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真小人”——读JT叔叔《修道病》后感
旧文重发:)
大概是从去年的这个时候开始接触JT叔叔的东西,起初也很不以为然,因为对所谓的宗教和修行已经开始大大的排斥,JT叔叔——不过又是另一个山头罢了。起初,我是这么想的。
当时是开始听徐文兵和梁冬的《黄帝内经》系列,哈,也许基因里就是有医易佛道的植入,绕来绕去也离不开这些东西。听着听着那个APP突然由于系统的升级打不开了,咋办呢?这时候发现了喜马拉雅,可是喜马拉雅上也听不了徐梁的《黄帝内经》,索性下了JT叔叔的庄子系列,就那么一集一集听了下来,之后一发不可收拾,中医基础系列、伤寒论、五脏与情志、道家符码的解读。听着真是很过瘾,因为JT叔叔的观点实在太让人耳目一新了;可是也实在很不过瘾,因为JT叔叔有时候太啰嗦,一个庄子N集都没讲完,一个代偿反应讲几天。我实在熬不住了,微盘上下载了文字版来自己看。
JT叔叔的长相和穿衣风格实在是让人忍不住要吐槽的,但是,这又怎么样呢?人不可相貌啊,哈。至少,我觉得在对庄子、对五行、对中医、对伤寒论、对各种符码的解读方面,他实在是一个很客观又很有自己观点的人,是个可爱的人,是个真实的人,是个对知识吃得很透并形成自己体系的人。
大概是JT叔叔讲的东西跟以前接触的所谓“正统”的东西反差太大,也许是自己对他讲的东西消化吸收的不好,一个冬天也没看多少。春天来了,不知何故又重新看JT叔叔的庄子,发现了《修道病》——太中肯的一本书,对所谓“修道”的人来讲,更是,99%会躺枪,哈,反正我是中枪了,命中心脏。 以下蓝字部分是大段引用:
谈自己的感受之前,有必要先简单梳理一下书的大致内容,主要讲了几个方面:
1、关于中医 首先破除学中医的人对中医的“迷信”,提醒大家不要拿中医来助长权威角色,借着学医去让自我感觉良好,即JT所说的“医学莫营势”。疾病的源头,常常是那个人自己的生活习惯或心理因素造成的。中医可以解决的困难是某一个难度以下的困难,但是某一个难度以上的就不是几包药可以解决的了。
接下来,JT从中医发展史角度,简单讲了《伤寒论》与《黄帝内经》的不同,古方派(经方派)与后世方派(时方派)在对疾病的理解、治疗思路、对同一味药的使用上的区别,以及什么是离经派什么是尊经派。限于篇幅不予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了解。之所以花时间讲这些,是为了导引出后面要讲的内容——六经传变和其中的“厥阴病”。
2、什么是厥阴病 六经传变的六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六经病依次循经相传,越来越重,最严重的就是“厥阴病”(看到这里,终于对书名不太陌生了)。
以JT的说法,厥阴病的可怕,不在于死人(《伤寒论》中最多死人病例出现的是讲少阴病),而是在于会变成基因的一部分遗传给下一代,成为家族血统里面的诅咒跟业障,会爆发癌症、自身免疫失调病等等。
包括西医在内的整个医学界在治疗这一类所谓的厥阴病方面,都是效果有限的。同样的病症同样的治疗,对有的人效果神奇,而对有的人却完全无效。JT认为,这跟一个人的心理结构有关系。厥阴病有其心理学基础,其中对心理症状最轻的,《伤寒论》或者说中医帮得了,严重的就求医无门了。
3、厥阴病心理学(修道病) 修道病是厥阴病的一种。JT的定义是:如果一直处于受害者的状态,还想要拯救他人,如果生活中还有种种未解决的不愉快,却一心追求“开悟”,如果努力压抑一切情绪、欲望,想藉此得到“空”的解脱。这是修道病。
什么人爱得厥阴病?JT以庄子的齐物论来解释,疾病是跟人的心有关,人要让自己的心好起来,一定要消灭自己所有的“辩论心”,否则就会用“代偿”的方法来加强你负面的能量,这样是没有办法好起来的。一个人没有代偿反应的时候叫作“真”。
人的“辩论心”恶化发展有几个阶段:(1)“喜怒哀乐”(躁郁症,救世主情结);(2)过渡阶段(紧张兮兮的心理医生);(3)“虑叹变悊”(修道病);(4)“姚佚启态”(心理变态,“我没有这个意思”,心死)。其中引号里的“喜怒哀乐”、 “虑叹变悊”、“姚佚启态”是齐物论原文,括号里的是JT的通俗解释。
人如果活在代偿反应之中的话,人是听不到自己的,英文叫作“feeling tone”(感受基调),用庄子的话来讲叫作“真”: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那个“真正的自己”的讯息、渴望。人跟feeling tone脱节,即“失道”可能有两种结果:一个是“人道之患”,一个是“阴阳之患”(就是你会生病)。
JT还讲了“忧郁症人格”,比较不牵涉代偿反应的辩论战,只是害怕他人的眼光,选择了物质世界的大众价值观,而舍弃了自己的内在呼唤。
4、道家的对治之法 书里有一张心境表,被JT反复提到。表里是从20分到600分,以及700-1000分(到达“悟”的阶段)的心力,分别代表一个人的念波频率,频率越高的就是越好、越能让人心灵提升的善念波。好、坏念波的分界点在200分,低于200分的就是会恶念波。耻和罪是位于20、30分频率最低的念波。
道家认为,罪恶感和羞耻心最会伤到一个人的性命。活在自己本性里的人非常不容易生病,活成自以为的“应该”状态的人,非常容易生病。人的免疫力不好,多半是自律神经不好:交感神经承受太大的压力了。人会有自律神经的压力,最重要的理由是因为,丢失了性命:他过的人生,不是他灵魂深处要的。
JT认为,自律神经、免疫力的杀手排行榜:(1)代偿反应;(2)怕死,不能做爱做的事、不能成为想成为的人;(3)和“后味”不好的人事物相处。不犯到这三条的人,叫“真小人”。之后是“达人”阶段,再修成“真人”。道家实践修行的基本功,叫丧我法,或者叫支离其德。JT讲到《庄子》的修法还有人生成功论、踌躇满志法、庖丁解牛法等。600分“安详心境”,是一个人心境提升的很高的目标,也是通过道家方法修炼可以达到的心境。
