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奖励法宝你使对了吗——德西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
“德西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仅靠物质刺激是远远不够的。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质刺激所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薄的,也是不长久的。同时,仅靠物质刺激还极易让孩子养成“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
寓言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动机的分类
人的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能使个体获得满足, 也是对个体的一种奖励和报酬。个体从事这种活动时不需外力作用的推动。
外部动机是由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本身并不能给个体带来直接的满足, 但通过这种活动却可以得到另外一种或另外多种效应, 这种效应也就是活动以外的刺激。

德西的实验
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为了证明内在动机对行为的影响,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
到达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

家庭教育启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

在学习方面,我们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如书本、学习器具。
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以后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这一愿望能不能实现,就看我们为孩子的成长做了什么,更要看我们是怎样做的。切记,勿让“德西效应”在教育中滋生蔓延。
每天进步一点点,和孩子一起成长!培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孩子!