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生活指南
查看话题 >三年七迁
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你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是更好的,因为它们已经消亡。——《夜航西飞》
在香港转眼已近四个月,过去三年我住过五个城市,搬家七次,虽说是随着工作,更多还是由着性子。一路向南,从北京到上海,从杭州再到深圳,最后在今年三月搬到了香港。有点儿身如浮萍的意思,但我自己反倒是坦然洒脱,没觉得辛苦麻烦,想来也是奇特。
仔细想想,主要是我够安逸自洽,暂且地顶住了被生活强暴的压力,在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抓住机会自我陶醉,在碎片化的情绪里见缝插针得意洋洋。有点儿酒神巴库斯精神,这是罗素所称的“一种对原始事物的爱慕,对更为本能的、更为热烈的生活方式的热望”,是“审慎的反动”,是“觉得世界充满了欢愉和美,从日常顾虑的监狱里面解放了出来”。说人话就是,自我解放,可劲儿浪。
其次是特别能收拾,东西虽然奇多无比,都能被迅速打包好,随身带大小两个箱子,其余一概快递,或是在新家重新置办。而且我迷之爱做家务,尤其是洗衣做饭熨衬衫,堪称宅男三把刀,成瘾机制毫无头绪。
来香港之前,我裸辞了工作,离开上海,闲赋了好一段时间,中间也曾有过情绪上的风雨飘摇。之后找了一个base在香港的工作,拿了工作签证后便搬来了香港。
记得拿到签证的第一个周六去香港看房,在中西区看了许多套都不满意,大多是觉得小旧。准备收工的时候,中介拿出了压箱底的房子,带我看了一套交付不久的全新一居室,因为挂牌价太高,一直租不出去,空置了快半年。我当下就决定租下来,一是因为在港岛找到新楼盘实属不易,二来可以亲自置办家居物件也很吸引人。房东是个四处旅行的年轻富太,不图挣钱只图省心,主动降了三千块的租金(后来看了税单,租售比竟然达到了 1:800),中介还送了我一台崭新的冰箱。第二天我带着支票把房签了下来,打扫了卫生,量好尺寸画好平面图,去宜家买了床,当天就从深圳搬到了香港,隔天便在香港办公室上班了。
刚住进去,家里空荡干净,怪极简的,衬衫西服在冰箱门上挂着,回家也只能坐床上。后来陆续在网上买了一些家具,周末开车从深圳运到香港,或是人肉搬回家来,挨个装好。桌子是别人送的,自己推着小板车运回家,沙发买了二手,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运费却花了八百块。又零零散散从各处买来厨具和生活用品。再后来,我哥开了八百多公里帮我把音响和吐司机从家带了过来,最后一块拼图也拼好了。
新家的生活比我预期的要方便,我常常忍不住跟朋友炫耀。出门上班只要十分钟,去机场和高铁站都是半小时,马路对面就是面向维港的中山公园,五分钟步行范围内就有健身房、游泳馆和好几个球场。最棒的是,附近有个颇具规模的菜市场,生鲜蔬果的种类和新鲜程度刷新了我的认知,每次逛都有新发现,更别提街头巷尾藏着多少酒吧和食肆了。身边的一切都让我想起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雅各布所倡导的那种城市规划原则,鼓励社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留下小街道和老建筑,增加功能密度,让城市自己生长进化。
我再次以无缝连接的方式拥抱了新生活,健身,做饭,光着屁股在家放音乐,同时开始读四五本书,只差一只猫。
朋友问我是不是打算将来长期留在香港,我不知道,虽然享受当下的状态却也从来不怀疑在将来某一天选择离开时的毫不留情。
“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也不管它往哪儿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