5、疾病的诗意
JT认为,人的身体会生病,是人的灵魂在对你寄的一封情书:是灵魂的呼唤造成你生病,生病不是我们的敌人。知道了疾病的诗意,你才能知道“心灵的疗愈”:你发现是你的性格造成你这个疾病的时候,你就会知道我怎么样改,我就会健康了。
很有意思的部分,是JT讲到的guilty pleasure(有罪恶感的愉悦)探索。做一个“真小人”,和自己的feeling tone在一起,并不是“想干嘛就干嘛”。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内心的一些黑暗的渴望的时候,重要的不是纠结于“做或不做”,更不是去执行它,而是要不怕它,去搞清楚为什么会渴望这个的原因。
最喜欢这句话:“道家要的,是一种心理探索的旅程,用一种松柔之心,好好地像母鸡孵蛋般地,去‘孵’自己的黑暗面,给它光、给它爱,一直剥落到原石中出现钻石为止。”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JT说,如果要讲到健康,不必修炼道家的丧我法等等。真小人的“自我”能够作为他feeling tone的载具,自我支持灵魂深处的渴望,当“真小人”,就很健康了。
6、心灵的疗愈 JT在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赛斯心法”,基本功是feeling tone,每天拿一两分钟、两三分钟,只“感觉自己在此时此地”,这个训练又叫做“威力之点就在当下”。第二步是心想事成大法,每天做一件你梦想成真之后会做的不一样的行为。第三层回梦心法,是利用梦境学习。
7、部分金句摘录: 《庄子》说: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分得清楚什么人事物是你能影响范围以内的,什么人事物是你影响力范围以外的。然后,如果是你影响力范围以外的人事物,就不要去想,也不要去搞它,更不可以动情绪——就这么简单。
其實,任何一種「修行」,基本上的設定就必定是建立在「非他力信仰」上的。唯有在不求他力庇佑的前提之下,人才會承認自己對自己人生的責任感,才會找到自己內在能夠改善自己的力量。”
人要助人,情况最好是:我过得很幸福,如果你对我的幸福有兴趣,我可以分享给你听,我是为什么很幸福。这是一种健康的分享。《庄子》里面有一句话【利泽施于万世,不为爱人】:你做你喜欢做的事,把你的快乐分享给别人,这样子也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可是重要的是,你做这件事情很快乐,不是为了别人。 下面简单地说说读后感,所有的手段和方法(心斋气听、丧我、庖丁解牛、枯木槁灰、支离其德、止观等等)都是在帮我们打碎那些似是而非的表面意识,找到feeling tone的潜在意识,潜在意识就是所谓的“彼岸引导”,就是所谓的“开悟”(这个开悟是我自己的理解,其实找到潜在意识主导的生而设定好的程序,不就是开悟吗?)。
佛教里所谓的时时勤拂拭,不过也就是在拂拭那些错误的表面意识吧,一个人,从小到大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表面意识慢慢远离潜在意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从真我变成伪人的过程。而成长或者修行的目的其实也就是再把表面意识拉回到潜在意识,就是一个从伪人再回到真我的过程。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长养生命的能量——这才是根本。离开了这个正确的前提谈所谓的养生和治疗,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JT叔叔说庄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就是渔父篇里提到的“不要代偿反应”,即“拥抱自己的黑暗面”,先做“真小人”。我理解做“真小人”是一种真正的对自己负责,在不侵犯别人的基础上的“自私”。只有照顾好了自己,才有可能谈及其他,就像JT叔叔说过的慈悲不是手段,而是结果,慈悲是彼岸引导后自然而然会发生的结果,而不是一上来就处处散发慈悲的光辉,这样的结果往往就是严重的代偿反应——大肠癌。
情绪是潜在意识写来的信,梦也是,当升起情绪的时候也要好好找一找情绪背后的根源,在观照自己之后,将情绪止在爆发之前,JT叔叔管这个叫做“止观”——反正我觉得比佛教的“止观”让我清晰,那么我也就如此理解“止观”好了。至于梦的部分,以后再做讨论。“真小人”照顾自己的情绪要多过顾及别人的情绪,不处处看人脸色,不矫饰,自由自在。
看了《修道病》,纠结了很久的不能早起锻炼,不能每天打坐,不能吃这吃那,很多条条框框我彻底放下了,干嘛硬给自己安排那么多任务呢,干嘛要活在那么多的“应该”里呢。喜欢的才去做就好了,当有一个观点冒出来的时候,先不着急反应,先加一个“吗”问一下,是真的吗?还是只是一个自以为的“应该”。
想起P孩儿最近看的加菲,不就是个可爱的“真小猫”吗?有鲜明的缺点,但胜在真实。
-
Queenie Que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5-21 23:45:15
-
littlewhit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8-25 17: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