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营 | 除了批量制造,我们什么都做
2019年训练营日程
6月28日-7月10日:线上前期筹备
7月10日:全员入组
7月11日:前期勘景
7月12日:开营仪式、理论课程
7月13日-7月15日:理论课程、复景排练、剧本围读等
7月16日:表演工坊
7月17日:开拍前会议
7月18日-7月20日:拍摄期 (每日不超过14小时)
7月21日-7月24日:后期制作及剪辑工坊
7月25日:首映礼暨闭营仪式
在限时创作和统一文本的前提下,青年导演如何探索个人化的风格?又要如何进行思维逻辑的呈现?经过近两个月的遴选,十位FIRST训练营入选青年导演落定。他们将于7月11日- 7月25日,在导师马克马巴夫、文学顾问万玛才旦和表演顾问张颂文的带领下迎接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创作挑战。
怎么选? 闯三关,创作体验险中求
在一个月的报名时间内,组委会共收到337份自主报名,其中,179位报名者毕业于(或正在就读)国内高校,158位(曾)在海外深造,报名者男女比例大约为3:2。全新的训练营遴选机制通过三个维度来考察报名者的导演水平与创作功底。
过往影像代表作品体现全面的导演能力;
8—12图帧叙事影像一窥影像叙事功底;
48小时“Freestyle”改编则对青年创作者的改编能力发起挑战。
与此同时,导师马克马巴夫在远程通过“作品识人”,以观众的视角与青年导演们进行交手。其考量维度放在了导演的拍摄技巧、作者的风格化和是否能触动观众三个方向。
以下为通关名单:

怎么玩? 一个响指,重新定义游戏规则
闯过三关,远赴西宁,究竟能获得什么样的训练?
FIRST训练营在今年规划之初就开启了自我思辨,制作模式也随之升级。区别于以往仅侧重于对导演的训练,今年的“游戏”规则设置让演员、摄影与制片等工种也充分参与到训练之中。
在指导团队的搭建上,文学顾问万玛才旦和表演顾问张颂文的加入给予导师强有力的补给,使得培育维度得到新的扩充。摄影指导何山、邓旭和美术指导兰志强的加盟则将成为技术端口的有力支持。

与此同时,此次训练营也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达成实践合作,为训练营补给了大量摄影人才;泰洋川禾和壹心娱乐作为合作艺人机构亦从不同面向丰富了训练营演员库人才。使得整个制作团队日渐丰盈,也让训练营发展成更多面向的实践场域。
除却组委会方向的思索,训练营导师——穆森•马克马巴夫亦积极地参与策划,在主题、训练模式及导演选拔端提供了新鲜的视野与宝贵的经验。在今年训练营文学改编的基调上,最终确认了“家庭问题”(family problems)为拍摄主题。
诚如马克马巴夫所言:“拍电影只是一个手段,但导演需要更为开阔的眼界(Vision)。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教育强调于灌输技法,而忽略了教大家Vision是什么。”这一点与全新的训练模式遥相呼应。

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单一区域拍摄模式,近期美术指导兰志强已提前抵达西宁完成勘景工作,与导师共同确认了今年的拍摄区域。在看似限制的单一区域内,导师顾问团有效节约了通勤时间与导演们互动更加彻底;而各个拍摄团队之间的交互性也得以大大提升。

无论是FIRST制作培育板块自我的反思考量,或是来自导师和顾问端口的反馈和提醒,都在传达着“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电影人?”的思考。通过这场短期创作试炼,我们试图向年轻创作者传递一种“视野”—— “我们需要的是摄影机前鲜活的生命,而不是配合摄影机僵硬的肢体。”
最终这十位导演的个人风格将会如何在全新的规则下玩转呈现, 7月25日训练营首映礼上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