工业的冲击。
应当还有其他原因。我认为其中之一,就是十九世纪的气候变化。
(一)1823、1830年大灾
(二)十九世纪的气候变化
在中国气候史上,十九世纪初期是一个转折时期。气候史学者已证实:在华中和华东,1740-90年的半个世纪是一个温暖时期,年平均气温比今日高出0.6℃。与此相对照的是,1791-1850年的半个世纪是一个寒冷时期,年平均气温比今日低出0.8℃。最低的年平均气温出现在1816年,该年平均气温竟然比今日低出2℃,并且是自小冰期(mini-glacial)以来的最低气温。有些气候学家则认为中国的第六个小冰期始于1840年左右,一直延续到1880年代。上述中国的气候变冷在华北、华东和华中最甚。
(三)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气温较高,则水稻生长的生态环境较佳,从而亩产量也较高。反之则较低。
十九世纪松江水稻亩产,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通常在2石以上,1823年水灾以后,下降至2石以下,终整个十九世纪一直未能恢复。江南其他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情况也大体如是。
江南经济自然陷入长期衰退。
王业键:《十九世纪前期物价下落与太平天国革命》
刘昭民:《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
张丕远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